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红 我为何收购日本巨亏企业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2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是爱冒险的人,不是赌徒,不是闪电创富的高手,也不是时尚教父。”对外界的评价,陈义红——否定。
  
  1973年8月,首都体育馆为了迎接第一次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紧张地准备着。比赛临近时,各地的乒乓球运动员们陆续接到观赛的门票。
  那一年,陈义红15岁,是一名业余运动员,他也收到一张门票。于是,这个家在天津的小运动员没告诉父母,一个人偷着跑到北京去看球赛。
  


  在北京,陈义红兴高采烈地看比赛。在天津,母亲已经报警,焦急地等着警察找回“丢失”的儿子。
  “在我年少时,这算是一件很出格的事。”今年51岁的陈义红是中国动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动向)董事局主席,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爱冒险的人,“我觉得只要对我未来发展有帮助,有机会就一定要抓住。”
  大胆、果敢、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陈义红小时候的性格至今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
  2008年,中国动向(3818.HK)在40天内完成了对日本Phenix株式会社的收购,当时Phenix亏损达1500万美元,在外界看来,这无疑是一次极为冒险的收购。
  事实上,对Phenix收购后的整合工作也的确远没有陈义红想象中顺利——一年多过去了,离预期还有些距离。为什么要收购一家巨亏的日本企业?Phenix有多少可能复制Kappa?面对《英才》记者的发问,陈义红回答:“50%对50%。一件事,如果有50%的机会我肯定会做,甚至40%的时候我就会做。”
  
  没有退路的对赌
  
  “我不是赌徒,只是机遇、运气、判断力,这几个点在那个时间恰恰都赶上了。”
  在中国动向仅用2日元收购了Phenix91%的股份后,摩根士丹利很快就售出其持有中国动向的3.54亿股。摩根士丹利是中国动向最早的战略投资伙伴,对陈义红本人的领导力一向看好。但是,对于此次收购,他们并不支持。
  虽然当时中国动向方面曾公开表示,此次摩根士丹利减持与动向成功完成收购无关,但是,按配售最低价3.53港元计算,摩根士丹利仍套现约12.5亿港元。
  即便是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即便有摩根士丹利的迅速抛售,陈义红也并不认为这是一次冲动的冒险。
  “只要清楚地知道并购的游戏规则、与投资者表述清晰就可以了,让他们去判断。”陈义红说理解摩根士丹利的做法,因为实业经营的长期价值与资本投资的短期获利是不同的。
  曾经备受资本市场推崇的陈义红,这样的解释会不会过于轻松了?还是陈义红低估了摩根士丹利评估到的风险?
  事实上,收购Phenix有两大风险。一方面,日本公司有特殊的企业文化,外国公司整合日本公司的成功案例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而中国动向是第一家并购日本公司的中国企业,并且是刚刚6岁的中国动向收购拥有56年历史的Phenix,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Phenix的巨额亏损是中国动向不得不面对的财务风险。
  对此,陈义红显然已经认识到了。只是。他从来都不会畏惧尝试,因为他更看重风险背后的价值。
  运动服装属于传统的制造业,而制造业有两大强国,德国和日本。Phenix拥有日本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专业滑雪及户外运动用品品牌Phenix,以及Kappa品牌在日本的所有权益。在中国动向收购Phenix之前,Phenix与中国动向、意大利BasicNet同为Kappa全球的三大品牌持有者。
  也就是说,并购后中国动向不仅可以获得日本公司的经验、Phenix的资源,而且会占据Kappa品牌在亚洲市场的绝对优势。
  至于财务风险,中国动向CEO秦大中曾仔细研究Phenix的财务报表:2007年,Phenix销售额约为1亿美元,只是37.5%的毛利率相对较低(较中国动向低23%),如果能够将毛利率提升10%左右,Phenix就立刻扭亏了。
  哪怕是做最坏的打算——整合失败,陈义红认为,“从规模上看Phenix只占动向百分之十几的份额,风险不是很大。”
  在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许海平看来,“收购Phenix,是基于中国动向发展战略的一次选择,符合其区域市场多品牌的战略。”
  然而,自去年5月完成收购以来,陈义红也慢慢感受到整合的压力——日本公司只关注日本市场,中国公司只关注中国市场。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整合效果仍不甚理想。
  “问题的症结在于前期的组织管理框架没有真正搭建起来。”陈义红请来一家跨国整合管理公司,帮助中国动向进行从区域性管理架构向跨国管理架构的转变。
  只是,能不能整合好,对陈义红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普华永道北京主管合伙人封和平曾这样评价陈义红: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很高,而且设定之后就一定要完成,不惜一切代价。其实,人们对陈义红的成功整合还是抱有不小的希望。
  毕竟,陈义红在2006年从意大利BasicNet集团拿下Kappa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的所有权时,用手中仅有的4000万人民币(2005年,中国动向销售额1.48亿元,盈利4051.7万)对赌摩根士丹利,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动向。
  2006年5月,中国动向与摩根士丹利签订对赌协议:如果2006年和2008年,中国动向的净利润达不到2240万美元及4970万美元的目标,动向方面将以1美元的象征性代价转让动向股份给大摩,最高比例不得超过IPO前动向总股本的20%。如果动向2008年净利润超过559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将向动向管理层转让1%的股权。
  尽管陈义红因此被称作“赌徒”,但是2006年,中国动向税后利润3.06亿元,2008年,其纯利润达13.7亿元。根据对赌协议,动向管理层最终获得了摩根士丹利1%的股权。
  “人什么时候最有驱动力,在没有退路或者是要证明自己的时候。”陈义红说,“我不是赌徒,只是机遇、运气、判断力,这几个点在那个时间恰恰都赶上了。”
  
