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然是神圣伟大的,生活在这万能自然之神的庇护下本身就需要很强的能力,如果不能改变自然,就只有适应自然。”导演让·雅克·阿诺历时七年筹备这部电影,用其独有的镜头语言,把观众带到一望无际的草原,回归本心,看人与狼和自然的冲突,感悟生命的魅力。高水平的视听语言和充分的前期准备,将草原的辽阔和自然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专业的拍摄和独特的视角,将文明中的贪婪野性以及狼群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展现在荧屏之上,突出了人性与野性的冲击,给人以深刻的反思,为人类文明敲响警钟。
关键词:自然野性 文明野性 《狼图腾》
影片《狼图腾》着重表现了在大自然固有的规律下人与狼的和谐共存,能够芥子须弥,通过人性与兽性的对比,将狼群与人群的活动对立,在激化双方矛盾的同时,让人更容易看清野性与文明的碰撞。当人类侵入了狼的生存空间时,它们只能发出苍白无声的愤怒,而人类却因此变本加厉地伤害和索取,冠冕堂皇地说一切为了文明。在他们所谓的文明中,一切的获得都是在用卑劣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无所顾忌;一切的毁灭都是在用自私的借口铲除自己的阻碍而不知廉耻。当看到那一颗颗射向狼群的子弹,似乎看到了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善良和悲悯正在消失殆尽,面对利益,人类所蕴藏的兽性就彻底爆发,如此,在那些追逐者、猎杀者笑着的、疯狂的嘴角和眉梢,显露出来的都是带着杀戮的疯狂的灵魂。
处在人性与野性这两种力量之间的是一人一狼,男主人公陈阵是文明社会的代表,却被腾格里的野性所征服,迷上了野性的力量:在对他的神态、动作细节进行拍摄时,对于草原、狼由敬畏到痴迷都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小狼是野性的代表,却在出生后成了被文明驯化的试验品。一面是它们生来就有的性格,一面是后天环境的历练与改变,最终,失去了一半野性的小狼回到了属于它的大自然中,热爱着草原的陈阵也终将回归到文明社会的所在。而在陈阵心里,大概会更怀念那个充满了回忆的地方,因为这里的野性远远比人类社会中披着文明外衣的野性更容易看得见摸得着,在那里还有自然的法则可以遵循,神圣的杀戮比利益的杀戮高尚得多。
影片中另一重要的关注点——狼,扮演着最刚烈、最野性的角色。导演给它们的特写远景镜头之多,意在强烈刻画其身上那种天然的兽性和血腥。只有让狼群这种鲜明的特点不断地突出和放大才能从侧面将人类的贪婪和虚伪表现得更加真实。比如在狼逐的远景中,满眼的黄沙飞雪将气氛渲染到极致,人们的惧怕和死亡都在情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狼捕猎时的杀气腾腾,狼的思考、停驻和踱步……镜头的灵活运用不仅让场景变得宏大,也让情绪跟随情感表达跌宕起伏。狼性是兽性的代表,它们对自然仍怀揣着敬畏;人类有着善良美好的心性,却做着毁灭的暴行。这难道不能引人深思吗?
像汉族人对龙的崇拜一样,蒙古族人对狼的敬畏也同样神圣。影片的开头和杀狼崽的情节都能体现出蒙古族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无须赘言,他们是有野性的,他们的野性能够与人性共通共生,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比如为狼留下开春所必需的黄羊和竭力保存那一片净土。这让人想到了“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句话,他们不仅为了那群充满野性的狼的生存,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孙能够在这片人狼共存的土地上继续快乐单纯地生活下去。他们好像天生就有一份野性在骨子里,与陈阵初来时对狼的恐惧不同,他们对狼有平等甚至敬佩的态度,这就是文明社会中的人群与他们的区别,也正是这一点区别,才导致了后来所发生的一切灾难,可悲的是当狼群终于将愤怒发泄出来时,“文明世界”的人类却咬定野蛮的是狼群和蒙古人。
电影《狼图腾》中大场面的运用不禁让观众叹为观止。在苍茫的天空与辽阔的大地之间,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缓缓地向前移动,在草原的对比下也显得极为渺小,再加上蓝天白云的相互映衬,一股原始苍莽的气息扑面而来,让长期处于工业文明下的观众顿时觉得耳目一新,感受到了那股来自大草原的淳朴。当陈阵乘车初次来到大草原时,导演就利用大远景来凸显草原的广袤无垠与和谐美好,并让观众对大草原产生一种遐想,仿若自己已处身于这美丽的草原天堂。当陈阵骑马到达山顶向下望去时,导演又用大远景为观众展现出崎岖弯折的地形和沟壑不平的山川,夕阳的光所照射不到的那片山沟给观众营造了一种阴森险恶的感觉,也预示着陈阵将在那里遭遇危险。广阔的视野、高耸的山川都给观众以神秘,更凸显大草原的恢宏大气之意。而当导演为观众展现狼捕猎黄羊的场景时,再次运用大远景加上俯拍,将狼有谋略、有计划的捕捉队形很好地表现出来,也将那种千军万马奔腾的宏大气势完美地表达了出来,与这一场景相似的还有狼追军马的一幕,马的狂奔,狼的追赶,不断响起的马蹄声震耳欲聋,此外这处又加上特写镜头拍摄的无数马蹄掠过,更显马的慌乱和狼的凶猛。陈阵大都被采用平行和仰拍镜头,来反映导演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而在以主人为首的负面角色上大都采用了俯拍镜头,代表了導演对其一种明确的鄙夷与不屑态度。这些特写镜头与大远景相互映衬穿插其中,更加丰富了影片内容,凸显了应有的人物角色的形象,令影片大气恢宏之意更添几分!
