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德培,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被誉为“新中国国际私法学的一代宗师”、“中国环境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法学界的镇山之石”。1911年2月出生于江苏如皋,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历任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主任,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法研究所名誉所长、环境法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
当记者走进韩德培位于武汉珞珈山下的家,第一眼印象便是惊奇于年近百岁的老人竟是如此健朗:书写、阅读全靠自己,与人交谈时言语清晰,不断配合以手势:接下来便惊叹于老人整洁简朴居室里沿墙而立的满架书籍——书架从客厅一直延伸到书房,各类书籍有序排列,这种景象好像也在默默诠释老人的学术泰斗级身份。对话间,韩德培时而开怀一笑,时而停顿沉思,如祖父般和蔼慈祥又语重心长,又如年轻人般思维活跃而富有逻辑……。
面对挫折像斗士
在阶级斗争最激烈的年代,法学教育统统被斥之为培养资产阶级的“大染缸”。1957年,韩德培成为武汉大学最大的两个右派之一,被称为“山中宰相”,意思是他虽没有出面,实际上是武汉大学右派分子的总后台。
在做检查时,韩德培就所有罪状一条一条地加以反驳,惹得底下哄堂大笑。可这竟成为他最大的一个罪名,“态度极度恶劣”,促成他第一次被划“右派”。夫人殷昭曾经试图让韩德培到学校找当时的负责人,做一个检讨,承认一下错误,希望能够有所挽回。可是“顽固的”韩德培没有那样做,还对夫人发脾气,说“没什么了不起,头砍了碗大的疤,不在乎”。
在武汉大学被整整批斗了一个星期之后,韩德培被撤销一切职务,送沙洋农场劳动教养。面对逆境,韩德培并没有消沉,相信总有一天,会云开见日。
1960年,韩德培被摘去“右派”帽子,结束了劳动教养,于次年调回武汉大学工作。但1966年,韩德培被第二次戴上“右派”帽子,再次被送往沙洋农场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已近古稀之年的韩德培被调回武汉大学,结束了整整20年的不白之冤,也开始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岁月。“我也算是为武汉大学争了光”,说到这儿,老人开心地大笑起来。他坦言幸亏自己心胸开朗,不灰心,精神没有垮,所以撑下来了。曾有一些在美国的朋友得悉韩德培经历过的“右派”生涯后说,如果当年他留在联合国工作,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了。事实确实如此,在那时许多人无法面对人生逆境,精神崩溃,甚至还有许多人上吊自杀。但韩德培说自己那时抱定一个信念: “绝不上吊,绝不自杀!”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坚强地支撑了20年艰辛的岁月。
夕阳红在书里头
韩德培爱看书,也爱藏书。从哈佛回国前,由于担心国内法学图书缺乏,韩德培花了不少钱和精力,认真挑选购买了几箱图书运回国内。 “我爱书如命,可书跟着我,却遭过好几遭劫难。”早年间,韩德培积攒了好几箱的书,视如珍宝。没想到日寇大举侵华,韩德培逃避战祸之际,面对浩浩书册犯了难:扔给日寇,不舍得;带着走,这颠沛流离中多有不便。思虑再三,还是决定费多大劲也得保住这些心肝宝贝,把它们打包装箱,运回家乡如皋。谁知道,书刚刚到家,家乡也马上沦陷,韩德培便嘱人把书埋到土里。等光复之日,扒土寻书——哪里还有什么书,南方地下湿气太重,黄土之中,书页早已零落成泥。
第二次遭劫是在“文革”中,而且不仅是藏书,就连韩德培哈佛的笔记和几十万字的手稿都不见了踪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买书读书仍是韩德培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自己研究领域的经典书册不必说了,就连书店里的时新书籍,也爬上了韩德培的书架。岁数大了不方便,女儿定期过来帮父亲整理书架,但整理的速度赶不上父亲购买和翻看的速度。韩德培的书房分两间,里面一间因为“太乱,还有一大堆书没整理”而被暂时谢绝参观。
有书为伴,韩德培的晚年没有寂寞,读书闲暇他还写诗。“岁逢庚辰年,九秩入高龄:虽云桑榆晚,犹存赤子心。满园百花放,盛世万象新;鞠躬尽余热,接力有来人。”这首诗既是老人的抒怀之作,又何尝不是对后来之人的殷殷期盼呢?
