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有40~50万之多,占这个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31.3%,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龄化严重。此外,“无知女生怀孕生产后将婴儿杀死”,“中学生将乞丐殴打致死”以及校园里各种血腥事件也不断见诸报端,这更让人惊讶——为什么这些未成年人面对宝贵的生命,竟然如此漠视?生命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尤其是语文教育更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把生命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1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生命教育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前些年,《教师之友》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学生以跳楼威胁一个仅仅批评了他几句的教师当众下跪。在这个教师为了挽回他的生命而委屈自尊跪下之后,他竟然跑到班级里当着全班同学之面对该教师极尽污辱与蔑视之能事。这是多么可怕的心灵!不难想象,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来会形成怎样的人格。与之相反,前不久在《教师之友》上看到王开龄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则材料: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叫“月亮”的红杉树,在没有任何他人与集体鼓励的情况下,作为一种纯然个人的行为,她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达到保护该树的目的!和王开龄先生一样,看到这则材料后,我“不能不为一位普通少女的心灵细腻和巨大关怀力而震颤,不能不为这样一件小人物事迹所包含的朴素信仰和生命行为的日常意义而惊叹!”
我们天天在讲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是以生命为本。以人为本,就不应该漠视生命。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重视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才会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才会有健全的人格。
2生命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台湾张振成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从社会文化的生活体认,激励服务人生,实现自我”,“从精神心灵的探索,启迪珍爱生命,发扬善性”。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解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而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验与思考”的学科,它以“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为独立研究对象,并特别关注“人类感受、人类价值和作为人类精神之表现的文化内在结构、悠远的历史因素和缘起”,倾力研究作为“个体的人在人文事实中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作用”,尤其注重“人类活动对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是集中表现为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几乎包含了所有生命教育的内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进行丰富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命生命》等。还有一些体现儒家思想、反映儒家生命观的课文,如:《论语》、《孟子二章》等。有些带有传记色彩的课文,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邓稼先》、《我的信念》。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课文,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珍珠鸟》、《猫》、《绿》、《斑羚飞渡》、《华南虎》、《大自然警号长鸣》等。不难看出,教材在编写上已经有意识的循着“生命”的轨迹,选取了体现生命教育主题的文章,力图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已不再是空白!
只有我们语文教师充分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会在教学中自觉的完成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去解读这些生命教育的文本,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解读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们的学生才会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他们的人格才会是健全的。
3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新课标》主张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我以为这种互动对于作文而言,其实是生命间感情的对话,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作文是投入生命并表现生命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中师生间的这种互动不是流于形式的玩弄技巧的行为而应该是生命间彼此影响沟通进而激发生命意识表现生命需求的过程,换一句话说,它不仅表现在组织管理指导等这些显性的层面,更应体现在情感精神思想的相互融通理解影响这一隐性的层面。学生是幼稚的生命,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这是互动的一个基础;教师具有丰富的生命认识,但也需要从学生身上汲取生命活力的养料,这是互动的另一个基础。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就有可能把作文课写成一篇师生生命互动的生动篇章。
作为生命的互动首先是在真诚和坦然中,交流感情。作文不需要演戏似的精心设计好的一道道程序,作文需要的是随意中流露真情的气氛,就如聊天。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聆听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心跳,教师感受学生内心迸发的真诚。其次要在品尝感悟中,提升作文生命的内涵。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作文需要学生与生活的亲密接触,需要关注中的思考、体验中的发现,最终以感悟提升自身的品味。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课有点像咖啡屋,师生品味人生,品尝感悟,在“谈天说地”中,教师以自身的感悟引发学生的感悟,以自己的发现启发学生的发现,学生从中获取生命的启迪,从而增强作文生命的质感。
珍爱生命的教育,说到底是我们要更多地热爱学生,更真诚地尊重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致力于让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活力,真正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现代中国公民。
1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生命教育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前些年,《教师之友》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学生以跳楼威胁一个仅仅批评了他几句的教师当众下跪。在这个教师为了挽回他的生命而委屈自尊跪下之后,他竟然跑到班级里当着全班同学之面对该教师极尽污辱与蔑视之能事。这是多么可怕的心灵!不难想象,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来会形成怎样的人格。与之相反,前不久在《教师之友》上看到王开龄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则材料: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叫“月亮”的红杉树,在没有任何他人与集体鼓励的情况下,作为一种纯然个人的行为,她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达到保护该树的目的!和王开龄先生一样,看到这则材料后,我“不能不为一位普通少女的心灵细腻和巨大关怀力而震颤,不能不为这样一件小人物事迹所包含的朴素信仰和生命行为的日常意义而惊叹!”
我们天天在讲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是以生命为本。以人为本,就不应该漠视生命。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重视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才会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才会有健全的人格。
2生命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台湾张振成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从社会文化的生活体认,激励服务人生,实现自我”,“从精神心灵的探索,启迪珍爱生命,发扬善性”。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解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而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验与思考”的学科,它以“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为独立研究对象,并特别关注“人类感受、人类价值和作为人类精神之表现的文化内在结构、悠远的历史因素和缘起”,倾力研究作为“个体的人在人文事实中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作用”,尤其注重“人类活动对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是集中表现为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几乎包含了所有生命教育的内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进行丰富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命生命》等。还有一些体现儒家思想、反映儒家生命观的课文,如:《论语》、《孟子二章》等。有些带有传记色彩的课文,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邓稼先》、《我的信念》。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课文,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珍珠鸟》、《猫》、《绿》、《斑羚飞渡》、《华南虎》、《大自然警号长鸣》等。不难看出,教材在编写上已经有意识的循着“生命”的轨迹,选取了体现生命教育主题的文章,力图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已不再是空白!
只有我们语文教师充分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会在教学中自觉的完成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去解读这些生命教育的文本,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解读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们的学生才会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他们的人格才会是健全的。
3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新课标》主张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我以为这种互动对于作文而言,其实是生命间感情的对话,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作文是投入生命并表现生命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中师生间的这种互动不是流于形式的玩弄技巧的行为而应该是生命间彼此影响沟通进而激发生命意识表现生命需求的过程,换一句话说,它不仅表现在组织管理指导等这些显性的层面,更应体现在情感精神思想的相互融通理解影响这一隐性的层面。学生是幼稚的生命,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这是互动的一个基础;教师具有丰富的生命认识,但也需要从学生身上汲取生命活力的养料,这是互动的另一个基础。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就有可能把作文课写成一篇师生生命互动的生动篇章。
作为生命的互动首先是在真诚和坦然中,交流感情。作文不需要演戏似的精心设计好的一道道程序,作文需要的是随意中流露真情的气氛,就如聊天。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聆听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心跳,教师感受学生内心迸发的真诚。其次要在品尝感悟中,提升作文生命的内涵。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作文需要学生与生活的亲密接触,需要关注中的思考、体验中的发现,最终以感悟提升自身的品味。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课有点像咖啡屋,师生品味人生,品尝感悟,在“谈天说地”中,教师以自身的感悟引发学生的感悟,以自己的发现启发学生的发现,学生从中获取生命的启迪,从而增强作文生命的质感。
珍爱生命的教育,说到底是我们要更多地热爱学生,更真诚地尊重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致力于让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活力,真正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现代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