片中的大远景在拍摄时多运用对角线式构图,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显示出连绵起伏的山坡,而在这些山坡上常常有着一条或两条崎岖弯折的小路,为原本观众印象中一片平原的大草原重新定义了新的认识。就如陈阵初次到来时,他所坐的车子缓缓地爬向山顶,那小路就像矩形中的对角线,为画面制造出层次感。片中还运用椭圆形构图来充分表现狼被激怒后的愤怒,表现狼图腾所具有的血气、团结与反抗精神。黑夜之中,狼站在最醒目的石头上,位居画面中间,背景是深蓝色、凄冷的黑夜,抬头一声长长的嚎叫,似在谴责人类的罪恶,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凸显得更加激烈,更加强调突出了狼的内心感受,也调动了观众情绪。而色彩的变化与故事中狼群内心变化的明暗连接起来。影片中大部分以绿色调为主,这时的草原显得安静而祥和,羊群悠闲地吃着草,狼群也不会突然展开杀戮,此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当秋天到来时,绿草逐渐枯萎直至变为灰白,似象征生命也逐渐失去了色彩,就在这样的情境下,狼群也开始了追捕活动,一场血腥的猎杀就此展开。冬天的来临让大地变成了一片白雪皑皑,愚蠢的人类为一己私欲将狼群埋在雪地中的黄羊偷偷拉走,甚至有更为贪心的人类一只羊也不为狼群留下,凸显了人类利欲熏心的罪恶。白色本应是最圣洁、最单纯而美好的颜色,象征纯洁与奉献,但即便是这一片无边的皑皑白雪也掩盖不住人类无尽的贪欲,因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对比。也因此愤怒的狼群再也按捺不住开始选择报复,自然与文明开始发生激烈的冲突。白色的雪地被殷红的鲜血所浸染,一场反对欲望的报复杀戮就此展开。正是这色彩随狼群故事的不断变幻,也将观众的情绪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投入到影片的剧情之中,细细体味着狼的血气和与人类对抗的反抗精神,与狼“共舞”,享受这场狼的视听精神盛宴。
关键词:自然野性 文明野性 《狼图腾》
影片《狼图腾》着重表现了在大自然固有的规律下人与狼的和谐共存,能够芥子须弥,通过人性与兽性的对比,将狼群与人群的活动对立,在激化双方矛盾的同时,让人更容易看清野性与文明的碰撞。当人类侵入了狼的生存空间时,它们只能发出苍白无声的愤怒,而人类却因此变本加厉地伤害和索取,冠冕堂皇地说一切为了文明。在他们所谓的文明中,一切的获得都是在用卑劣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无所顾忌;一切的毁灭都是在用自私的借口铲除自己的阻碍而不知廉耻。当看到那一颗颗射向狼群的子弹,似乎看到了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善良和悲悯正在消失殆尽,面对利益,人类所蕴藏的兽性就彻底爆发,如此,在那些追逐者、猎杀者笑着的、疯狂的嘴角和眉梢,显露出来的都是带着杀戮的疯狂的灵魂。
处在人性与野性这两种力量之间的是一人一狼,男主人公陈阵是文明社会的代表,却被腾格里的野性所征服,迷上了野性的力量:在对他的神态、动作细节进行拍摄时,对于草原、狼由敬畏到痴迷都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小狼是野性的代表,却在出生后成了被文明驯化的试验品。一面是它们生来就有的性格,一面是后天环境的历练与改变,最终,失去了一半野性的小狼回到了属于它的大自然中,热爱着草原的陈阵也终将回归到文明社会的所在。而在陈阵心里,大概会更怀念那个充满了回忆的地方,因为这里的野性远远比人类社会中披着文明外衣的野性更容易看得见摸得着,在那里还有自然的法则可以遵循,神圣的杀戮比利益的杀戮高尚得多。
影片中另一重要的关注点——狼,扮演着最刚烈、最野性的角色。导演给它们的特写远景镜头之多,意在强烈刻画其身上那种天然的兽性和血腥。只有让狼群这种鲜明的特点不断地突出和放大才能从侧面将人类的贪婪和虚伪表现得更加真实。比如在狼逐的远景中,满眼的黄沙飞雪将气氛渲染到极致,人们的惧怕和死亡都在情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狼捕猎时的杀气腾腾,狼的思考、停驻和踱步……镜头的灵活运用不仅让场景变得宏大,也让情绪跟随情感表达跌宕起伏。狼性是兽性的代表,它们对自然仍怀揣着敬畏;人类有着善良美好的心性,却做着毁灭的暴行。这难道不能引人深思吗?