安心全靠贤内助
进入晚年以后,韩德培还经常跟家人谈到,“在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变幻中,我们这一代法学研究者失去了太多宝贵的年华,我在法学领域的建树还远远未能达到我青年时代对自己的期望”。如今,韩德培仍带有数名博士生,老人说话直来直去:“过去我看学生的文章连标点的错误都看得出来,现在就是用放大镜也看不出来了。”接着又特别补充说:“我现在只能通过谈话指导一下学生。”说到这里,老人睿智的双眼里竟流露出一些歉意的神情。韩德培是当之无愧的法学泰斗、法学教育家,然而,对自己的孩子他总感到愧疚,“无暇顾家,亏欠子女的比较多”。幸而他有位贤惠、明智的夫人,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夫人一方面尽心竭力地和韩德培一道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同时另一方面还始终坚韧不拔地克服种种困难,照顾好韩德培的生活,使韩德培能安然度过这难关,甚至连她的一只眼睛已完全失明都没有察觉。可以说,韩德培及其子女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无处不凝聚着她的心血。
当初,得知自己将被送往沙洋农场劳动改造,韩德培深感意外。临走时,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不过,夫人劝告他,过去的不要想,未来的也不必想,主要注意现在,好好地保重身体。一番话令他感到欣慰,也不得不佩服夫人的处世经验。
尽管已是高龄,韩德培思维严密,吐字清晰且语速很快,谈话间不时引经据典,时而发出爽朗大笑,声震屋瓦,“只是耳朵有点背,吃饭还不错”,完全看不出如此高龄。他笑言,“我年纪有些大了,但人老心不老,脑子不糊涂!”韩德培没有午休的习惯,晚上11时才休息,“爱吃素菜、水果”,他生活有规律,每天有三件事必做:早晨练气功,下午在室内来回走上500步,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江苏如皋是世界有名的长寿村,韩德培说自己也朝百岁努力!韩德培笑着说:“除了听力有一点问题,其他都称得上良好。”
当记者走进韩德培位于武汉珞珈山下的家,第一眼印象便是惊奇于年近百岁的老人竟是如此健朗:书写、阅读全靠自己,与人交谈时言语清晰,不断配合以手势:接下来便惊叹于老人整洁简朴居室里沿墙而立的满架书籍——书架从客厅一直延伸到书房,各类书籍有序排列,这种景象好像也在默默诠释老人的学术泰斗级身份。对话间,韩德培时而开怀一笑,时而停顿沉思,如祖父般和蔼慈祥又语重心长,又如年轻人般思维活跃而富有逻辑……。
面对挫折像斗士
在阶级斗争最激烈的年代,法学教育统统被斥之为培养资产阶级的“大染缸”。1957年,韩德培成为武汉大学最大的两个右派之一,被称为“山中宰相”,意思是他虽没有出面,实际上是武汉大学右派分子的总后台。
在做检查时,韩德培就所有罪状一条一条地加以反驳,惹得底下哄堂大笑。可这竟成为他最大的一个罪名,“态度极度恶劣”,促成他第一次被划“右派”。夫人殷昭曾经试图让韩德培到学校找当时的负责人,做一个检讨,承认一下错误,希望能够有所挽回。可是“顽固的”韩德培没有那样做,还对夫人发脾气,说“没什么了不起,头砍了碗大的疤,不在乎”。
在武汉大学被整整批斗了一个星期之后,韩德培被撤销一切职务,送沙洋农场劳动教养。面对逆境,韩德培并没有消沉,相信总有一天,会云开见日。
1960年,韩德培被摘去“右派”帽子,结束了劳动教养,于次年调回武汉大学工作。但1966年,韩德培被第二次戴上“右派”帽子,再次被送往沙洋农场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已近古稀之年的韩德培被调回武汉大学,结束了整整20年的不白之冤,也开始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岁月。“我也算是为武汉大学争了光”,说到这儿,老人开心地大笑起来。他坦言幸亏自己心胸开朗,不灰心,精神没有垮,所以撑下来了。曾有一些在美国的朋友得悉韩德培经历过的“右派”生涯后说,如果当年他留在联合国工作,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了。事实确实如此,在那时许多人无法面对人生逆境,精神崩溃,甚至还有许多人上吊自杀。但韩德培说自己那时抱定一个信念: “绝不上吊,绝不自杀!”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坚强地支撑了20年艰辛的岁月。
