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民族的团结发展,开设部分针对少数民族招生的高校,“90后”逐渐成为高校的群体,这部分群体常被社会认定为个性、特立独行、自我等性格特点,高校对“90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加强教育管理,关系到“90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和民族团结管理。本文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的发展特点为基础,阐述目前高校对“90后”大学生管理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对“90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高校管理;民族团结;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01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对于我国民族而言是新兴的思想主体。“90后”大学生是高校的主要人群,加上少数民族的性质特点,在教育管理上会相对复杂些,高校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200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做好高校對“90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助于探索高校“90后”少数民族学生的时代发展特点;有助于培养我国民族工作干部,充实民族工作群体的后备人才力量;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高校的稳定。
一、高校“90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高校“90后”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上个性思想鲜明,自我意识强,思想上独立开放,对接收的思想及价值观善于结合自身的看法,通过思考、争论和碰撞后再接受。在学习意识上,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强,学习的目标明确。在经济管理上,“90后”的少数民族学生经济自助能力强,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解决生活经济需要的方法。在職业发展上,“90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意愿强,多数选择回乡就业。在文艺才能上,“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艺体育才能突出,对高校的大学生活和文体艺术活动感兴趣。
二、高校“90后”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采用统一教材教学考评
高校对所有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材进行教学,没有区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教材。受到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校统一的课程时有困难,虽然“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向老师请教,与其他学生相互讨论、学习,但“90后”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节奏、学习内容上短时间无法适应。学校统一的教学考评,“90后”少数民族学生在应对上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知识点理解的偏差,汉语阅读和书写的障碍,解题时间长等。影响了高校教师在课程教育中的教学进度,通过测评也不能完全掌握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育管理中轻视少数民族习惯和信仰
常规高校对“90后”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尝尝轻视少数民族学生的信仰和民族习惯。非民族院校的高校教师在课程教育中不能一一照顾各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在授课中常有对地域经济、民俗、民风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各抒己见的讨论方式让教学课堂形成地域偏见,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闭塞少数民居聚居地发展的偏见,造成“90后”的少数民族学生无法认可课程教学而产生对教师、教学甚至高校的偏见。
3.高校教育管理中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少
“90后”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的经济状况明确,求上进欲望强烈,大多数来自偏远且经济水平发展缓慢的地区,经济状况不佳,与其他内地学生经济状况相比,“90后”少数民族自尊心受打击,而外界的多层诱惑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压力巨大。文化、习惯、语言、风俗、经济水平等原因,造成“90后”少数民族学生无论是在客观还是主观上都很难融入班级群体,容易产生焦虑感和交流障碍,高校无法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专门心理辅导,学生心理压力倍增,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三、完善高校“90后”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1.课程前调查学生的困难,开设学习帮扶小组
高校在课程开始前应当调查班级内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况,预估“90后”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课程开设1-2个月后开展访谈式的调查,通过短信、微信、邮箱的方式统计,方便快捷也不会让“90后”少数民族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开口配合。获得数据由任课教师分析,征求班级内学习较好同学的意见后,组建以年级为单位,以专业为小组的“民族团结学习交流小组”,每个组由2-3名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学生担任帮助“90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知识能手”,每周在课堂外开设2小时的答疑时间,为了答疑方便建立微信、QQ交流小组,可以随时随地讨论。
2.培养大学生包容、互助的良好民族精神
我国是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多民族共存的现状要求“90后”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包容、互助的精神。培养培养大学生包容、互助的良好精神首先强调民族共存的事实和各民族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特点。这些教育的内容可以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以多民族的精神分析为主线,每学期选择2-4个民族的特性进行分析,如藏族人民热情奔放,汉族人民勤劳朴实等,结合民族的生活习性、建筑群居等。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发展中更多地吸收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并经历了迁徙、婚嫁、交流形成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建议以发言讨论、自述民族特色、文章、板报的方式布置任务,课后鼓励多个“90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以实际的行动培养现实意义的包容、互助精神。
3.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变化及时关怀
高校应当定期举办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的活动,增加各“90后”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内地学生的交流机会。如在传统的中秋佳节前举办团圆餐、篝火会等活动,以相互分享中秋习俗和美食为主体,可以用散文、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中秋的认识,活动期间可以开展抢红包、传球大冒险等小游戏,既活跃气氛又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开展班级为单位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赏析选修课,加强各个民族文化的了解。高校应关注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在特殊的节日里给“90后”少数民族学生关怀,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回族的开斋节等。
四、总结
“90后”少数民族学生是我国高校教育和民族团结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在教育和管理上应当及时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适时、因材施教,借助其他民族学生的帮助,构建民族融合、团结的教育管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伊力亚尔·麦提尼亚孜.微信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基于对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调查[J].青年记者,2015.10
