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阅读历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读者可以感受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叙事魅力,也可移情于书中的人物,在熟悉的环境中体验陌生的情境,获得一种超越本我的体验,仿佛无形中又打开一扇窥览人性、洞察世事的窗口,释卷时疲惫却愉悦。时隔数日、数月、数年,再读再思索,又会产生新鲜的感受。受诺奖推荐的作品,常常能够穿越时代而历久弥新,这应该就是该奖项设置的魅力和意义之一。
2016年10月的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阅读的疆界,阅读者的耳朵似乎被邀请加入了体验范畴。获奖者鲍勃·迪伦作为美国民谣摇滚界耕耘50余载的知名唱作人,因其“在美国优秀的歌曲传统中创造了诗意表达”而获得该奖项,这样的“创新”一时引得很多读者不解。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丹尼斯解释,选择迪伦的原因就像如今我们还在阅读2500年前荷马和萨福写下的,那些本应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一样。对她的话稍加阐释,可不可以认为,迪伦的歌词是可媲美荷马和萨福诗作的诗,加上曲子,变成了“歌诗”,而迪伦一直在“以诗为歌”。照此理解,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偏离以往的原则。鲍勃·迪伦本人起初在领奖与否间也曾摇摆不定。他本人后来在领奖词里表达,读过很多的诺贝尔文学作品,潜意识里也许有获奖的想法,但是真的被授予诺奖还是战战兢兢。
诺奖之后,很多评论者开始研究迪伦的生平,试图把他的才情和他的生活建立一种可以理解的联系。这其中,英国传记作家霍华德·桑恩斯在《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一书中写道,迪伦生在一个父母均有一定音乐才华的犹太裔家庭,4岁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表演天赋,10岁左右开始写诗,并自学了钢琴、小号、萨克斯,以及原声吉他。少年的迪伦对音乐的兴趣与日俱增,常常收听全国各地的歌曲直至凌晨。对他影响最深的50年代早期的当红民谣唱作歌手约翰·李和汉克·威廉姆斯,均擅长用简洁、优美、押韵的歌词和独特的演唱表达直击人心的人生哲理。同时,50年代早期的乡村布鲁斯风格和词曲对迪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迪伦眼里,一首好歌应当兼具好词和好曲,而这个原则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歌曲中。
迪伦的歌曲与文学产生联系,据他在今年6月5日提交给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文学讲座音频的描述,始于18岁的一个契机。1959年,正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读大一的他,喜欢模仿当时当红的年轻歌手巴迪·霍利,因其歌曲里融合了他熟识的乡村、摇滚和节奏布鲁斯的独特曲风以及充满想象力的韵律歌词。而偶然的也是仅有的一次与巴迪·霍利见面,使他得到了一张民谣传奇人物莱德·贝利的唱片,这张被迪伦珍视的唱片里还包含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知名民谣歌手萨尼·特里、布朗尼·麦基、琼·里奇以及迪伦同时代一些民谣乐队的经典作品。沉浸在早期民谣藝术家的洗礼中,迪伦同时在小型舞台不同主题的演唱中试炼自己对民谣词曲的理解,逐步掌握了民谣的修辞技巧和语言魅力,并内化成自己的词汇语库,从此在民谣唱作大师的道路上一路狂飙猛进。
除了音乐词曲,迪伦在他向瑞典文学院提交的诺贝尔讲座音频中,将他在歌诗中表现出的文学素养归功于在语法学校熟读过的那些经典作品,如《堂吉诃德》《艾凡赫》《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双城记》等。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为他建立起审视生活的方式、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度事的标准。迪伦说他想写“别人从没听过的歌,关乎最根本的主题”,而他曾经阅读的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时不时出现在他的歌词里。