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有酒令,众所周知。但是,说到茶令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出来的一种饮茶助兴作乐的游戏,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风流文雅、睿智隽永的茶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笔者翻阅《中国风俗辞典》,其中有此记载:“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我想,在我们这个饮茶大国,逢年过节、婚庆喜事、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若能将茶令推陈出新,推出一些健康有趣的新茶令,真能使人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
上世纪80年代,笔者开始考证“茶令”。“茶令”一词虽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在唐代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一个茶的话题续成茶诗,谁续不上诗句谁就当场受罚。如唐代有一首别具风格的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参与“接龙”创作的作者有六^一颜真卿:著名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陆士修:善诗,嘉兴(今属浙江)县尉;张荐:工文辞,生前官至谏议大夫,卒赠礼部尚书;李萼:历官侍御史和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谢皎然,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唐代著名诗僧。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就是他们在一次品茗行令中共同创作的。诗曰: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这首啜茶联句诗,六位诗人刮肚搜肠、别出心裁地寻索诗句,诗中还引用了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一系列与啜茶有关的代用词。至于“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两句,更是赞美颜真卿这位尚书大臣,当为众望所归,使行茶令联句作诗的结果,更加加强了宾主间的融洽气氛,提高了饮茶的品位。
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也喜好行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着茶令。”王十朋还经常向茶友推介茶令及其行令的形式,他在诗文中写道:“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少年时就聪颖过人,很有才气。她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她与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在汴京结婚时,住在清雅幽静的“归来堂”,他们在“酒阑更喜团茶苦”的爱情生活中,喜欢饮茶行茶令。李清照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他们夫妻泡茶行令一般是问答式,以考经史典故知识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卷、册、页。常言道“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予人兴奋、清醒、机智,起到增识广闻,增强记忆作用,对文艺创作萌发灵感大有裨益。
当时,赵明诚就写出了一部长达30卷的《金石录》,成为我国考古史上著名人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她与赵明诚共同生活,行茶令搞创作的趣事佳话:“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茶令为他们的书斋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这种茶令与酒令太不一样,是赢家方可饮茶,而不许输者品茗。对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
鲁迅先生在《喝茶》这篇杂文中写有这样一段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他所说的“喝”,就是“品”。品好茶,享“清福”,不仅是物质的享受,而且是精神的升华。李清照与夫君赵明诚品好茶,不单是泡饮质量好的茶叶,而且注入了文化味,丰富了“品好茶”的内涵。
近代学界泰斗钱钟书,终年伏案潜心于著述,在笔耕劳作之佘,则与著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如此睹茗,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乃至晚年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难怪钱钟书先生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睹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
品茶行茶令亦为笔者一帮文朋诗友所喜爱,每逢闲暇假日,文友相聚一块品茶行茶令,涉及内容丰富多彩。上个周末,我的几位谜友到我家做客,品饮工夫茶,我推出了一个新的茶令“节目”,即轮流创作以茶文化灯谜,谁制作的茶谜被其他谜友猜中,且得到大多数认可,制谜人和猜中者就能喝茶,而其他人则不许。这次泡茶行令,制猜灯谜,竟然出了不少茶谜,如:再三复习(古代茶学家)陆羽;茶中极品(刊物名)《人物》;鞍钢见闻(茶名)铁观音;饮茶结知已(集邮名词)品相好;品茗一定康安(化学名词)茶单宁;一再闻闻工夫茶(带数量商品)三听饮料;茶余饭后来闲谈(麻将语)白板;龙井渡头细盘缠(财会名词)茶水费。泡饮好茶,制猜佳谜,彼此在行茶令中增长知识,增进友谊,增添乐趣。几位谜友兴犹未尽,向我提出“申请”:“老林,下周末再来,好吗?”
