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步入大众教育的发展阶段,科学地进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教育成本的概念内涵,在目前通用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方法基础上,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实例,通过分析测算过程及测算结果,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展开进一步的思考,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推进会计核算基础双轨并行、加强基础数据归集制度建设、推行教育成本报告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 教育成本; 成本核算; 财务管理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步入大众教育①的发展阶段。2005年以来,随着高校收费标准的提高,高等教育收费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并且引发了对于高等教育社会公平的大讨论。在高教学生资助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出台了“绿色通道”等政策,社会各界也向家庭困难、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资助。不过,不利局面目前依然存在:一方面,学生就学成本仍然较高,家庭及学生经济负担重;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成本增加,生均教育资源下降,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学生“上学难”、学校“办学难”等问题凸显。而且,在与国际日渐接轨的今天,加强财务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已经成为高校应对国内外竞争压力、增强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迫切要求。因此,正确核算高等教育成本,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准确决策依据既是高校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线。
(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
成本核算有助于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提高教育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必将促使高校财务管理由拨款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必然为学校带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的压力。只有科学推行成本核算,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改革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因此,高等学校将逐渐增强自身管理的自主权,包括财权、人事权和根据社会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方案计划的权力。正确实行成本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既是高校自我管理的要求,也是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改革要求。
(三)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是确定高校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和建立合理的分担补偿机制的前提
1996年12月16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作出原则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人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可见,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是合理确定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的依据。而且,高等教育产品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教育成本需要分担,所以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也是建立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机制的前提条件。
(四)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对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的意义
目前,学生及其家长已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服务价格确定依据的教育成本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核算教育成本,有利于高校财务的公开;有利于公众对高校财务的监督;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知情需求。
二、教育成本核算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成本”(education cost)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伴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而出现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维泽在《教育成本》②一书中提出了“教育成本”一词,指出教育成本要计量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教育的经济价值》③一书专章论述了教育成本,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概念,即在提供教育服务成本的基础上,把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加入到教育的全部要素中,这一概念进一步充实了教育成本的内容。
阎达五、王耕(1989年)指出,教育成本是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从理论上说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王善迈(1996年)认为,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成本的表述和界定,在概念本质内涵上基本达成共识,即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所耗费的年度资源总和。从广义讲,教育成本主要包括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按照教育主体的不同,财务成本可分为学校(或社会)投入成本和个人投入成本;机会成本同样可分为公共机会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从狭义讲,教育成本主要是指学校(或社会)投入的实际资源成本,可分为人员成本和物质成本。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计算在三个方面加以应用,计算目的各有侧重。
一是2005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明确指出:“生均培养成本指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成本。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共四部分构成。”该办法确定了高校财务支出科目体系的建立模式。
二是2007年5月,教育部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高校的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标准培养成本计算办法(初稿)》(以下简称:《计算办法》)。根据《计算办法》的有关规定,学生标准培养成本分为:标准教职工人员成本、标准学生资助成本、标准日常教学维持成本和标准土地和固定资产使用成本。
三是2008年4月14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报送有关调查数据的通知》(财教便函[2008]28号文),要求41所部属高校④在2008年4月25日前报送2005年-2007年生均基本支出分学科情况统计表,并提供了在目前高校会计核算现状下可操作的学生培养成本计算办法。该办法以学校上报的财务决算报表数据为财务数据来源,扣除科研、创收等无关费用后,得出学生培养成本支出总额;以学校上报的学历生人数为学生人数来源,按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折算比例(1:1.5:2)折算在校学生人数;最后,分学科计算得出生均培养成本测算数据。
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生均培养成本测算实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坐落在北京朝阳区。我校关于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主要采用《关于报送有关调查数据的通知》中的计算办法,仅在学生折算人数计算方面稍加调整。此外,在得出生均培养成本后,进一步考虑了房屋建筑物折旧费用的影响。
(一)财务数据的选取范围,以及学生范围的界定
选取我校财务决算报表中教育支出的基本支出部分作为计算生均培养成本的支出数据来源。选取在校学历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作为学生折算人数数据基础⑤。
(二)测算时段的界定
由表1可以看出,我校2004年和2006年的招生人数比上一年有显著增加⑥,随着本科生招生规模的稳定,自2006年9月新生入学之后,本科生人数开始趋于稳定。由于我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历年招生规模变化不大,从在校本科学生总量变化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变化来看,研究时间界定在2007、2008年两个会计年度比较适合。
