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三十年的旅遊行业从业经验中
眼见着香港与内地之间交流不断、小摩擦不断
刘育先生深知,促进文化上的互相理解
就是促进和谐的诞生
而在推动旅遊行业进步的同时,他身兼数职
並积极投身於香港原居民文化的
钻研与保育工作之中
保卫文化,保护历史
贯穿始终,事业与文化的难分难捨
1989年,刘育先生受热情的驱动离开了他担任大提琴手的乐团,进入了旅遊行业。那时正值改革开放,香港与内地经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成长时期,打破了两地多年来的隔绝状态,旅遊产业也随之生机勃勃,发展速度很快。大批参团的香港遊客全然不顾内地与香港相比相去甚远的食宿条件,甚至,人们为了饱览背後的大好河山,在如桂林、昆明等尚未通航的城市,旅遊公司纷纷自己组织包机,带领满腔热忱的遊客飞抵景地。
2003年,刘育先生重会多年前认识的前香港爱乐乐团团长黎汉明先生,秉持着对文化艺术及旅遊活动的共同爱好,二人就此一拍即合。刘育先生随後加入了黎汉明先生麾下以文化旅遊及推广为主要业务的新天地文化旅遊公司,负责管理及策划。
新天地文化旅遊公司自成立以来,主要有两类业务,一是为学校和社团组织提供文化旅遊服务,二是组织香港及内地文化演出团体活动。“2013年,我们协办了上海芭蕾舞团的经典之作《白毛女》,乐团上次访港已经是18年以前的事情,演出汇聚老中青三代白毛女扮演者,场场爆满。近年我们还组织过两场俄罗斯圣彼得堡芭蕾舞剧院来港演出《天鹅湖》,反响热烈。”刘育先生说。
七月中旬,为在未来配合推广大湾区文化旅遊规划,刘育先生受邀参观了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及珠海段的设施建设成果。大湾区作为一个近几年热度迅速飙升的地区,在中联办的协助推动之下,正逐渐成为旅行社最为青睐的地区之一。
被问及原因,刘育先生解释到,“随着未来港珠澳大桥以及高铁的开通,城市生活圈的距离将被进一步缩小。如今港人推崇的遊玩方式,已经从‘景点为主’转为‘休閒为主’,城市之间的便捷交通则附和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可以看到,未来大湾区旅遊项目将会进一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保持思考,追求行业的进步与革新
“改革开放之初,内地基础设施建设尚处於起步阶段,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港人的遊玩热情。那时候出行与住宿条件都比较简陋,六人间、八人间等对遊客来说乃是家常便饭,即使这样也没有人抱怨,人们的态度可见一斑。後来随着内地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内地旅遊业整体质素相比以前也有了大幅提高,这才结束了简陋的住宿条件以及靠包机出行的历史。”刘育先生说。
而在行业的迅猛发展之中,来自行业内部的隐疾与外界的影响也一並纷至沓来。针对近年来两地旅遊业频繁曝光的服务质量问题,刘育先生始终保持着关注。“冰冻三呎非一日之寒。”他评价说。原来,同样的困扰也曾影响到港的台湾及日本旅客,“购物团”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延续着相似的技术手段,成为良莠不齐的生意人团体竞爭间默认的準则。“旅遊业工会一直在推动从业人员专业质素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但情况並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我们只能通过业界间的互相监督以及国家旅遊局的倡导等手段来加以控制。”
在刘育先生看来,行业内部的恶性竞爭不仅影响消费者在服务上的体验,对诚恳从业者来说,这同样是一道无法承受的打击。但面对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並为之努力,这远比否定及批判更有意义。重要的是要为生意人建立健康的竞爭环境,这样,行业便自然会朝令人满意的方向发展。
“目前,香港在册导遊超过七千人,续证人员大约六千人。这是因为导遊证有效期为三年,过期後需要再次审核。再审核时旅遊业工会就可以对他进行一个相关方面的培训,通过这种方法巩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及专业能力,控制行业质素。”刘育先生说。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繁荣则自外部对旅遊行业产生了影响,在它的影响下,出行与住宿从来没有變得像今天这般容易。而随着人自身认识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便是在青年群体中大为流行的“自由行”。