好是好,但是外地文友如果参与我们闽南人饮茶行茶令,可能会有难言之隐,这是由于我们闽南泡饮工夫茶用的都是半发酵乌龙茶或武夷山岩茶,茶色浓似酱油,倘若参与行茶令赢茶过多,恐怕就会“茶醉”。“茶醉”虽然不会酩酊大醉,疯疯颠颠,但是必定脸青心跳,肚饥脚软。行茶令遇到“茶醉”,比起酒醉要好办些,只消进食些茶点就能“解醉”了。所以,每当我作东,总会设身处地为茶友们着想,事先置备一些糕饼、花生米之类,用我们闽南人的说法,谓之“茶配”。“茶配”不但防备“茶醉”,而且体现主人待客热情慷慨,因而有人形容喝有茶配的工夫茶谓之“全茶”,没有茶配的则叫“半茶”。
这种风流文雅、睿智隽永的茶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笔者翻阅《中国风俗辞典》,其中有此记载:“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我想,在我们这个饮茶大国,逢年过节、婚庆喜事、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若能将茶令推陈出新,推出一些健康有趣的新茶令,真能使人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
上世纪80年代,笔者开始考证“茶令”。“茶令”一词虽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在唐代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一个茶的话题续成茶诗,谁续不上诗句谁就当场受罚。如唐代有一首别具风格的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参与“接龙”创作的作者有六^一颜真卿:著名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陆士修:善诗,嘉兴(今属浙江)县尉;张荐:工文辞,生前官至谏议大夫,卒赠礼部尚书;李萼:历官侍御史和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谢皎然,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唐代著名诗僧。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就是他们在一次品茗行令中共同创作的。诗曰: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这首啜茶联句诗,六位诗人刮肚搜肠、别出心裁地寻索诗句,诗中还引用了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一系列与啜茶有关的代用词。至于“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两句,更是赞美颜真卿这位尚书大臣,当为众望所归,使行茶令联句作诗的结果,更加加强了宾主间的融洽气氛,提高了饮茶的品位。
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也喜好行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着茶令。”王十朋还经常向茶友推介茶令及其行令的形式,他在诗文中写道:“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少年时就聪颖过人,很有才气。她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她与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在汴京结婚时,住在清雅幽静的“归来堂”,他们在“酒阑更喜团茶苦”的爱情生活中,喜欢饮茶行茶令。李清照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他们夫妻泡茶行令一般是问答式,以考经史典故知识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卷、册、页。常言道“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予人兴奋、清醒、机智,起到增识广闻,增强记忆作用,对文艺创作萌发灵感大有裨益。
当时,赵明诚就写出了一部长达30卷的《金石录》,成为我国考古史上著名人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她与赵明诚共同生活,行茶令搞创作的趣事佳话:“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茶令为他们的书斋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这种茶令与酒令太不一样,是赢家方可饮茶,而不许输者品茗。对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
鲁迅先生在《喝茶》这篇杂文中写有这样一段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他所说的“喝”,就是“品”。品好茶,享“清福”,不仅是物质的享受,而且是精神的升华。李清照与夫君赵明诚品好茶,不单是泡饮质量好的茶叶,而且注入了文化味,丰富了“品好茶”的内涵。
近代学界泰斗钱钟书,终年伏案潜心于著述,在笔耕劳作之佘,则与著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如此睹茗,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乃至晚年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难怪钱钟书先生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睹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
品茶行茶令亦为笔者一帮文朋诗友所喜爱,每逢闲暇假日,文友相聚一块品茶行茶令,涉及内容丰富多彩。上个周末,我的几位谜友到我家做客,品饮工夫茶,我推出了一个新的茶令“节目”,即轮流创作以茶文化灯谜,谁制作的茶谜被其他谜友猜中,且得到大多数认可,制谜人和猜中者就能喝茶,而其他人则不许。这次泡茶行令,制猜灯谜,竟然出了不少茶谜,如:再三复习(古代茶学家)陆羽;茶中极品(刊物名)《人物》;鞍钢见闻(茶名)铁观音;饮茶结知已(集邮名词)品相好;品茗一定康安(化学名词)茶单宁;一再闻闻工夫茶(带数量商品)三听饮料;茶余饭后来闲谈(麻将语)白板;龙井渡头细盘缠(财会名词)茶水费。泡饮好茶,制猜佳谜,彼此在行茶令中增长知识,增进友谊,增添乐趣。几位谜友兴犹未尽,向我提出“申请”:“老林,下周末再来,好吗?”
好是好,但是外地文友如果参与我们闽南人饮茶行茶令,可能会有难言之隐,这是由于我们闽南泡饮工夫茶用的都是半发酵乌龙茶或武夷山岩茶,茶色浓似酱油,倘若参与行茶令赢茶过多,恐怕就会“茶醉”。“茶醉”虽然不会酩酊大醉,疯疯颠颠,但是必定脸青心跳,肚饥脚软。行茶令遇到“茶醉”,比起酒醉要好办些,只消进食些茶点就能“解醉”了。所以,每当我作东,总会设身处地为茶友们着想,事先置备一些糕饼、花生米之类,用我们闽南人的说法,谓之“茶配”。“茶配”不但防备“茶醉”,而且体现主人待客热情慷慨,因而有人形容喝有茶配的工夫茶谓之“全茶”,没有茶配的则叫“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