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外倾盘大雨,透过车窗向外看,窗外景象只有模糊的轮廓。风雨抓住能抓住的一切,肆虐摔打。我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但还是忍不住问儿子,前面的路会不会被大水浸漫而中断?他思忖了一下,说不可能,并很快又百度了一下,找到了令我信服的理由,高铁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包括防范洪灾在内的诸多因素,因而通过低洼地都能架起高架桥。
车内舒适,安逸,可以悠闲地看车窗外的大雨,看相向而来的列车,呼啸着穿过暴雨,在大地的晃动中,轰然向前疾驰。虽然,周遭是大雨、洪水,但借助高科技,高铁还是会在预定的时间如期抵达目的地。雨渐渐小了,透过窗户,我看见了村庄,像一幅幅漫漶的水墨画,透过雨雾,零星错落的农家小楼在水中央依稀可辨。
村庄,在纸上,人们赋予它无限的乡愁和诗意,但在现实中,却与它渐离渐远,这几乎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我从村庄走出,之后很少回乡,与村庄的接近,几乎都是通过车窗。具象的村庄,在眼前呈现时,显得那么寥落。此刻,漫天而来的洪水,正一点点向它逼近,蜷伏在它的脚下,像凶险莫测的怪兽,觊觎它的安危。而它,那些被洪水浸泡的农家小楼,是孤立的,无援的,即便想用最大的诚意,也与威逼的洪水达不成一丝妥协,因而那么无助。
一望无垠的原野,忽然间一改风调雨顺的惯性,变得凶暴,变得肆虐,用白浪滔天的凶顽之势,将无法逃避的村庄包围。村庄,只能站立在那里,以无可选择的隐忍,承受侵害、击打、伤痛,在祈愿中等待大水慢慢退去。
在我年轻的诗篇里,我曾经把大地比作辽阔的母腹,把村庄比作胎盘,把河流比作脐带。在一切美好的想象之后,我不知道,其实村庄是以无可设防的姿势,裸露在自然面前。人们习惯依水而居,人、畜、庄稼,被丰沛的水源涵养,风调雨顺的年成,它被簇拥在绿色的波涛中,牛羊满坡,一派醉人的田园风景。而老天一但变脸,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便是它了。
把村庄建在高处,像铁路高架桥一样避开水患?农人们何曾没有想过,只是那样一来,离开水源,生活与农事,是不是会有更大的不便?
大自然的一切坏脾气,似乎都是冲着村庄来的。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易伤的村庄,难有一处避难所。除了大雨,还有旱灾。我的记忆回到2010年,西南五省几个月连续干旱,龟裂的大地把生存的危机,呈现给庄稼、人和牲畜。那时的情景,我的印象至今还十分清晰,我几乎是天天守着电视机,关注着那些村庄和灾情的发展。电视画面上,干裂的大地,灾民焦虑的日卧申,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向无云无雨的天空诉求。为寻找水源,村民们攀爬悬崖峭壁,探访深山大壑,进入谷底幽洞。寻找途中,有些村民甚至差点搭上陛命。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刚一上小学的小女孩,她在六天的时间里,只喝了一瓶250毫升的矿泉水。而拉开她的抽屉,记者发現这个懂事的孩子,把一瓶一瓶的矿泉水都省下了,她要留给爸妈喝,留给爷爷奶奶喝,留给牛和小羊喝……干涸的大地和无雨的天空,成了女孩感伤的记忆。而小女孩,也成了我关于村庄痛楚记忆的一个部分。
令我痛楚的,还有村庄的内涵一天天变得空乏。课堂上,与一群大学生谈论乡愁,我提到了炊烟,当它袅袅盘旋,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多么亲切,犹如抚慰,犹如召唤。学生们面面相觑,他们说,现在的村庄已经没有炊烟了,没有家庭再烧柴,而一律用上了液化气灶。瞬间,我陷入沉默。炊烟,这个词是否今后会从字典消失我不关心,而它从村庄消失,我十分在意。我不知道,还有些什么,会从村庄一点点消失?
三天后,我从上海回家,途中,依然大雨如注,洪水已经爬上了路边农合的半壁,并且以波浪的形式对其不间断地推搡、拍打,我能感受到村庄的无辜与焦灼。洪水对村庄的一次大的浩劫,就这样直观地呈现在我眼前。人,想必已经转移了。那些无法转移的庄稼、牛、羊、鸡、鸭呢?