夕阳红在书里头
韩德培爱看书,也爱藏书。从哈佛回国前,由于担心国内法学图书缺乏,韩德培花了不少钱和精力,认真挑选购买了几箱图书运回国内。 “我爱书如命,可书跟着我,却遭过好几遭劫难。”早年间,韩德培积攒了好几箱的书,视如珍宝。没想到日寇大举侵华,韩德培逃避战祸之际,面对浩浩书册犯了难:扔给日寇,不舍得;带着走,这颠沛流离中多有不便。思虑再三,还是决定费多大劲也得保住这些心肝宝贝,把它们打包装箱,运回家乡如皋。谁知道,书刚刚到家,家乡也马上沦陷,韩德培便嘱人把书埋到土里。等光复之日,扒土寻书——哪里还有什么书,南方地下湿气太重,黄土之中,书页早已零落成泥。
第二次遭劫是在“文革”中,而且不仅是藏书,就连韩德培哈佛的笔记和几十万字的手稿都不见了踪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买书读书仍是韩德培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自己研究领域的经典书册不必说了,就连书店里的时新书籍,也爬上了韩德培的书架。岁数大了不方便,女儿定期过来帮父亲整理书架,但整理的速度赶不上父亲购买和翻看的速度。韩德培的书房分两间,里面一间因为“太乱,还有一大堆书没整理”而被暂时谢绝参观。
有书为伴,韩德培的晚年没有寂寞,读书闲暇他还写诗。“岁逢庚辰年,九秩入高龄:虽云桑榆晚,犹存赤子心。满园百花放,盛世万象新;鞠躬尽余热,接力有来人。”这首诗既是老人的抒怀之作,又何尝不是对后来之人的殷殷期盼呢?
安心全靠贤内助
进入晚年以后,韩德培还经常跟家人谈到,“在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变幻中,我们这一代法学研究者失去了太多宝贵的年华,我在法学领域的建树还远远未能达到我青年时代对自己的期望”。如今,韩德培仍带有数名博士生,老人说话直来直去:“过去我看学生的文章连标点的错误都看得出来,现在就是用放大镜也看不出来了。”接着又特别补充说:“我现在只能通过谈话指导一下学生。”说到这里,老人睿智的双眼里竟流露出一些歉意的神情。韩德培是当之无愧的法学泰斗、法学教育家,然而,对自己的孩子他总感到愧疚,“无暇顾家,亏欠子女的比较多”。幸而他有位贤惠、明智的夫人,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夫人一方面尽心竭力地和韩德培一道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同时另一方面还始终坚韧不拔地克服种种困难,照顾好韩德培的生活,使韩德培能安然度过这难关,甚至连她的一只眼睛已完全失明都没有察觉。可以说,韩德培及其子女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无处不凝聚着她的心血。
当初,得知自己将被送往沙洋农场劳动改造,韩德培深感意外。临走时,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不过,夫人劝告他,过去的不要想,未来的也不必想,主要注意现在,好好地保重身体。一番话令他感到欣慰,也不得不佩服夫人的处世经验。
尽管已是高龄,韩德培思维严密,吐字清晰且语速很快,谈话间不时引经据典,时而发出爽朗大笑,声震屋瓦,“只是耳朵有点背,吃饭还不错”,完全看不出如此高龄。他笑言,“我年纪有些大了,但人老心不老,脑子不糊涂!”韩德培没有午休的习惯,晚上11时才休息,“爱吃素菜、水果”,他生活有规律,每天有三件事必做:早晨练气功,下午在室内来回走上500步,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江苏如皋是世界有名的长寿村,韩德培说自己也朝百岁努力!韩德培笑着说:“除了听力有一点问题,其他都称得上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