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战帽、墨绿色短袖T恤、军装裤……李昆武的打扮不像漫画家,更像是个军人。他的一生中,从未穿过西装,就连2010年登上国际漫画大奖的领奖台时,他也只是穿了件稍微正式点的夹克而已。有媒体形容他是手拿画笔的“老兵”,“你可以写我是个小兵。”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李昆武笑着拿自己开涮。
58岁的李昆武生于昆明,17岁高中毕业参军,1979年参加了南疆自卫还击作战,复员后先后任云南日报社《春城晚报》美术编辑、美术摄影部主任。2010年,他将自己的经历画成了长篇自传体漫画《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该书由法国达高出版社出版后,迅速赢得国际声誉,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先后获比利时漫画中心“2010年度最具代表性作品”、2010年度法国圣马洛图书展“最受读者欢迎奖”、布卢瓦历史会晤文化节“2010年度最佳历史类漫画奖”,还入围了2010年度昂古莱姆国际漫画大奖。2013年,该书又获得美国艾斯纳漫画奖最佳“亚洲故事”和最佳“社会题材”两项提名,这是该奖有史以来首次有中国人入围,与李昆武同时入围的是《铁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
一个中国人的作品为什么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李昆武说:“我讲的是最真实的故事。”前不久,该书的中文版终于在国内出版。
每个人都在书中找到了需要的东西
1950年10月13日,云南的一个偏远山村,一位前往村里宣传新中国、宣传共产主义的李书记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小陶。5年后,他们的孩子李昆武出生。这个孩子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改革开放……直到今天。2005年,李昆武第一次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外国朋友听,对方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便有了这本《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
环球人物杂志:“从小李到老李”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最早是在法国出版?
李昆武:2005年,我和法国作家欧励行正在合作一本《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漫画,他负责文字部分,我来画画。可画了一些后,老觉得不满意,笔下的人物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在完成一篇命题作文。这年10月,中法漫画交流会在北京举办,我去了,与法国达高出版社负责人见面。他认为我的个人经历很有意思,建议我和欧励行合作完成一本自传性的漫画。就这样,古代的马可波罗让位于今天的小李老李。
环球人物杂志:其实近年来,解读中国的作品并不鲜见,您有没有觉得很惊讶,那些外国人会对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感兴趣?
李昆武:一开始我心里也没底,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个题材。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我发现原来我们也有偏见。我以前总以为西方人老盯着我们的“文化大革命”、“饿肚子”这些东西,似乎是在猎奇、抠伤疤,但慢慢我知道,其实他们很早就对这些没了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中国会变化这么快?似乎昨天中国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看越不懂,越不懂就越想懂。他们希望从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中国发展的答案。
环球人物杂志:您在书中描写的很多场景和故事都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如为了入党主动申请去偏远的生产基地喂牛等,外国读者能理解吗?
李昆武:他们很惊讶,也很感兴趣。我在比利时参加首发式时,遇到一个胖胖的读者,他对我说,他很喜欢这本书,要拿着去找中国驻比利时大使讨论。旁边的人告诉我,这是布鲁塞尔的市长。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个四口之家。这家的男主人一身油渍,他已经看过书了,来的目的是看看画书的人。他说自己收入不高,不可能到向往已久的中国去,但这本书让他走进了中国。在德国的时候,有个老人说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他说他小时候正值二战结束,那时的德国比中国还要穷。他母亲不让他吃完饭出去玩,怕他马上又饿了而没有可吃的东西,所以现在他特别喜欢饭后散步,为的就是弥补当年的遗憾。还有一位瑞典老人专程到昆明找到我,告诉我他怎样用这本书教育了自己一个游手好闲的侄子。可见,每个人都在书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意识形态至上。
生活中有政治,也有其它
《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共3册,第一册从1950年开始,讲述了小李一家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中的坎坷命运;第二册讲述“四人帮”被粉碎后,小李一家人久别重逢,小李在部队经历了一番曲折后如愿入党,小李的父亲在对家人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中病逝;第三册记录了改革开放后,有人在经济大潮中嗅得商机,有人因丢了“铁饭碗”消沉迷惘……社会的巨大变化让老李及他身边的每个人都不得不做出新的选择。
全书共3000多幅漫画,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生活场面都有体现,甚至还有“床戏”等。欧励行以李昆武的讲述为基础来制作脚本,李昆武负责绘画创作。
环球人物杂志:您在书中提到,与欧励行的联合创作遇到不少困难,毕竟“中国人眼中的自己”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大为不同,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甚至大相径庭。最终你们是如何消除分歧,寻求平衡的?