没有导遊的異地旅遊不再是难於登天的奢望,旅行社的团体业务由此受到冲击,这也自另一面催生了行业内恶性竞爭的风气。如何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的节奏,变成了传统旅遊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统计数据上看,韩日台及东南亚是远比内地更加吸引年轻人的旅遊去处,他们对於中华文化缺乏认识,以及去认识的兴趣。”刘育先生说。於是,倡导有主题的文化旅遊,变成了刘育先生热衷推广的工作。而在他看来,促进文化交流,这不仅是门以差異化竞爭为突破口的生意,其背後蕴含的理念,更会通过相互理解,弥补因文化的分裂而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是一项对社会和谐有益的工作。
本土文化钻研与保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在行业中巧妙糅合旅遊与文化两种元素,过硬的学术功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前提下,刘育先生在香港本土文化的研究与保育工作上,同样卓有建树。
2005年,他受邀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义章博士主持的《香港客家》编纂工作,专著完成後,学者团队面对香港本土语言正逐渐消失的现实有感而发,成立了以保护本土文化为宗旨的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
此後十几年时间,在积极参加本土文化活动的同时,刘育先生在日积月累之中整理了数批一手材料,从主题为“香港原居民与风水林”的客家民俗讲稿,到名为“香港原居民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历史资料,他在宣扬与普及香港本土文化的事业上贡献颇多。
“《香港客家》这本书,早期是响应国际客属会议的号召,汇聚了一批香港本土学者组织编纂的一本专著。但在研究香港前世今生的过程中,我们对原居民文化在二战後因社会流动性强等原因而逐渐失落的现象倍感惋惜。所以我们组织了文化保育协会,希望在本土文化的保育领域,尽可能地尽自己的一臂之力。”刘育先生说。
是这样的,无论是文化旅遊,还是本土文化保育,在背後推动着刘育先生投身文化传播工作的,是一道源於同一个出发点的相同理念:一个民族,倘若它遗忘了自己的历史,那麽它便失去了可能的未来。
眼见着香港与内地之间交流不断、小摩擦不断
刘育先生深知,促进文化上的互相理解
就是促进和谐的诞生
而在推动旅遊行业进步的同时,他身兼数职
並积极投身於香港原居民文化的
钻研与保育工作之中
保卫文化,保护历史
贯穿始终,事业与文化的难分难捨
1989年,刘育先生受热情的驱动离开了他担任大提琴手的乐团,进入了旅遊行业。那时正值改革开放,香港与内地经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成长时期,打破了两地多年来的隔绝状态,旅遊产业也随之生机勃勃,发展速度很快。大批参团的香港遊客全然不顾内地与香港相比相去甚远的食宿条件,甚至,人们为了饱览背後的大好河山,在如桂林、昆明等尚未通航的城市,旅遊公司纷纷自己组织包机,带领满腔热忱的遊客飞抵景地。
2003年,刘育先生重会多年前认识的前香港爱乐乐团团长黎汉明先生,秉持着对文化艺术及旅遊活动的共同爱好,二人就此一拍即合。刘育先生随後加入了黎汉明先生麾下以文化旅遊及推广为主要业务的新天地文化旅遊公司,负责管理及策划。
新天地文化旅遊公司自成立以来,主要有两类业务,一是为学校和社团组织提供文化旅遊服务,二是组织香港及内地文化演出团体活动。“2013年,我们协办了上海芭蕾舞团的经典之作《白毛女》,乐团上次访港已经是18年以前的事情,演出汇聚老中青三代白毛女扮演者,场场爆满。近年我们还组织过两场俄罗斯圣彼得堡芭蕾舞剧院来港演出《天鹅湖》,反响热烈。”刘育先生说。
七月中旬,为在未来配合推广大湾区文化旅遊规划,刘育先生受邀参观了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及珠海段的设施建设成果。大湾区作为一个近几年热度迅速飙升的地区,在中联办的协助推动之下,正逐渐成为旅行社最为青睐的地区之一。
被问及原因,刘育先生解释到,“随着未来港珠澳大桥以及高铁的开通,城市生活圈的距离将被进一步缩小。如今港人推崇的遊玩方式,已经从‘景点为主’转为‘休閒为主’,城市之间的便捷交通则附和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可以看到,未来大湾区旅遊项目将会进一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保持思考,追求行业的进步与革新