  与李宁分道扬镳
  
  “在李宁公司,我给自己的定位错了,把自己当老板了。”
  在过去的3年中,中国动向在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加权平均增长率上均超过300%,成为运动服饰领域增速最快的公司。陈义红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闪电创富的高手”。
  然而,在2005年中国动向正式成立之前,他的名字从未出现在公众面前。尽管此前的14年零9个月,他都在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李宁体育服装用品公司(以下简称李宁公司)效力,最高职位做到了执行董事。
  财经作家吴晓波将其形容为“李宁背后的男人”。实际上,陈义红曾是李宁公司第一任职业经理人,而动向和旗下的Kappa曾为李宁公司旗下的机构和品牌。
  在李宁公司供职10年后,陈义红从李宁公司CEO位置上退下来,转任法人代表。由于北京李宁等主要子公司都 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直接向李宁公司董事会负责,陈义红失去管理实权。
  据说,出现这一变动原因是董事长李宁曾经给陈义红提出一个目标:4年突破10亿元。结果,陈义红没有做到。而2000年之前中国的体育服装领域,还没有一家企业销售额超过10亿。李宁公司在2000年的销售额是9亿多,在当时的状况下占据行业领军地位,市场占有率最高。
  不过,硬指标的考核在公司管理中仍然是无可厚非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许还能看出当初的其它一些端倪,2008年8月出版的《李宁:冠军的心》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李宁公司要靠一个流程、一个岗位和组织能力来完成一个生意,而不是靠一个人!”
  “在李宁公司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位错了,把自己当老板了。”陈义红曾直言在李宁公司的“司令员”角色。
  在部队大院长大、“缴获”岗哨士兵的枪、和大院孩子们比赛爬30多米的烟囱、担当孩子群里“司令员”,在家中兄弟四个排行老大、父母有意识地培养他作为“长子”的责任心……这些似乎都在暗示他的控制欲和极强的个性。
  说来也巧,个性的对抗并没有直接导致陈义红的离开。
  为了与耐克、阿迪达斯抗衡,2002年2月24日,北京李宁与意大利公司BasicNet订立Kappa品牌在中国大陆及澳门的独家使用和经营权,期限5年。当年4月,北京动向成立,负责李宁公司的国际品牌代理业务,拥有Kappa的特许经营权。
  李宁给了陈义红一个发展的空间,将北京动向交由陈义红负责,财务上独立核算。同时,陈义红拥有北京动向20%的初始股权——北京动向成为李宁公司旗下唯一不是全资拥有的子公司。
  然而,在2004年陈义红为Kappa开辟出“时尚运动”的路线之前,北京动向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甚至在2003年由于“非典”带来的市场萧条,动向曾向母公司借款数千万以渡难关。
  2004年李宁公司上市之后,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建议,定位于中国顶级运动的李宁品牌,从长期价值规划上说,与做时尚体育服装的动向风格并不协调。而Kappa所获增长利润对李宁专业运动品牌形象的塑造并没有帮助,反而会带来资本上的风险。之后不久,李宁公司将拥有的北京动向80%的股份出售给陈义红及其夫人。
  同年9月1日,陈义红正式辞去李宁体育执行董事一职。此后,北京动向更名为中国动向,陈义红彻底终结与李宁公司长达15年的关系。
  “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束。”陈义红如此评价。
  的确,陈义红与李宁公司和平分手,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经营思路全权统领这家公司了。
  