李昆武:首先我要说,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只要是合作关系,产生不同意见是必然的。我和欧励行经历不同、文化不同,所以视野和思想也不同。比如男女关系,中国人讲的是含蓄,而西方人则要开放得多。我画父母相互夹菜表达心意,而他问:“他们接吻吗?”还有,画到学雷锋的时候,我的想法是一带而过,而他却坚持要对雷锋生平做个铺垫。因为这本书要给外国人看,而他们不知道雷锋是谁,为什么要学他?如果不做解释,自然就一头雾水,那一段故事的精神内涵就苍白无力了。实际上,欧励行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看中国,反而比我们的视角来得更独到。
环球人物杂志:一个“完整、真实、鲜活和开放”的中国必然包括那些影响中国发展的政治事件,遇到这类话题,您怎么处理?
李昆武:我仅仅是描绘并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如果某一段生活中有政治,那我就介绍政治;如果那段生活中没有政治,那我的介绍就没有政治。第一册结尾的时候,我画到1976年9月9日,小李所在的部队全体集合,从广播中收听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那一刻小李的想法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会死,只有毛主席不会。太突然了,太突然了。毛主席,毛主席……”战友们散去之后,他仍然站在原地自问:“明天……明天……我们还……有明天吗?”这就是我那时的真实反应和想法。我画的就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这个生活中包含有政治元素,也有其它元素。 环球人物杂志:这本书中文版姗姗来迟,外界有很多猜测。
李昆武:书刚在法国出版之后,一些外国朋友很惊讶,问我画得这么真实,会不会有危险。而很多中国朋友则以为书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在法国出版?其实是大家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中文版出得晚,只是程序的问题。今天,幸亏中文版出来了,国内读者能看到我究竟画了些什么,要不然真是说不清了(笑)。
是“中国制造”而不是“李昆武子”
对很多云南人来说,了解李昆武最初源于他的漫画“云南十八怪”。“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1988年,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他的漫画时,笑了,也乐了,没想到这竟然会成为日后云南的一张名片。而这些,都是李昆武骑着自行车跑遍全省后画出来的。多年来,他每次骑行,都会把所走过的路变成一幅幅画作:《漫画游丽江》、《都市花花心》,他似乎天生适合画那些充满趣味的生活。
环球人物杂志:《从小李到老李》火了之后,很多人预测随之而来就会出现“从小王到老王”、“从小张到老张”,但今天看来并非如此。在您看来,为什么您讲述的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人生故事,却是不可复制的呢?
李昆武:一开始我也认为这本书会很快被同类作品淹没,但其实要想模仿它几乎不可能。我没受过任何系统专业的训练。4岁时,父亲带回一本关于“超英赶美”的漫画册,出于好玩,我就照着书中人物的模样,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漫画。可以说,生活是我的老师,社会是我的课堂。从表现形式来说,我画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漫画,而是连环画与漫画的结合体;从艺术内涵上来说,我画的是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的生活。
画画就像理发一样,重要的是把握分寸,顺其自然。每个人顺出的自然都是不一样的。
环球人物杂志:您对中国漫画的现状怎么看?似乎是需求很大,但结果总不那么令人满意。
李昆武:我去参加巴黎书展时,展出的亚洲漫画一墙都是日本故事,而中国故事只有我的一个小角落。一方面是为自己的漫画已经走上世界舞台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觉得有点悲哀甚至无奈。我们的“故事”现在还太弱……中国的漫画出版物与外国读者的需求有着太大的落差——要么太老,多年来就是“四大名著”连环画,内容形式都很旧。当然,也有一些新漫画,但大部分只是一味模仿日本,内容都是小恩小爱小情小气。小李到老李的故事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发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者打开以后看到的全是正宗的“中国制造”,而不是“李昆武子”。
环球人物杂志:《从小李到老李》结尾的时候,您说最欣赏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是您一生的意义所在。那么,接下来您要怎么发展?
