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行者,要让创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绽放生命力,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渴望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同时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拥有自信,从而渴望不断创新。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学 创新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它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它集中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思维不循常规,勇于创新,它常以联想、转换、引申等思维方法为基础。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但是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在一定环境下长期培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因而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形成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设情境,诱发创新兴趣
研究表明: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应该是营造心理自由、充满乐趣的创造性环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能集中精力学习、创新。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一种表现,创新的契机往往表现为所捕捉问题的价值。在科学课中,重要的环节不在科学结论本身,而在于引导学生经历寻找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己探究的乐趣。“磁铁能吸铁”这一特性,学生也感到特别新奇,于是我就提问:“关于磁铁,你们还会有什么猜想?你们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吗?还有其他发现吗?”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自行探究发现了:磁铁隔着木板,作业本等物体也能吸铁。课后,学生运用这一性质,还制作了磁性玩具。
二、科学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科學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直觉,使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和生产中不协调的地方,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通过这种长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还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新的作品。在教学的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开发课外实验,紧紧联系教材,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高于教材,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活动探究,激活创新思维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地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这样就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提供众多的实验器具,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努力做到了这三方面:
1. 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
科学教学使用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一个个的科研课题,学生需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努力,认真钻研每一篇课文,设计不同的研究内容,尽量创造好的条件,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学生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就会开心地继续研究,不断创新,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更好培养。
2. 给予学生创新的条件
学生们的学习运用离不开物质条件,所谓物质条件是指实验的材料,有了材料,创新活动就会顺利进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缺少材料,创造活动就成了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要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3. 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心理自由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创新,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也就是要求学生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创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注重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五、开展竞赛,搭建创新平台
学校和科技创新组织每年都会提供给学生一些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竞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和动手,以便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交流与锻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再去不断地求知和探索。使学生们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通过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去思考、去理解、去消化和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能力。
六、总结评价,体验创新乐趣
如何在教学的结束时让学生来体验创新的乐趣呢?我想总结、评价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此,不仅使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留下深刻印象,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喜悦,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去,这样,下一次的创新兴趣自然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们教师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学 创新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它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它集中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思维不循常规,勇于创新,它常以联想、转换、引申等思维方法为基础。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但是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在一定环境下长期培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因而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形成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设情境,诱发创新兴趣
研究表明: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应该是营造心理自由、充满乐趣的创造性环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能集中精力学习、创新。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一种表现,创新的契机往往表现为所捕捉问题的价值。在科学课中,重要的环节不在科学结论本身,而在于引导学生经历寻找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己探究的乐趣。“磁铁能吸铁”这一特性,学生也感到特别新奇,于是我就提问:“关于磁铁,你们还会有什么猜想?你们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吗?还有其他发现吗?”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自行探究发现了:磁铁隔着木板,作业本等物体也能吸铁。课后,学生运用这一性质,还制作了磁性玩具。
二、科学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科學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直觉,使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和生产中不协调的地方,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通过这种长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还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新的作品。在教学的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开发课外实验,紧紧联系教材,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高于教材,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活动探究,激活创新思维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地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这样就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提供众多的实验器具,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努力做到了这三方面:
1. 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
科学教学使用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一个个的科研课题,学生需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努力,认真钻研每一篇课文,设计不同的研究内容,尽量创造好的条件,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学生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就会开心地继续研究,不断创新,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更好培养。
2. 给予学生创新的条件
学生们的学习运用离不开物质条件,所谓物质条件是指实验的材料,有了材料,创新活动就会顺利进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缺少材料,创造活动就成了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要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3. 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心理自由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创新,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也就是要求学生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创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注重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五、开展竞赛,搭建创新平台
学校和科技创新组织每年都会提供给学生一些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竞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和动手,以便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交流与锻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再去不断地求知和探索。使学生们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通过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去思考、去理解、去消化和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能力。
六、总结评价,体验创新乐趣
如何在教学的结束时让学生来体验创新的乐趣呢?我想总结、评价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此,不仅使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留下深刻印象,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喜悦,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去,这样,下一次的创新兴趣自然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们教师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