迪伦说“我在歌曲里写入很多内容”,是因为“一首歌能感动你”就是它最重要的意义。而他最后强调的是,他的歌在于要唱出来,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本是要演出来一样。这正是1996年开始,迪伦的朋友,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的艾伦·金斯堡开始联合一批作家与学者,为迪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经典的作品脱胎于时代,而又能穿越时代感动一代又一代人。鲍勃·迪伦自1962年发行第一张专辑起,至今已经发行37张专辑,穿越时空50余载。本文选取迪伦60年代的两首歌加以赏析。第一首是荣登美国《滚石》杂志“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榜单第一名的《犹如滚石》,出自迪伦1965年专辑《重访61号公路》。第二首是迪伦1966年遭受一场九死一生的车祸后,沉寂一年半时间之后推出的专辑《约翰·卫斯理·哈丁》,其中的一首《沿着瞭望塔方向》。(文中所涉歌词均由作者翻译)
犹如滚石
词:鲍勃·迪伦
曾经你衣着如此光鲜
年轻气盛随手扔给乞者钢镚10分
是不是
是不是
人们会喊,说,“美人小心,你定会栽倒”
你以为他们只是开玩笑
你曾习惯嘲笑
若看到谁在闲逛
如今你不再高谈阔论
如今你似乎不再骄傲
不得不为下一餐觍脸讨要
感觉如何
感觉如何
从此无家可归
犹如一个无名氏
犹如一块滚石
寂寞小姐,你确实曾上过最好的学校
但你知道在那儿只是被榨干
没人教你在街头如何生存
如今你发现不得已要适应
你曾说永不妥协
向这谜一般的浪人
如今你才明了
他没有兜售任何借口
当你凝视他空洞的双眼
问他,做个交易如何
感觉如何
感觉如何
从此孤身一人
没有归家的路
犹如一个无名氏
犹如一块滚石
你从没回头去看杂耍人和小丑的皱眉
当他们聚来为你表演
你从来不懂这并不好
你不该让别人为你的快乐受苦
你曾和代言人一起骑着合金铁马 他肩上还立着一只暹罗猫
世事维艰,当你发现
他真的不曾在过
自他把你一切都偷走以后
感觉如何
感觉如何
从此孤身一人
没有归家的路
犹如一个无名氏
犹如一块滚石
塔尖的公主,所有漂亮的人们
他们在宴饮,觉得大局已定
交流着各种珍贵的礼物和消息
但是你最好拿上钻石戒指
最好把它当了,亲爱的
你曾被如此逗乐
看拿破仑穿着破烂衣裳说着那样的话
如今去找他吧,他在喊你,你不能拒绝
当你一如所有,你就无从失去
如今你已隐身,没有秘密要隐藏
感觉如何
感觉如何
从此孤身一人
没有归家的路
犹如一个无名氏
犹如一块滚石
为了尽可能保留原词的语言技巧,笔者在翻译时尽可能采取直译,但是原词的韵脚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翻译中有遗失有转换。细细读来,这首歌词里充满了隐喻意象,因而对不同读者而言充满了不同的解读可能性。美人、乞者、闲逛的人、浪人、杂耍人、小丑、合金铁马、代言人、暹罗猫、拿破仑,这些形象在阅读时一个个扑面而来,读者不禁要问,究竟哪个是你,哪个是我,哪个是他?仿佛是莎翁的戏剧一般,迪伦把一则寓言浓缩成一首歌呈现在我们面前。关于这首歌,迪伦曾对《滚石》杂志说:“我只是把一直憎恶的东西付诸纸上,辅以韵律,引向诚实的某处。”仅这首歌我们就可以大致看出迪伦的歌在书写人性,在述说关于未来的寓言,敦促我们思考。
沿着瞭望塔方向
词:鲍勃·迪伦
肯定有路离开这里
小丑告诉窃贼
困惑已然太多
我得不到宽慰
生意人喝我的酒
农夫犁我的地
这条线上没有人
知道它的价值
没有兴奋的理由
窃贼善意地说
我们中间有很多人
觉得生活不过是一场玩笑
但你和我,我们已经经历过
而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所以現在我们诚实对话
天色已晚
沿着瞭望塔方向
王子们望着远方
女人们来了又去
赤脚的仆人也是
在远处的旷野
野猫在嚎叫
两个骑士正在靠近
风声开始呼啸
1965年《犹如滚石》这首歌面世以后,迪伦瞬间变得炙手可热,各式各样的演出纷至沓来,既是名望,也是纷扰。而迪伦钟爱的哈雷机车一直是这期间他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他1966年车祸的起因。最终他幸运地与死神擦肩,但是因为脊柱受损,经历了漫长的康复期,新的专辑《约翰·卫斯理·哈丁》也是 1年半之后才发行。迪伦经历了生与死的对话,对人生的理解更进一步。这张专辑中的《沿着瞭望塔方向》充满了寓意。瞭望塔是什么?小丑和窃贼是谁?生意人和农夫又是谁?王子、女人们、赤脚的仆人、野猫、骑士、风声……丰富的人物,丰满的想象,好像是毕加索的画,迪伦从不同的角落、不同的时空里把这些意象编织进一首歌,却又把钥匙交还给听歌读词的人。