李昆武:不知道,我做所有事情都没有计划,凭直觉走。《从小李到老李》之后,我又画了《云端的铁路》、《脚印》、《伤痕》等。过去我画的多是一些表现趣味、风景的作品,但现在我越来越喜欢,也越来越有能力画一些大层面的东西。现在的创作状态也很好,有很多想画的,我不知道还能走多远。创作的过程中当然也有压力、矛盾,很痛苦很烦,但有这些才正常,有这些才有乐趣。
58岁的李昆武生于昆明,17岁高中毕业参军,1979年参加了南疆自卫还击作战,复员后先后任云南日报社《春城晚报》美术编辑、美术摄影部主任。2010年,他将自己的经历画成了长篇自传体漫画《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该书由法国达高出版社出版后,迅速赢得国际声誉,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先后获比利时漫画中心“2010年度最具代表性作品”、2010年度法国圣马洛图书展“最受读者欢迎奖”、布卢瓦历史会晤文化节“2010年度最佳历史类漫画奖”,还入围了2010年度昂古莱姆国际漫画大奖。2013年,该书又获得美国艾斯纳漫画奖最佳“亚洲故事”和最佳“社会题材”两项提名,这是该奖有史以来首次有中国人入围,与李昆武同时入围的是《铁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
一个中国人的作品为什么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李昆武说:“我讲的是最真实的故事。”前不久,该书的中文版终于在国内出版。
每个人都在书中找到了需要的东西
1950年10月13日,云南的一个偏远山村,一位前往村里宣传新中国、宣传共产主义的李书记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小陶。5年后,他们的孩子李昆武出生。这个孩子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改革开放……直到今天。2005年,李昆武第一次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外国朋友听,对方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便有了这本《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
环球人物杂志:“从小李到老李”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最早是在法国出版?
李昆武:2005年,我和法国作家欧励行正在合作一本《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漫画,他负责文字部分,我来画画。可画了一些后,老觉得不满意,笔下的人物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在完成一篇命题作文。这年10月,中法漫画交流会在北京举办,我去了,与法国达高出版社负责人见面。他认为我的个人经历很有意思,建议我和欧励行合作完成一本自传性的漫画。就这样,古代的马可波罗让位于今天的小李老李。
环球人物杂志:其实近年来,解读中国的作品并不鲜见,您有没有觉得很惊讶,那些外国人会对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感兴趣?
李昆武:一开始我心里也没底,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个题材。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我发现原来我们也有偏见。我以前总以为西方人老盯着我们的“文化大革命”、“饿肚子”这些东西,似乎是在猎奇、抠伤疤,但慢慢我知道,其实他们很早就对这些没了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中国会变化这么快?似乎昨天中国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看越不懂,越不懂就越想懂。他们希望从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中国发展的答案。
环球人物杂志:您在书中描写的很多场景和故事都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如为了入党主动申请去偏远的生产基地喂牛等,外国读者能理解吗?
李昆武:他们很惊讶,也很感兴趣。我在比利时参加首发式时,遇到一个胖胖的读者,他对我说,他很喜欢这本书,要拿着去找中国驻比利时大使讨论。旁边的人告诉我,这是布鲁塞尔的市长。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个四口之家。这家的男主人一身油渍,他已经看过书了,来的目的是看看画书的人。他说自己收入不高,不可能到向往已久的中国去,但这本书让他走进了中国。在德国的时候,有个老人说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他说他小时候正值二战结束,那时的德国比中国还要穷。他母亲不让他吃完饭出去玩,怕他马上又饿了而没有可吃的东西,所以现在他特别喜欢饭后散步,为的就是弥补当年的遗憾。还有一位瑞典老人专程到昆明找到我,告诉我他怎样用这本书教育了自己一个游手好闲的侄子。可见,每个人都在书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意识形态至上。
生活中有政治,也有其它
《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共3册,第一册从1950年开始,讲述了小李一家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中的坎坷命运;第二册讲述“四人帮”被粉碎后,小李一家人久别重逢,小李在部队经历了一番曲折后如愿入党,小李的父亲在对家人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中病逝;第三册记录了改革开放后,有人在经济大潮中嗅得商机,有人因丢了“铁饭碗”消沉迷惘……社会的巨大变化让老李及他身边的每个人都不得不做出新的选择。
全书共3000多幅漫画,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生活场面都有体现,甚至还有“床戏”等。欧励行以李昆武的讲述为基础来制作脚本,李昆武负责绘画创作。
环球人物杂志:您在书中提到,与欧励行的联合创作遇到不少困难,毕竟“中国人眼中的自己”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大为不同,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甚至大相径庭。最终你们是如何消除分歧,寻求平衡的?