而雨,还在下。
车内舒适,安逸,可以悠闲地看车窗外的大雨,看相向而来的列车,呼啸着穿过暴雨,在大地的晃动中,轰然向前疾驰。虽然,周遭是大雨、洪水,但借助高科技,高铁还是会在预定的时间如期抵达目的地。雨渐渐小了,透过窗户,我看见了村庄,像一幅幅漫漶的水墨画,透过雨雾,零星错落的农家小楼在水中央依稀可辨。
村庄,在纸上,人们赋予它无限的乡愁和诗意,但在现实中,却与它渐离渐远,这几乎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我从村庄走出,之后很少回乡,与村庄的接近,几乎都是通过车窗。具象的村庄,在眼前呈现时,显得那么寥落。此刻,漫天而来的洪水,正一点点向它逼近,蜷伏在它的脚下,像凶险莫测的怪兽,觊觎它的安危。而它,那些被洪水浸泡的农家小楼,是孤立的,无援的,即便想用最大的诚意,也与威逼的洪水达不成一丝妥协,因而那么无助。
一望无垠的原野,忽然间一改风调雨顺的惯性,变得凶暴,变得肆虐,用白浪滔天的凶顽之势,将无法逃避的村庄包围。村庄,只能站立在那里,以无可选择的隐忍,承受侵害、击打、伤痛,在祈愿中等待大水慢慢退去。
在我年轻的诗篇里,我曾经把大地比作辽阔的母腹,把村庄比作胎盘,把河流比作脐带。在一切美好的想象之后,我不知道,其实村庄是以无可设防的姿势,裸露在自然面前。人们习惯依水而居,人、畜、庄稼,被丰沛的水源涵养,风调雨顺的年成,它被簇拥在绿色的波涛中,牛羊满坡,一派醉人的田园风景。而老天一但变脸,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便是它了。
把村庄建在高处,像铁路高架桥一样避开水患?农人们何曾没有想过,只是那样一来,离开水源,生活与农事,是不是会有更大的不便?
大自然的一切坏脾气,似乎都是冲着村庄来的。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易伤的村庄,难有一处避难所。除了大雨,还有旱灾。我的记忆回到2010年,西南五省几个月连续干旱,龟裂的大地把生存的危机,呈现给庄稼、人和牲畜。那时的情景,我的印象至今还十分清晰,我几乎是天天守着电视机,关注着那些村庄和灾情的发展。电视画面上,干裂的大地,灾民焦虑的日卧申,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向无云无雨的天空诉求。为寻找水源,村民们攀爬悬崖峭壁,探访深山大壑,进入谷底幽洞。寻找途中,有些村民甚至差点搭上陛命。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刚一上小学的小女孩,她在六天的时间里,只喝了一瓶250毫升的矿泉水。而拉开她的抽屉,记者发現这个懂事的孩子,把一瓶一瓶的矿泉水都省下了,她要留给爸妈喝,留给爷爷奶奶喝,留给牛和小羊喝……干涸的大地和无雨的天空,成了女孩感伤的记忆。而小女孩,也成了我关于村庄痛楚记忆的一个部分。
令我痛楚的,还有村庄的内涵一天天变得空乏。课堂上,与一群大学生谈论乡愁,我提到了炊烟,当它袅袅盘旋,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多么亲切,犹如抚慰,犹如召唤。学生们面面相觑,他们说,现在的村庄已经没有炊烟了,没有家庭再烧柴,而一律用上了液化气灶。瞬间,我陷入沉默。炊烟,这个词是否今后会从字典消失我不关心,而它从村庄消失,我十分在意。我不知道,还有些什么,会从村庄一点点消失?
三天后,我从上海回家,途中,依然大雨如注,洪水已经爬上了路边农合的半壁,并且以波浪的形式对其不间断地推搡、拍打,我能感受到村庄的无辜与焦灼。洪水对村庄的一次大的浩劫,就这样直观地呈现在我眼前。人,想必已经转移了。那些无法转移的庄稼、牛、羊、鸡、鸭呢?
而雨,还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