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学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然而,面对教育的局限,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和困扰,影响其健康。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还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们的教育重点,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心理环境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首先要创设育人情境。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适应社会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我们必须放下为师的高高在上,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该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我们教师在内。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不仅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还能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各种实践活动是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文化修养,思想境界,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学习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校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举办各种形势教育类、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审美类、信息处理类等指导性讲座。还可以建立多种类型课外活动小组,阅读小组。有些孩子不善交往,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可是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在广泛的交往中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要重视家庭成员的相互配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鲜明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班主任依据其优势特点组织与协调家庭教育力量,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家长还应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不要去过多指责、约束孩子,这样会使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俗话说:“父母有爱心,孩子才有孝心。”这是天底下的至理。如果用我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有用之才。
总之我们要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优化心理环境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首先要创设育人情境。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适应社会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我们必须放下为师的高高在上,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该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我们教师在内。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不仅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还能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各种实践活动是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文化修养,思想境界,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学习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校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举办各种形势教育类、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审美类、信息处理类等指导性讲座。还可以建立多种类型课外活动小组,阅读小组。有些孩子不善交往,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可是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在广泛的交往中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要重视家庭成员的相互配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鲜明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班主任依据其优势特点组织与协调家庭教育力量,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家长还应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不要去过多指责、约束孩子,这样会使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俗话说:“父母有爱心,孩子才有孝心。”这是天底下的至理。如果用我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有用之才。
总之我们要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