同时,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的要求,我校2007年教育支出二级科目发生了一些变化。2006年教育支出分为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以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三个类别。2007年的教育支出则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其他资本性支出四个类别。2007年的教育支出科目中增加的其他资本性支出属于固定资产购置支出,这一支出类别的增加有利于固定资产成本的数据归集,便于计算生均培养成本时有关费用的分摊。基于这一原因,研究时间范围界定在2007、2008年两个会计年度也较为适当。
建议设立“累计折旧”科目。在记录各个部门固定资产折旧数额时,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样,将“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等式转变为“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基金”等式,既可以保持财务报表的内在平衡,又可以提供成本核算对固定资产折旧部分需要的财务数据,同时又使现有资产负债表更加准确地反映高校资产状况。
建议设立“成本核算待摊费用调整”科目,作为资产类账户,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列示。在本期发生需要以后会计期间分摊的费用时,借记“成本核算待摊费用调整”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成本核算调整”科目。在分摊前期已发生的费用时,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建议设立“成本核算预提费用调整”科目,作为负债类账户,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列示。在本期发生需要预提费用时,借记“事业基金-成本核算调整”,贷记“成本核算预提费用调整”。在支出实际发生时,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运用以上两个调整账户调整当期“收付实现制”的支出数为“权责发生制”下的支出数,从而满足成本核算对于财务数据的需要。
2.加强基础数据归集制度建设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校特点和工作需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基础数据归集制度建设。首先,明确划分教育资源耗费归集中心,由其负责归集各类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其次,采用科学方法,合理分摊间接费用。为了提高资源耗费归集的准确性,应尽量将间接费用转变为直接费用。
3.推行教育成本报告制度
在现有财务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增加教育成本报告内容,单独设立教育成本核算财务报告。该报告应反映报告期内学生类型、层次、人数,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固定资产折旧,生均培养成本等方面的状况。
(三)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要开拓思路,积极学习、借鉴和引入世界各国教育成本管理的先进经验,加强我国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和管理工作,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创新,构建适合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教育成本核算和管理机制。同时,还需充分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现有发展水平,充分结合我国各高等院校的具体情况,在合理范围内,本着节约原则逐步改进高等教育成本核算,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路径选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钢,武雷,等著.高等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2] 陈敬良.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5).
[3] 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4] 冯艳飞.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 唐祥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创新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7).
[6] 韦旭源.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4):97-98.
[7] 唐山.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优化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12):47-48.
[8] 李洁雯,贾卫华,覃洪. 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J]. 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1):67-68.
[9] 王兰,张春杨.关于高校学费与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几点思考[J]. 教育财会研究,2007(4):13-16.
【关键词】 教育成本; 成本核算; 财务管理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步入大众教育①的发展阶段。2005年以来,随着高校收费标准的提高,高等教育收费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并且引发了对于高等教育社会公平的大讨论。在高教学生资助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出台了“绿色通道”等政策,社会各界也向家庭困难、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资助。不过,不利局面目前依然存在:一方面,学生就学成本仍然较高,家庭及学生经济负担重;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成本增加,生均教育资源下降,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学生“上学难”、学校“办学难”等问题凸显。而且,在与国际日渐接轨的今天,加强财务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已经成为高校应对国内外竞争压力、增强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迫切要求。因此,正确核算高等教育成本,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准确决策依据既是高校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线。
(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
成本核算有助于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提高教育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必将促使高校财务管理由拨款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必然为学校带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的压力。只有科学推行成本核算,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改革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因此,高等学校将逐渐增强自身管理的自主权,包括财权、人事权和根据社会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方案计划的权力。正确实行成本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既是高校自我管理的要求,也是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改革要求。
(三)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是确定高校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和建立合理的分担补偿机制的前提
1996年12月16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作出原则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人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可见,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是合理确定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的依据。而且,高等教育产品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教育成本需要分担,所以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也是建立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机制的前提条件。
(四)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对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的意义
目前,学生及其家长已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服务价格确定依据的教育成本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核算教育成本,有利于高校财务的公开;有利于公众对高校财务的监督;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知情需求。