  转型是被逼出来的
  
  “如果知道公司两年后会上市,李宁不会卖。我自己也不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
  Kappa也随之迎来重生的机会。
  2008年,中国动向销售额同比攀升94.2%,至33.22亿元,净利为13.7亿元,增长86.4%。同年,李宁公司营业额同比增长53.8%,至66.90亿元,净利为7.21亿元,增长52%。
  许海平认为,其差异化市场定位避免了与耐克、李宁等专业运动品牌正面冲突,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娱乐+体育”营销,使其远远低于其他同行的体育营销成本。
  这样的发展模式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2007年10月10日,中国动向(3818.HK)在香港上市,融资54亿港元;对比2004年6月28日,李宁公司(2331.HK)在香港上市时的融资额5.30亿港元——曾经的子公司与母公司差别以10倍计算。
  “如果知道公司两年后会上市,李宁不会卖。我自己也不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其他董事会的成员更不知道了。”陈义红否认自己是闪电创富的高手。
  但是,他认为“很多东西是天生的”,比如判断力、决策力。拿2004年来说,面对上有耐克、阿迪,下有李宁、安踏,Kappa难以突破的境况,陈义红将Kappa由“专业运动”成功转型为“时尚运动”。
  人们称他为“时尚教父”。而他自己却不同意,“我转型都是被逼出来的。”
  2009年7月,中国动向遭陈义红等股东减持套现8.5亿元。陈义红说,“持股比例没有标准,但是我会保持控股地位,30%-50%之间都是比较合理的。”
  许海平则说,“套现资金的具体用途可能用于收购新的体育运动品牌。”手握60多亿现金,即便是放慢速度,陈义红也不会放过机会。
  “我们相信他、祝福他、然后看着他向前走。到底是一个神话还是谎话我们也不知道。”吴晓波给陈义红的祝福语是,“司令是打出来的”。
其他文献
在孟山都人看来,他们的工作是“为即将增长到95亿的地球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但在公众眼中,这一切似乎是另外的面目:一种“阴谋”、“一场新的鸦片战争”,绿色和平组织甚至把孟山都说成“生命海盗”……    一则“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再次将“转基因作物”话题炒得沸反盈天。  这份4月初披露的报告称,湖北、湖南、福建和广东的七个大米和米粉样品被检测出违法转基因成分,而湖北和湖南的种子市场上还有转基因水稻种
期刊
我们且看徐和谊口中这场“独一无二”的并购,能否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历程中同样独一无二的生产力。    “北汽完成了中国汽车史上迄今唯一对知识产权的收购。”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如是说。  “在过去是不可能买到的,也不会有哪个公司卖给中国汽车企业。”北汽集团总经理汪大总如是说。这是北汽于2009年12月11日成功收购萨博之后的兴奋,因为这一过程充  满艰辛,如汪大总对《英才》记者所说:“(2009
期刊
一项涉及公司内部30余位高管职务变动的消息震惊全球。人事巨变背后的实质是巨大的业务重组。    一夜之间,一项涉及公司内部30余位高管职务变动的消息震惊全球。在以往的历史中,如果不是企业发生颠覆性的变故,这种现象不会轻易发生。  而这一切,正真实地发生在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杜邦集团身上。  在这一系列的任命中,最具代表性的职务变动发生在杜邦现任首席财务官身上。杜邦表示,公司首席财务官杰弗里·基弗
期刊