[2]徐延花.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体会[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3]陈喆.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J]前沿,2012.10
作者简介:赵敬媛(1988-),女,山东省泰安市,硕士,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高校管理;民族团结;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01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对于我国民族而言是新兴的思想主体。“90后”大学生是高校的主要人群,加上少数民族的性质特点,在教育管理上会相对复杂些,高校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200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做好高校對“90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助于探索高校“90后”少数民族学生的时代发展特点;有助于培养我国民族工作干部,充实民族工作群体的后备人才力量;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高校的稳定。
一、高校“90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高校“90后”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上个性思想鲜明,自我意识强,思想上独立开放,对接收的思想及价值观善于结合自身的看法,通过思考、争论和碰撞后再接受。在学习意识上,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强,学习的目标明确。在经济管理上,“90后”的少数民族学生经济自助能力强,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解决生活经济需要的方法。在職业发展上,“90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意愿强,多数选择回乡就业。在文艺才能上,“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艺体育才能突出,对高校的大学生活和文体艺术活动感兴趣。
二、高校“90后”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采用统一教材教学考评
高校对所有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材进行教学,没有区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教材。受到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校统一的课程时有困难,虽然“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向老师请教,与其他学生相互讨论、学习,但“90后”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节奏、学习内容上短时间无法适应。学校统一的教学考评,“90后”少数民族学生在应对上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知识点理解的偏差,汉语阅读和书写的障碍,解题时间长等。影响了高校教师在课程教育中的教学进度,通过测评也不能完全掌握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育管理中轻视少数民族习惯和信仰
常规高校对“90后”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尝尝轻视少数民族学生的信仰和民族习惯。非民族院校的高校教师在课程教育中不能一一照顾各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在授课中常有对地域经济、民俗、民风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各抒己见的讨论方式让教学课堂形成地域偏见,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闭塞少数民居聚居地发展的偏见,造成“90后”的少数民族学生无法认可课程教学而产生对教师、教学甚至高校的偏见。
3.高校教育管理中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少
“90后”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的经济状况明确,求上进欲望强烈,大多数来自偏远且经济水平发展缓慢的地区,经济状况不佳,与其他内地学生经济状况相比,“90后”少数民族自尊心受打击,而外界的多层诱惑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压力巨大。文化、习惯、语言、风俗、经济水平等原因,造成“90后”少数民族学生无论是在客观还是主观上都很难融入班级群体,容易产生焦虑感和交流障碍,高校无法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专门心理辅导,学生心理压力倍增,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三、完善高校“90后”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1.课程前调查学生的困难,开设学习帮扶小组
高校在课程开始前应当调查班级内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况,预估“90后”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课程开设1-2个月后开展访谈式的调查,通过短信、微信、邮箱的方式统计,方便快捷也不会让“90后”少数民族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开口配合。获得数据由任课教师分析,征求班级内学习较好同学的意见后,组建以年级为单位,以专业为小组的“民族团结学习交流小组”,每个组由2-3名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学生担任帮助“90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知识能手”,每周在课堂外开设2小时的答疑时间,为了答疑方便建立微信、QQ交流小组,可以随时随地讨论。
2.培养大学生包容、互助的良好民族精神
我国是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多民族共存的现状要求“90后”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包容、互助的精神。培养培养大学生包容、互助的良好精神首先强调民族共存的事实和各民族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特点。这些教育的内容可以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以多民族的精神分析为主线,每学期选择2-4个民族的特性进行分析,如藏族人民热情奔放,汉族人民勤劳朴实等,结合民族的生活习性、建筑群居等。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发展中更多地吸收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并经历了迁徙、婚嫁、交流形成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建议以发言讨论、自述民族特色、文章、板报的方式布置任务,课后鼓励多个“90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以实际的行动培养现实意义的包容、互助精神。
3.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变化及时关怀
高校应当定期举办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的活动,增加各“90后”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内地学生的交流机会。如在传统的中秋佳节前举办团圆餐、篝火会等活动,以相互分享中秋习俗和美食为主体,可以用散文、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中秋的认识,活动期间可以开展抢红包、传球大冒险等小游戏,既活跃气氛又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开展班级为单位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赏析选修课,加强各个民族文化的了解。高校应关注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在特殊的节日里给“90后”少数民族学生关怀,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回族的开斋节等。
四、总结
“90后”少数民族学生是我国高校教育和民族团结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在教育和管理上应当及时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适时、因材施教,借助其他民族学生的帮助,构建民族融合、团结的教育管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伊力亚尔·麦提尼亚孜.微信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基于对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调查[J].青年记者,2015.10
[2]徐延花.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体会[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3]陈喆.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J]前沿,2012.10
作者简介:赵敬媛(1988-),女,山东省泰安市,硕士,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