“改革开放之初,内地基础设施建设尚处於起步阶段,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港人的遊玩热情。那时候出行与住宿条件都比较简陋,六人间、八人间等对遊客来说乃是家常便饭,即使这样也没有人抱怨,人们的态度可见一斑。後来随着内地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内地旅遊业整体质素相比以前也有了大幅提高,这才结束了简陋的住宿条件以及靠包机出行的历史。”刘育先生说。
而在行业的迅猛发展之中,来自行业内部的隐疾与外界的影响也一並纷至沓来。针对近年来两地旅遊业频繁曝光的服务质量问题,刘育先生始终保持着关注。“冰冻三呎非一日之寒。”他评价说。原来,同样的困扰也曾影响到港的台湾及日本旅客,“购物团”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延续着相似的技术手段,成为良莠不齐的生意人团体竞爭间默认的準则。“旅遊业工会一直在推动从业人员专业质素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但情况並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我们只能通过业界间的互相监督以及国家旅遊局的倡导等手段来加以控制。”
在刘育先生看来,行业内部的恶性竞爭不仅影响消费者在服务上的体验,对诚恳从业者来说,这同样是一道无法承受的打击。但面对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並为之努力,这远比否定及批判更有意义。重要的是要为生意人建立健康的竞爭环境,这样,行业便自然会朝令人满意的方向发展。
“目前,香港在册导遊超过七千人,续证人员大约六千人。这是因为导遊证有效期为三年,过期後需要再次审核。再审核时旅遊业工会就可以对他进行一个相关方面的培训,通过这种方法巩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及专业能力,控制行业质素。”刘育先生说。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繁荣则自外部对旅遊行业产生了影响,在它的影响下,出行与住宿从来没有變得像今天这般容易。而随着人自身认识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便是在青年群体中大为流行的“自由行”。没有导遊的異地旅遊不再是难於登天的奢望,旅行社的团体业务由此受到冲击,这也自另一面催生了行业内恶性竞爭的风气。如何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的节奏,变成了传统旅遊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统计数据上看,韩日台及东南亚是远比内地更加吸引年轻人的旅遊去处,他们对於中华文化缺乏认识,以及去认识的兴趣。”刘育先生说。於是,倡导有主题的文化旅遊,变成了刘育先生热衷推广的工作。而在他看来,促进文化交流,这不仅是门以差異化竞爭为突破口的生意,其背後蕴含的理念,更会通过相互理解,弥补因文化的分裂而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是一项对社会和谐有益的工作。
本土文化钻研与保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在行业中巧妙糅合旅遊与文化两种元素,过硬的学术功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前提下,刘育先生在香港本土文化的研究与保育工作上,同样卓有建树。
2005年,他受邀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义章博士主持的《香港客家》编纂工作,专著完成後,学者团队面对香港本土语言正逐渐消失的现实有感而发,成立了以保护本土文化为宗旨的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
此後十几年时间,在积极参加本土文化活动的同时,刘育先生在日积月累之中整理了数批一手材料,从主题为“香港原居民与风水林”的客家民俗讲稿,到名为“香港原居民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历史资料,他在宣扬与普及香港本土文化的事业上贡献颇多。
“《香港客家》这本书,早期是响应国际客属会议的号召,汇聚了一批香港本土学者组织编纂的一本专著。但在研究香港前世今生的过程中,我们对原居民文化在二战後因社会流动性强等原因而逐渐失落的现象倍感惋惜。所以我们组织了文化保育协会,希望在本土文化的保育领域,尽可能地尽自己的一臂之力。”刘育先生说。
是这样的,无论是文化旅遊,还是本土文化保育,在背後推动着刘育先生投身文化传播工作的,是一道源於同一个出发点的相同理念:一个民族,倘若它遗忘了自己的历史,那麽它便失去了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