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园林不是植物种类的简单叠加和组合,而是植物种类之间相互协调搭配,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性好的植物群落。具体到城市生态园林的构建中,除了生态学、生物学这些技术性要求,我们还要认识到园林作为城市细节而应透射的城市品位,城市文化,将生态学、生物学与人文价值贯通。
关键词:生态园林 景观设计 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04-01
近年来,频频有人谈起生态园林。尤其随意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推进,如果在城市构建品质优良的生态园林,塑造绿色的、园林性城市,提高城市品格,改良城市环境,这是一个迫需引起注意的问题。而事实上,在城市的发展指数当中,勿庸置疑,城市绿化程度、园林建设的质量已经成为纳入考量范围的重要一环。
一般说来,学界对生态园林的定位首先是从纯粹的自然学科的意义上进行界定。生态园林,也就是说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园林建设,它不可避免在与诸多生态原理密切相关(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体来说,根据学界比较通行的看法,我们可以将生态园林分为如下几类:(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2)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4)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5)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6)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这里,观赏性人工植物群落这一生态园林类别区别纯粹的经济性园林,将以生态学、生物学为基础的景观与人的具体生存体验、审美感受相结合。而第五个分类,也即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同样强调园林本身与具体的相应景观的配套,契合与其文化氛围,使具体的园林景观本身能折射出配套景观的文化意味。
对于城市生态性园林建设而言,我们首先应先应强调观赏性人工植物群落,以及文化环境型人物植物群落,它们的共性在于其审美特性。进一步说,即使是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只要它们处于城市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审美意味。
从具体生态学、生物学的原理来说,对于构建生态园林,我们要强调规划意识、强调园林内不同植物的比例和配置以及植物本身的季候变化,这些最终落实为两点,即选择植物种类和设定种植方式。这些具体设定与生态学、生物学的知识密切相关,属于技术性要求。它是生态园林设置的基础,对于城市生态园林的构建来说,也是题中之义。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我们更需要结合城市本身具体情况,城市特点以及城市文化,将文化价值纳入到城市园林建设当中。
任何城市都是有“记忆”、有历史的城市,不管城市本身建立的时间长短。从本质上说,城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它通过具体的城市资源、城市物件将城市人群勾连为一个整体,而使它们呈现出独特的品性,这一品性与城市密切相关。这即是所谓的城市文化,而任何城市建筑、景观都属于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它们组建成一个巨大的“物群”网络,或者说“物群”系统,这个系统往往庞大繁杂,但我们往往可以中这种繁杂中抽离出单一的、相对具体的文化品质。可以说,具体城市物件的审美形象都参与了构建城市形象的过程,它们也体现了城市形象。所以,在具体的城市建设当中,筹划、设定相关物件的“物美学”极为重要。而毫无疑问,构建优质的生态性城市园林,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进城市在区域之间竞争的软实力,更有助于通过良好的美学形象构建城市人群的城市认同感,使不同个体能就城市文化形象本身形成“解释学”意义上的“视域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将生态学、生物学与人文价值贯通,以配置生态性园林。首先,这意味我们要了解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质,尽量让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选择符合、彰显城市文化。比如在同气候带的城市中,应该注意到城市的分殊性,在城市园林构建中尽量在可选的植物物种中体现城市特色。举例说来,在我国南方城市,法国梧桐是城市街道两侧非常常见的、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的树种。但问题在于,特定单一树种在使用上的普泛性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不同城市在美学意义上的特殊性?我们往往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即在不同城市的不同街区往往会恍然生出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不同城市不同街道的两旁树木及街道构建与具体设置如若孪生。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法国梧桐,在尊重生物规律、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是否有另外可能的替代性选择,以使不同城市生态物种显现出多样性,特殊性,最后焕发出具有分殊性的美学特质。
其次,在具体的园林配置中,要尽量根据城市文化特点而进行相关植物的搭配,这可以具体到每一个微观的景观上。植物的颜色、物种、高低俯仰层次都是在审美创造中的具体经验材料,而要将这些经验性材料配置出带有城市文化品质甚至提供城市形象的美感。举例来说,在城市中相邻的不同街道之间,也许可以考虑通过选择不同物种在街道的静态转换中行人视觉上产生高低、色彩变化的层次感和动态感。另外,也可以考虑到植物不同物种的季候性变化,通过植物物种的合理选择,使具体物种在季候变化上为城市体现出强烈的时间维度上的层次感。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构建城市园林景观之时,必须强化城市园林景观的文化意义。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细节。进一步说,城市任何建筑、任何实体都应该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强调其文化意义,它必须区别于其他城市,因为它必须体现其所在城市的分殊性。
然而,现今的城市生态园林构建当中,不乏缘木求鱼的案例,一些城市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单纯、绝对地强调景观本身的审美维度,而使自然规律付之阙如,耗费大量资财,最后却得不偿失,付出沉重代价。所以说,任何城市园林的构建、都必须建立在于一个基础之上,即使景观设计符合生态学、生物学原理。只有尊重生物规律,方能谈得上构建园林的文化品质。