二、教育成本核算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成本”(education cost)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伴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而出现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维泽在《教育成本》②一书中提出了“教育成本”一词,指出教育成本要计量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教育的经济价值》③一书专章论述了教育成本,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概念,即在提供教育服务成本的基础上,把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加入到教育的全部要素中,这一概念进一步充实了教育成本的内容。
阎达五、王耕(1989年)指出,教育成本是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从理论上说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王善迈(1996年)认为,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成本的表述和界定,在概念本质内涵上基本达成共识,即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所耗费的年度资源总和。从广义讲,教育成本主要包括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按照教育主体的不同,财务成本可分为学校(或社会)投入成本和个人投入成本;机会成本同样可分为公共机会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从狭义讲,教育成本主要是指学校(或社会)投入的实际资源成本,可分为人员成本和物质成本。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计算在三个方面加以应用,计算目的各有侧重。
一是2005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明确指出:“生均培养成本指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成本。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共四部分构成。”该办法确定了高校财务支出科目体系的建立模式。
二是2007年5月,教育部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高校的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标准培养成本计算办法(初稿)》(以下简称:《计算办法》)。根据《计算办法》的有关规定,学生标准培养成本分为:标准教职工人员成本、标准学生资助成本、标准日常教学维持成本和标准土地和固定资产使用成本。
三是2008年4月14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报送有关调查数据的通知》(财教便函[2008]28号文),要求41所部属高校④在2008年4月25日前报送2005年-2007年生均基本支出分学科情况统计表,并提供了在目前高校会计核算现状下可操作的学生培养成本计算办法。该办法以学校上报的财务决算报表数据为财务数据来源,扣除科研、创收等无关费用后,得出学生培养成本支出总额;以学校上报的学历生人数为学生人数来源,按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折算比例(1:1.5:2)折算在校学生人数;最后,分学科计算得出生均培养成本测算数据。
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生均培养成本测算实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坐落在北京朝阳区。我校关于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主要采用《关于报送有关调查数据的通知》中的计算办法,仅在学生折算人数计算方面稍加调整。此外,在得出生均培养成本后,进一步考虑了房屋建筑物折旧费用的影响。
(一)财务数据的选取范围,以及学生范围的界定
选取我校财务决算报表中教育支出的基本支出部分作为计算生均培养成本的支出数据来源。选取在校学历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作为学生折算人数数据基础⑤。
(二)测算时段的界定
由表1可以看出,我校2004年和2006年的招生人数比上一年有显著增加⑥,随着本科生招生规模的稳定,自2006年9月新生入学之后,本科生人数开始趋于稳定。由于我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历年招生规模变化不大,从在校本科学生总量变化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变化来看,研究时间界定在2007、2008年两个会计年度比较适合。
同时,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的要求,我校2007年教育支出二级科目发生了一些变化。2006年教育支出分为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以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三个类别。2007年的教育支出则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其他资本性支出四个类别。2007年的教育支出科目中增加的其他资本性支出属于固定资产购置支出,这一支出类别的增加有利于固定资产成本的数据归集,便于计算生均培养成本时有关费用的分摊。基于这一原因,研究时间范围界定在2007、2008年两个会计年度也较为适当。
建议设立“累计折旧”科目。在记录各个部门固定资产折旧数额时,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样,将“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等式转变为“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基金”等式,既可以保持财务报表的内在平衡,又可以提供成本核算对固定资产折旧部分需要的财务数据,同时又使现有资产负债表更加准确地反映高校资产状况。
建议设立“成本核算待摊费用调整”科目,作为资产类账户,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列示。在本期发生需要以后会计期间分摊的费用时,借记“成本核算待摊费用调整”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成本核算调整”科目。在分摊前期已发生的费用时,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建议设立“成本核算预提费用调整”科目,作为负债类账户,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列示。在本期发生需要预提费用时,借记“事业基金-成本核算调整”,贷记“成本核算预提费用调整”。在支出实际发生时,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运用以上两个调整账户调整当期“收付实现制”的支出数为“权责发生制”下的支出数,从而满足成本核算对于财务数据的需要。
2.加强基础数据归集制度建设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校特点和工作需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基础数据归集制度建设。首先,明确划分教育资源耗费归集中心,由其负责归集各类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其次,采用科学方法,合理分摊间接费用。为了提高资源耗费归集的准确性,应尽量将间接费用转变为直接费用。
3.推行教育成本报告制度
在现有财务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增加教育成本报告内容,单独设立教育成本核算财务报告。该报告应反映报告期内学生类型、层次、人数,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固定资产折旧,生均培养成本等方面的状况。
(三)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要开拓思路,积极学习、借鉴和引入世界各国教育成本管理的先进经验,加强我国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和管理工作,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创新,构建适合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教育成本核算和管理机制。同时,还需充分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现有发展水平,充分结合我国各高等院校的具体情况,在合理范围内,本着节约原则逐步改进高等教育成本核算,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路径选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钢,武雷,等著.高等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2] 陈敬良.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5).
[3] 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4] 冯艳飞.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 唐祥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创新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7).
[6] 韦旭源.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4):97-98.
[7] 唐山.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优化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12):47-48.
[8] 李洁雯,贾卫华,覃洪. 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J]. 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1):67-68.
[9] 王兰,张春杨.关于高校学费与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几点思考[J]. 教育财会研究,2007(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