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大部分职业院校提倡并推广的教学模式。《机械基础》[1]是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所涉及的内容较广,理论性、实践性较强,以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难度大、效果差。根据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对《机械基础》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结合生产实践,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作出《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同时对一体化教学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TH-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29-02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概况
一体化课程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技能实训课构建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校与企业的脱节以及能力与岗位脱节的现象。一体化教学树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一体化,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一体化的理念,学生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在完成学习或工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过了试点启动、课程开发和试验推动三个阶段,目前已在全国上百所技工学校数十个专业不同程度的开展,得到广泛认可和大力推广。
二、《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构建
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生产实践,通过对企业、行业实践专家访谈,对专业工作岗位和专业人才发展等分析来确立。《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由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部件及液、气压传动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学时约110学时,这些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机械加工、维修和装配等工作,因此可以选用生产实践中常用机械如台虎钳、减速器和汽油机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机械的拆卸与装配、加工与制作和测量与绘图等方法提取为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内容。
比如生产实践中会遇到机器的某个齿轮损坏,因没有配件,为应急组织工人生产该齿轮,此时需要对损坏齿轮拆卸并进行测绘,再根据测绘的图纸进行加工。因此在设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几何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这节内容教学的一体化改革时,以圆柱齿轮的测绘提取为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对这节内容中难懂的概念和几何参数计算等知识能较好的掌握。再如V带的安装及注意事项,设计以台钻的速度调节为工作任务,而键连接、销连接、轴的结构等部分内容融入到减速器的拆卸与装配工作任务中,这样学生的学习任务都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再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技能也得到很好的训练。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学生认知过程,结合课程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设计了6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来完成《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安排上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工作任务,如培养目标为中级工可选前4个工作任务,高级工选前5个工作任务,预备技师完成6个工作任务,分阶段的进行教学。
三、《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实施建议
1.课程改革应结合专业一体化改革进行
《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其他一些课程相关联。比如一个齿轮,按传统教学安排,《机械制图》课教画法和识图,《机械基础》课教基本参数和应用,还有齿轮材料、齿轮的加工、齿轮的装配等知识在其他课程中都是教学内容,造成各门课程教各门的齿轮知识现象,还有螺纹、键、轴和轴承等知识的教学也都存在这种现象;再如《机械制图》课如有安排减速器拆装与测绘实践,《机械基础》再安排这内容就不合适了。因此在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打破学科的界限,将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各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做到真正的一体化。
2.按照一体化教学“六步骤”进行教学活动
一体化“六步骤”教学是: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审定计划-实施计划-过程控制-验收总结[3]。在这过程中,有教师授课,学生自学、资料查询,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操作,过程质量控制,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等,这样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过程,学生能较好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养成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3.一体化教学师资培养
《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因此要加强一体化教学师资的培养。主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加大送出去培训的力度,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生产一线或者相关院校实训基地集中训练,另一方面也引进一些在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充实教学师资队伍。教学安排时可以让教师选择课程部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培训和教学,改变教师一门课一人从头教到结束的做法,避免学生学习“审美疲劳”现象,同时减轻教师培训和教学压力。
4.一体化教室的创建一体化教室是《机械基础》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必备条件。目前多数学校《机械基础》课程主要在理论教室进行教学,《机械基础》实验室或者实训室建设投入甚少,严重影响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施。根据一体化教学要求,一体化教室一般设有教学区和工作区,教学区配置多媒体,学生按小组形式布置,便于教学以及小组学习讨论,工作区主要用于实施完成工作任务,另外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设工具区、资讯区和展示区等[3],以满足教学要求。
四、结束语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趋势,《机械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学习其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为专业技能储备服务,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將基本理论知识融入典型工作任务中,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其他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一体化,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机械基础》第五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2]人社部《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人社职司便函【2013】10号.
[3]《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李木杰主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关键词】《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TH-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29-02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概况
一体化课程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技能实训课构建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校与企业的脱节以及能力与岗位脱节的现象。一体化教学树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一体化,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一体化的理念,学生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在完成学习或工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过了试点启动、课程开发和试验推动三个阶段,目前已在全国上百所技工学校数十个专业不同程度的开展,得到广泛认可和大力推广。
二、《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构建
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生产实践,通过对企业、行业实践专家访谈,对专业工作岗位和专业人才发展等分析来确立。《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由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部件及液、气压传动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学时约110学时,这些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机械加工、维修和装配等工作,因此可以选用生产实践中常用机械如台虎钳、减速器和汽油机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机械的拆卸与装配、加工与制作和测量与绘图等方法提取为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内容。
比如生产实践中会遇到机器的某个齿轮损坏,因没有配件,为应急组织工人生产该齿轮,此时需要对损坏齿轮拆卸并进行测绘,再根据测绘的图纸进行加工。因此在设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几何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这节内容教学的一体化改革时,以圆柱齿轮的测绘提取为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对这节内容中难懂的概念和几何参数计算等知识能较好的掌握。再如V带的安装及注意事项,设计以台钻的速度调节为工作任务,而键连接、销连接、轴的结构等部分内容融入到减速器的拆卸与装配工作任务中,这样学生的学习任务都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再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技能也得到很好的训练。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学生认知过程,结合课程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设计了6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来完成《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安排上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工作任务,如培养目标为中级工可选前4个工作任务,高级工选前5个工作任务,预备技师完成6个工作任务,分阶段的进行教学。
三、《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实施建议
1.课程改革应结合专业一体化改革进行
《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其他一些课程相关联。比如一个齿轮,按传统教学安排,《机械制图》课教画法和识图,《机械基础》课教基本参数和应用,还有齿轮材料、齿轮的加工、齿轮的装配等知识在其他课程中都是教学内容,造成各门课程教各门的齿轮知识现象,还有螺纹、键、轴和轴承等知识的教学也都存在这种现象;再如《机械制图》课如有安排减速器拆装与测绘实践,《机械基础》再安排这内容就不合适了。因此在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打破学科的界限,将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各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做到真正的一体化。
2.按照一体化教学“六步骤”进行教学活动
一体化“六步骤”教学是: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审定计划-实施计划-过程控制-验收总结[3]。在这过程中,有教师授课,学生自学、资料查询,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操作,过程质量控制,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等,这样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过程,学生能较好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养成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3.一体化教学师资培养
《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因此要加强一体化教学师资的培养。主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加大送出去培训的力度,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生产一线或者相关院校实训基地集中训练,另一方面也引进一些在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充实教学师资队伍。教学安排时可以让教师选择课程部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培训和教学,改变教师一门课一人从头教到结束的做法,避免学生学习“审美疲劳”现象,同时减轻教师培训和教学压力。
4.一体化教室的创建一体化教室是《机械基础》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必备条件。目前多数学校《机械基础》课程主要在理论教室进行教学,《机械基础》实验室或者实训室建设投入甚少,严重影响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施。根据一体化教学要求,一体化教室一般设有教学区和工作区,教学区配置多媒体,学生按小组形式布置,便于教学以及小组学习讨论,工作区主要用于实施完成工作任务,另外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设工具区、资讯区和展示区等[3],以满足教学要求。
四、结束语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趋势,《机械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学习其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为专业技能储备服务,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將基本理论知识融入典型工作任务中,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其他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一体化,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机械基础》第五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2]人社部《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人社职司便函【2013】10号.
[3]《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李木杰主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