参考文献
[1] 曲仲湘.植物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生态园林 景观设计 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04-01
近年来,频频有人谈起生态园林。尤其随意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推进,如果在城市构建品质优良的生态园林,塑造绿色的、园林性城市,提高城市品格,改良城市环境,这是一个迫需引起注意的问题。而事实上,在城市的发展指数当中,勿庸置疑,城市绿化程度、园林建设的质量已经成为纳入考量范围的重要一环。
一般说来,学界对生态园林的定位首先是从纯粹的自然学科的意义上进行界定。生态园林,也就是说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园林建设,它不可避免在与诸多生态原理密切相关(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体来说,根据学界比较通行的看法,我们可以将生态园林分为如下几类:(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2)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4)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5)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6)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这里,观赏性人工植物群落这一生态园林类别区别纯粹的经济性园林,将以生态学、生物学为基础的景观与人的具体生存体验、审美感受相结合。而第五个分类,也即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同样强调园林本身与具体的相应景观的配套,契合与其文化氛围,使具体的园林景观本身能折射出配套景观的文化意味。
对于城市生态性园林建设而言,我们首先应先应强调观赏性人工植物群落,以及文化环境型人物植物群落,它们的共性在于其审美特性。进一步说,即使是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只要它们处于城市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审美意味。
从具体生态学、生物学的原理来说,对于构建生态园林,我们要强调规划意识、强调园林内不同植物的比例和配置以及植物本身的季候变化,这些最终落实为两点,即选择植物种类和设定种植方式。这些具体设定与生态学、生物学的知识密切相关,属于技术性要求。它是生态园林设置的基础,对于城市生态园林的构建来说,也是题中之义。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我们更需要结合城市本身具体情况,城市特点以及城市文化,将文化价值纳入到城市园林建设当中。
任何城市都是有“记忆”、有历史的城市,不管城市本身建立的时间长短。从本质上说,城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它通过具体的城市资源、城市物件将城市人群勾连为一个整体,而使它们呈现出独特的品性,这一品性与城市密切相关。这即是所谓的城市文化,而任何城市建筑、景观都属于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它们组建成一个巨大的“物群”网络,或者说“物群”系统,这个系统往往庞大繁杂,但我们往往可以中这种繁杂中抽离出单一的、相对具体的文化品质。可以说,具体城市物件的审美形象都参与了构建城市形象的过程,它们也体现了城市形象。所以,在具体的城市建设当中,筹划、设定相关物件的“物美学”极为重要。而毫无疑问,构建优质的生态性城市园林,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进城市在区域之间竞争的软实力,更有助于通过良好的美学形象构建城市人群的城市认同感,使不同个体能就城市文化形象本身形成“解释学”意义上的“视域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将生态学、生物学与人文价值贯通,以配置生态性园林。首先,这意味我们要了解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质,尽量让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选择符合、彰显城市文化。比如在同气候带的城市中,应该注意到城市的分殊性,在城市园林构建中尽量在可选的植物物种中体现城市特色。举例说来,在我国南方城市,法国梧桐是城市街道两侧非常常见的、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的树种。但问题在于,特定单一树种在使用上的普泛性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不同城市在美学意义上的特殊性?我们往往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即在不同城市的不同街区往往会恍然生出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不同城市不同街道的两旁树木及街道构建与具体设置如若孪生。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法国梧桐,在尊重生物规律、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是否有另外可能的替代性选择,以使不同城市生态物种显现出多样性,特殊性,最后焕发出具有分殊性的美学特质。
其次,在具体的园林配置中,要尽量根据城市文化特点而进行相关植物的搭配,这可以具体到每一个微观的景观上。植物的颜色、物种、高低俯仰层次都是在审美创造中的具体经验材料,而要将这些经验性材料配置出带有城市文化品质甚至提供城市形象的美感。举例来说,在城市中相邻的不同街道之间,也许可以考虑通过选择不同物种在街道的静态转换中行人视觉上产生高低、色彩变化的层次感和动态感。另外,也可以考虑到植物不同物种的季候性变化,通过植物物种的合理选择,使具体物种在季候变化上为城市体现出强烈的时间维度上的层次感。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构建城市园林景观之时,必须强化城市园林景观的文化意义。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细节。进一步说,城市任何建筑、任何实体都应该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强调其文化意义,它必须区别于其他城市,因为它必须体现其所在城市的分殊性。
然而,现今的城市生态园林构建当中,不乏缘木求鱼的案例,一些城市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单纯、绝对地强调景观本身的审美维度,而使自然规律付之阙如,耗费大量资财,最后却得不偿失,付出沉重代价。所以说,任何城市园林的构建、都必须建立在于一个基础之上,即使景观设计符合生态学、生物学原理。只有尊重生物规律,方能谈得上构建园林的文化品质。
参考文献
[1] 曲仲湘.植物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