李昆武:首先我要说,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只要是合作关系,产生不同意见是必然的。我和欧励行经历不同、文化不同,所以视野和思想也不同。比如男女关系,中国人讲的是含蓄,而西方人则要开放得多。我画父母相互夹菜表达心意,而他问:“他们接吻吗?”还有,画到学雷锋的时候,我的想法是一带而过,而他却坚持要对雷锋生平做个铺垫。因为这本书要给外国人看,而他们不知道雷锋是谁,为什么要学他?如果不做解释,自然就一头雾水,那一段故事的精神内涵就苍白无力了。实际上,欧励行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看中国,反而比我们的视角来得更独到。
环球人物杂志:一个“完整、真实、鲜活和开放”的中国必然包括那些影响中国发展的政治事件,遇到这类话题,您怎么处理?
李昆武:我仅仅是描绘并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如果某一段生活中有政治,那我就介绍政治;如果那段生活中没有政治,那我的介绍就没有政治。第一册结尾的时候,我画到1976年9月9日,小李所在的部队全体集合,从广播中收听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那一刻小李的想法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会死,只有毛主席不会。太突然了,太突然了。毛主席,毛主席……”战友们散去之后,他仍然站在原地自问:“明天……明天……我们还……有明天吗?”这就是我那时的真实反应和想法。我画的就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这个生活中包含有政治元素,也有其它元素。 环球人物杂志:这本书中文版姗姗来迟,外界有很多猜测。
李昆武:书刚在法国出版之后,一些外国朋友很惊讶,问我画得这么真实,会不会有危险。而很多中国朋友则以为书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在法国出版?其实是大家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中文版出得晚,只是程序的问题。今天,幸亏中文版出来了,国内读者能看到我究竟画了些什么,要不然真是说不清了(笑)。
是“中国制造”而不是“李昆武子”
对很多云南人来说,了解李昆武最初源于他的漫画“云南十八怪”。“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1988年,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他的漫画时,笑了,也乐了,没想到这竟然会成为日后云南的一张名片。而这些,都是李昆武骑着自行车跑遍全省后画出来的。多年来,他每次骑行,都会把所走过的路变成一幅幅画作:《漫画游丽江》、《都市花花心》,他似乎天生适合画那些充满趣味的生活。
环球人物杂志:《从小李到老李》火了之后,很多人预测随之而来就会出现“从小王到老王”、“从小张到老张”,但今天看来并非如此。在您看来,为什么您讲述的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人生故事,却是不可复制的呢?
李昆武:一开始我也认为这本书会很快被同类作品淹没,但其实要想模仿它几乎不可能。我没受过任何系统专业的训练。4岁时,父亲带回一本关于“超英赶美”的漫画册,出于好玩,我就照着书中人物的模样,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漫画。可以说,生活是我的老师,社会是我的课堂。从表现形式来说,我画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漫画,而是连环画与漫画的结合体;从艺术内涵上来说,我画的是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的生活。
画画就像理发一样,重要的是把握分寸,顺其自然。每个人顺出的自然都是不一样的。
环球人物杂志:您对中国漫画的现状怎么看?似乎是需求很大,但结果总不那么令人满意。
李昆武:我去参加巴黎书展时,展出的亚洲漫画一墙都是日本故事,而中国故事只有我的一个小角落。一方面是为自己的漫画已经走上世界舞台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觉得有点悲哀甚至无奈。我们的“故事”现在还太弱……中国的漫画出版物与外国读者的需求有着太大的落差——要么太老,多年来就是“四大名著”连环画,内容形式都很旧。当然,也有一些新漫画,但大部分只是一味模仿日本,内容都是小恩小爱小情小气。小李到老李的故事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发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者打开以后看到的全是正宗的“中国制造”,而不是“李昆武子”。
环球人物杂志:《从小李到老李》结尾的时候,您说最欣赏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是您一生的意义所在。那么,接下来您要怎么发展?
李昆武:不知道,我做所有事情都没有计划,凭直觉走。《从小李到老李》之后,我又画了《云端的铁路》、《脚印》、《伤痕》等。过去我画的多是一些表现趣味、风景的作品,但现在我越来越喜欢,也越来越有能力画一些大层面的东西。现在的创作状态也很好,有很多想画的,我不知道还能走多远。创作的过程中当然也有压力、矛盾,很痛苦很烦,但有这些才正常,有这些才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