脱离歌曲,阅读两首歌词,仿佛在读两首寓意深远的诗,而诗中的内容穿越时空50载与我们相遇而毫不冲突,那种对人生的犀利思索,那种无论风雨一直保持“在路上”的精神,再现了迪伦式歌诗的精髓,既有探索,也有态度,不经意间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引领。正因为此,迪伦获诺奖实至名归。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2016年10月的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阅读的疆界,阅读者的耳朵似乎被邀请加入了体验范畴。获奖者鲍勃·迪伦作为美国民谣摇滚界耕耘50余载的知名唱作人,因其“在美国优秀的歌曲传统中创造了诗意表达”而获得该奖项,这样的“创新”一时引得很多读者不解。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丹尼斯解释,选择迪伦的原因就像如今我们还在阅读2500年前荷马和萨福写下的,那些本应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一样。对她的话稍加阐释,可不可以认为,迪伦的歌词是可媲美荷马和萨福诗作的诗,加上曲子,变成了“歌诗”,而迪伦一直在“以诗为歌”。照此理解,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偏离以往的原则。鲍勃·迪伦本人起初在领奖与否间也曾摇摆不定。他本人后来在领奖词里表达,读过很多的诺贝尔文学作品,潜意识里也许有获奖的想法,但是真的被授予诺奖还是战战兢兢。
诺奖之后,很多评论者开始研究迪伦的生平,试图把他的才情和他的生活建立一种可以理解的联系。这其中,英国传记作家霍华德·桑恩斯在《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一书中写道,迪伦生在一个父母均有一定音乐才华的犹太裔家庭,4岁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表演天赋,10岁左右开始写诗,并自学了钢琴、小号、萨克斯,以及原声吉他。少年的迪伦对音乐的兴趣与日俱增,常常收听全国各地的歌曲直至凌晨。对他影响最深的50年代早期的当红民谣唱作歌手约翰·李和汉克·威廉姆斯,均擅长用简洁、优美、押韵的歌词和独特的演唱表达直击人心的人生哲理。同时,50年代早期的乡村布鲁斯风格和词曲对迪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迪伦眼里,一首好歌应当兼具好词和好曲,而这个原则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歌曲中。
迪伦的歌曲与文学产生联系,据他在今年6月5日提交给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文学讲座音频的描述,始于18岁的一个契机。1959年,正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读大一的他,喜欢模仿当时当红的年轻歌手巴迪·霍利,因其歌曲里融合了他熟识的乡村、摇滚和节奏布鲁斯的独特曲风以及充满想象力的韵律歌词。而偶然的也是仅有的一次与巴迪·霍利见面,使他得到了一张民谣传奇人物莱德·贝利的唱片,这张被迪伦珍视的唱片里还包含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知名民谣歌手萨尼·特里、布朗尼·麦基、琼·里奇以及迪伦同时代一些民谣乐队的经典作品。沉浸在早期民谣藝术家的洗礼中,迪伦同时在小型舞台不同主题的演唱中试炼自己对民谣词曲的理解,逐步掌握了民谣的修辞技巧和语言魅力,并内化成自己的词汇语库,从此在民谣唱作大师的道路上一路狂飙猛进。
除了音乐词曲,迪伦在他向瑞典文学院提交的诺贝尔讲座音频中,将他在歌诗中表现出的文学素养归功于在语法学校熟读过的那些经典作品,如《堂吉诃德》《艾凡赫》《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双城记》等。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为他建立起审视生活的方式、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度事的标准。迪伦说他想写“别人从没听过的歌,关乎最根本的主题”,而他曾经阅读的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时不时出现在他的歌词里。迪伦说“我在歌曲里写入很多内容”,是因为“一首歌能感动你”就是它最重要的意义。而他最后强调的是,他的歌在于要唱出来,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本是要演出来一样。