像汉族人对龙的崇拜一样,蒙古族人对狼的敬畏也同样神圣。影片的开头和杀狼崽的情节都能体现出蒙古族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无须赘言,他们是有野性的,他们的野性能够与人性共通共生,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比如为狼留下开春所必需的黄羊和竭力保存那一片净土。这让人想到了“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句话,他们不仅为了那群充满野性的狼的生存,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孙能够在这片人狼共存的土地上继续快乐单纯地生活下去。他们好像天生就有一份野性在骨子里,与陈阵初来时对狼的恐惧不同,他们对狼有平等甚至敬佩的态度,这就是文明社会中的人群与他们的区别,也正是这一点区别,才导致了后来所发生的一切灾难,可悲的是当狼群终于将愤怒发泄出来时,“文明世界”的人类却咬定野蛮的是狼群和蒙古人。
电影《狼图腾》中大场面的运用不禁让观众叹为观止。在苍茫的天空与辽阔的大地之间,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缓缓地向前移动,在草原的对比下也显得极为渺小,再加上蓝天白云的相互映衬,一股原始苍莽的气息扑面而来,让长期处于工业文明下的观众顿时觉得耳目一新,感受到了那股来自大草原的淳朴。当陈阵乘车初次来到大草原时,导演就利用大远景来凸显草原的广袤无垠与和谐美好,并让观众对大草原产生一种遐想,仿若自己已处身于这美丽的草原天堂。当陈阵骑马到达山顶向下望去时,导演又用大远景为观众展现出崎岖弯折的地形和沟壑不平的山川,夕阳的光所照射不到的那片山沟给观众营造了一种阴森险恶的感觉,也预示着陈阵将在那里遭遇危险。广阔的视野、高耸的山川都给观众以神秘,更凸显大草原的恢宏大气之意。而当导演为观众展现狼捕猎黄羊的场景时,再次运用大远景加上俯拍,将狼有谋略、有计划的捕捉队形很好地表现出来,也将那种千军万马奔腾的宏大气势完美地表达了出来,与这一场景相似的还有狼追军马的一幕,马的狂奔,狼的追赶,不断响起的马蹄声震耳欲聋,此外这处又加上特写镜头拍摄的无数马蹄掠过,更显马的慌乱和狼的凶猛。陈阵大都被采用平行和仰拍镜头,来反映导演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而在以主人为首的负面角色上大都采用了俯拍镜头,代表了導演对其一种明确的鄙夷与不屑态度。这些特写镜头与大远景相互映衬穿插其中,更加丰富了影片内容,凸显了应有的人物角色的形象,令影片大气恢宏之意更添几分!
片中的大远景在拍摄时多运用对角线式构图,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显示出连绵起伏的山坡,而在这些山坡上常常有着一条或两条崎岖弯折的小路,为原本观众印象中一片平原的大草原重新定义了新的认识。就如陈阵初次到来时,他所坐的车子缓缓地爬向山顶,那小路就像矩形中的对角线,为画面制造出层次感。片中还运用椭圆形构图来充分表现狼被激怒后的愤怒,表现狼图腾所具有的血气、团结与反抗精神。黑夜之中,狼站在最醒目的石头上,位居画面中间,背景是深蓝色、凄冷的黑夜,抬头一声长长的嚎叫,似在谴责人类的罪恶,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凸显得更加激烈,更加强调突出了狼的内心感受,也调动了观众情绪。而色彩的变化与故事中狼群内心变化的明暗连接起来。影片中大部分以绿色调为主,这时的草原显得安静而祥和,羊群悠闲地吃着草,狼群也不会突然展开杀戮,此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当秋天到来时,绿草逐渐枯萎直至变为灰白,似象征生命也逐渐失去了色彩,就在这样的情境下,狼群也开始了追捕活动,一场血腥的猎杀就此展开。冬天的来临让大地变成了一片白雪皑皑,愚蠢的人类为一己私欲将狼群埋在雪地中的黄羊偷偷拉走,甚至有更为贪心的人类一只羊也不为狼群留下,凸显了人类利欲熏心的罪恶。白色本应是最圣洁、最单纯而美好的颜色,象征纯洁与奉献,但即便是这一片无边的皑皑白雪也掩盖不住人类无尽的贪欲,因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对比。也因此愤怒的狼群再也按捺不住开始选择报复,自然与文明开始发生激烈的冲突。白色的雪地被殷红的鲜血所浸染,一场反对欲望的报复杀戮就此展开。正是这色彩随狼群故事的不断变幻,也将观众的情绪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投入到影片的剧情之中,细细体味着狼的血气和与人类对抗的反抗精神,与狼“共舞”,享受这场狼的视听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