主持|本刊记者 王雨佳   嘉宾   孙振耀 海辉软件董事长  钟朋荣 知名经济学家、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  肖知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出处|《英才》杂志2010年5月刊    团出现了:如果坚持与国际接轨,使用国际标准的职业经理人,没有创始人团队的带领,联想能否自如应对这场危机?  事实上,柳传志始终认为,一个企业想成为百年老店,不能指望职业经理人,一个新人进入联想后,只有成为了“联想人”才堪
期刊
在经济艰难复苏的宏观经济语境下,A股的突破方向和监管政策的取舍都将面临艰难的考验。  “政府不想把泡沫搞得太大,所以要泼点冷水了。”  ——谢国忠  “这就好比一个人一直没有食欲,现在吃饭的功能刚刚恢复,就说有泡沫了?”——刘纪鹏    A股似乎从未像现在这般纠结:看空者如私募基金诺亚方舟毅然清仓,绝尘而去;看多者如一些公募基金,将调整看作调仓吸筹的绝佳时机。双方的阵营都如此强势,以至于始自于年初
期刊
年初,强生家族30岁的女继承人凯丝·强生的尸体在家中被发现。有着123年历史的强生,显然并不想以这样的方式出名。  尽管一向低调,很少主动吸引媒体注意,不过,关于强生的新闻却再次成为社会娱乐版的头条:2010年1月4日,强生家族年仅30岁的女继承人凯丝·强生的尸体在家中被发现。这离上一次爆出“凯丝偷窃同性恋女友内衣被捕”的新闻仅仅相隔一个月。  凯丝是一个负面话题女王,从吸毒、酗酒、被父母切断经济
期刊
上市就是一个博弈,一场圈钱与放权之间的博弈。能够从股市中套取多少利益决定了民营企业上市的积极性。    今年7月,在浙江舟山,一家拟要上市的公司董事长对笔者大声抱怨起了中介机构的“无理要求”——按照《公司法》第16条的规定: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提供担保,必须经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并且在股东大会上控股股东还必须回避,由其他股东表决过半数通过。  在这位企业家的心中,公司一直都是他的一言堂,如今居然
期刊
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解决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保险企业投资开放之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工作成为政府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出处|《英才》杂志2010年5月刊  这是一家并不活跃于公众视野的银行,但在海外市场,很多国家对于中国银行机构的印象则是来自这家信用评级与国家主权评级一致的政策性银行。而它的一举一动都与国家经济战略密切相关。  2010年3月末,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对* S
期刊
一家老牌钢铁企业是如何摆脱弊病,走上产业升级之路的。    迈进天津冶金集团(以下简称天冶集团),仿佛走进了电视剧的场景。当几幢民国时期的建筑映入眼里,酷似来到《潜伏》里的军统天津站;当天冶集团董事长罗凯声忆起散落在天津市区的冶炼厂时,又像照抄了《二十四城记》里那间老去的钢厂。  不过,罗凯声告诉《英才》记者,天冶集团正在褪去苍老的外壳,变得现代而主动。  罗凯声对天冶的先天不足认识深刻:“我们是
期刊
新华联采取的多元化模式一度备受诟病。但是2008年金融风暴让人们真切地认识到——走多元化道路、尤其是非相关多元化道路的民营企业受到的影响反而较小。  说到多元化,新华联集团(以下简称新华联)董事局主席傅军态度明确,多元化是民营企业的专利。  金融危机下,新华联也难以避险:2008年新华联完成利润占计划的74.66%,同比减少20.34%。于是,才有了傅军的两大战略调整:由原来的专注实业经营转向实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