这正是1996年开始,迪伦的朋友,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的艾伦·金斯堡开始联合一批作家与学者,为迪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经典的作品脱胎于时代,而又能穿越时代感动一代又一代人。鲍勃·迪伦自1962年发行第一张专辑起,至今已经发行37张专辑,穿越时空50余载。本文选取迪伦60年代的两首歌加以赏析。第一首是荣登美国《滚石》杂志“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榜单第一名的《犹如滚石》,出自迪伦1965年专辑《重访61号公路》。第二首是迪伦1966年遭受一场九死一生的车祸后,沉寂一年半时间之后推出的专辑《约翰·卫斯理·哈丁》,其中的一首《沿着瞭望塔方向》。(文中所涉歌词均由作者翻译)
犹如滚石
词:鲍勃·迪伦
曾经你衣着如此光鲜
年轻气盛随手扔给乞者钢镚10分
是不是
是不是
人们会喊,说,“美人小心,你定会栽倒”
你以为他们只是开玩笑
你曾习惯嘲笑
若看到谁在闲逛
如今你不再高谈阔论
如今你似乎不再骄傲
不得不为下一餐觍脸讨要
感觉如何
感觉如何
从此无家可归
犹如一个无名氏
犹如一块滚石
寂寞小姐,你确实曾上过最好的学校
但你知道在那儿只是被榨干
没人教你在街头如何生存
如今你发现不得已要适应
你曾说永不妥协
向这谜一般的浪人
如今你才明了
他没有兜售任何借口
当你凝视他空洞的双眼
问他,做个交易如何
感觉如何
感觉如何
从此孤身一人
没有归家的路
犹如一个无名氏
犹如一块滚石
你从没回头去看杂耍人和小丑的皱眉
当他们聚来为你表演
你从来不懂这并不好
你不该让别人为你的快乐受苦
你曾和代言人一起骑着合金铁马 他肩上还立着一只暹罗猫
世事维艰,当你发现
他真的不曾在过
自他把你一切都偷走以后
感觉如何
感觉如何
从此孤身一人
没有归家的路
犹如一个无名氏
犹如一块滚石
塔尖的公主,所有漂亮的人们
他们在宴饮,觉得大局已定
交流着各种珍贵的礼物和消息
但是你最好拿上钻石戒指
最好把它当了,亲爱的
你曾被如此逗乐
看拿破仑穿着破烂衣裳说着那样的话
如今去找他吧,他在喊你,你不能拒绝
当你一如所有,你就无从失去
如今你已隐身,没有秘密要隐藏
感觉如何
感觉如何
从此孤身一人
没有归家的路
犹如一个无名氏
犹如一块滚石
为了尽可能保留原词的语言技巧,笔者在翻译时尽可能采取直译,但是原词的韵脚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翻译中有遗失有转换。细细读来,这首歌词里充满了隐喻意象,因而对不同读者而言充满了不同的解读可能性。美人、乞者、闲逛的人、浪人、杂耍人、小丑、合金铁马、代言人、暹罗猫、拿破仑,这些形象在阅读时一个个扑面而来,读者不禁要问,究竟哪个是你,哪个是我,哪个是他?仿佛是莎翁的戏剧一般,迪伦把一则寓言浓缩成一首歌呈现在我们面前。关于这首歌,迪伦曾对《滚石》杂志说:“我只是把一直憎恶的东西付诸纸上,辅以韵律,引向诚实的某处。”仅这首歌我们就可以大致看出迪伦的歌在书写人性,在述说关于未来的寓言,敦促我们思考。
沿着瞭望塔方向
词:鲍勃·迪伦
肯定有路离开这里
小丑告诉窃贼
困惑已然太多
我得不到宽慰
生意人喝我的酒
农夫犁我的地
这条线上没有人
知道它的价值
没有兴奋的理由
窃贼善意地说
我们中间有很多人
觉得生活不过是一场玩笑
但你和我,我们已经经历过
而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所以現在我们诚实对话
天色已晚
沿着瞭望塔方向
王子们望着远方
女人们来了又去
赤脚的仆人也是
在远处的旷野
野猫在嚎叫
两个骑士正在靠近
风声开始呼啸
1965年《犹如滚石》这首歌面世以后,迪伦瞬间变得炙手可热,各式各样的演出纷至沓来,既是名望,也是纷扰。而迪伦钟爱的哈雷机车一直是这期间他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他1966年车祸的起因。最终他幸运地与死神擦肩,但是因为脊柱受损,经历了漫长的康复期,新的专辑《约翰·卫斯理·哈丁》也是 1年半之后才发行。迪伦经历了生与死的对话,对人生的理解更进一步。这张专辑中的《沿着瞭望塔方向》充满了寓意。瞭望塔是什么?小丑和窃贼是谁?生意人和农夫又是谁?王子、女人们、赤脚的仆人、野猫、骑士、风声……丰富的人物,丰满的想象,好像是毕加索的画,迪伦从不同的角落、不同的时空里把这些意象编织进一首歌,却又把钥匙交还给听歌读词的人。脱离歌曲,阅读两首歌词,仿佛在读两首寓意深远的诗,而诗中的内容穿越时空50载与我们相遇而毫不冲突,那种对人生的犀利思索,那种无论风雨一直保持“在路上”的精神,再现了迪伦式歌诗的精髓,既有探索,也有态度,不经意间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引领。正因为此,迪伦获诺奖实至名归。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