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学习是一种内在的、个人情绪、知识上参与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对课程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便是体验学习。这两种学习的效果相比,后者肯定优于前者。因为学生亲身感受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会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种知情合一的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拥有教师无法预知的未来。课堂教学要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不断创新,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体验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在实践中体验,在互动中体验,在情境中体验。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种“体验学习”。那么,该如何让学生进行体验式数学学习呢?
一、优化情境教学,体验学习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例如,在学习打折销售时,我引入了如下问题情境:在春节期间,某超市推出如下购物优惠方案:
(1)一次性购物在100元(不含100元)以内时不享受优惠;(2)一次性购物在100元(含100元)以上、300元(不含300元)以内时,一律享受九折优惠;(3)一次性购物在300元(含300元)以上时,一律享受八折的优惠。我在该超市两次购物分别付款80元、252元,如果我改成在该超市一次性购买与上两次完全相同的商品,则应付款多少元?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认为是316元,其理由是:
∵100×0.9=90>80
∴80元的商品未优惠。
又∵300×0.8=240<252
故252元的商品的标价大于300,
设其标价为x元,则:0.8x=252
解得:x=315
若合起来买,则付款:(315 80)×0.8=316元。
还有的同学认为是288元,其理由是:
∵100×0.9=90>80
∴80元的商品未优惠。
又因为290×0.9=261>252
故252元的商品的标价小于290,设其标价为x元,则:0.9x=252
解得:x=280
若合起来买,则付款:(280 80)×0.8=288元。
经过同学之间的热烈讨论、交流,答案便跃然纸上,就是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应分类讨论。根据这个问题,我进一步深化第一个问题是:在我买东西时,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买的东西的标价比你高,可是花的钱却比你少?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出现第一个问题中的情况,我们又应该怎样购物?这样优化的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
二、优化数学活动,体验学习过程
数学中概念课一般比较难教,如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教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投影与三视图”时,为了让学生建立投影的空间观念,我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提供给学生各种常见的实物及课本中的一些模型,在太阳光线下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的概念找这些物体的投影。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投影”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整节课学生观察、实践、讨论的积极性很高,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借助实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物体投影的空间观念,而且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
三、优化学习材料,体验成功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加工、重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去发现一些问题、研究一些问题、讨论一些问题、感悟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种“我能行,我快乐”的感觉,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例如,上完“平均数应用题”后,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智力大冲浪”题目:“放暑假了,小军跟他的同学一起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为1.2米,小军的身高是1.5米,请问小军会有危险吗?为什么?”此题描述的事情很普通也很平凡,大多数学生都经历过,紧贴学生的生活。经过认真思考,不少学生写出了丰富多彩的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1)游泳池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如果小军去浅水区不会有危险;(2)如果小军会游泳,也不会有危险;(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米,并不表示所有的深度都是1.2米,有的地方可能比1.5米还要深,所以小军会有危险……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我为学生的精彩回答拍手叫好,学生也因自己的成功思考而倍受激励和鼓舞。
四、优化知识运用,体验数学意义
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说:“教育是教人们如何掌握运用知识的艺术。”“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
例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组织学生主动修理学校的一些破损的、不稳定的课桌椅,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知识的无穷力量,而且让学生受到了爱护公物的思想品德教育。
又如,学习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你能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的圆心在哪里吗?这样,通过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优化信息技术,体验难点突破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难点。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或变动为静,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y=ax2 bx c的图像的性质”时,由于二次函数的图像复杂,作图繁琐,以前学生很难理解“系数a、b、c对二次函数y=ax2 bx c的图像的关系”。使用《几何画板》,通过动态改变参数a、b、c的值,从图像的变化中可以方便地得到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是和a相关的,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是和c相关的,对称轴的位置是与b相关的。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改变任何一个参数,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学生能直观地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效果非常理想。
总之,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知识就在生活中。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并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才能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发现数学的价值。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便是体验学习。这两种学习的效果相比,后者肯定优于前者。因为学生亲身感受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会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种知情合一的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拥有教师无法预知的未来。课堂教学要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不断创新,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体验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在实践中体验,在互动中体验,在情境中体验。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种“体验学习”。那么,该如何让学生进行体验式数学学习呢?
一、优化情境教学,体验学习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例如,在学习打折销售时,我引入了如下问题情境:在春节期间,某超市推出如下购物优惠方案:
(1)一次性购物在100元(不含100元)以内时不享受优惠;(2)一次性购物在100元(含100元)以上、300元(不含300元)以内时,一律享受九折优惠;(3)一次性购物在300元(含300元)以上时,一律享受八折的优惠。我在该超市两次购物分别付款80元、252元,如果我改成在该超市一次性购买与上两次完全相同的商品,则应付款多少元?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认为是316元,其理由是:
∵100×0.9=90>80
∴80元的商品未优惠。
又∵300×0.8=240<252
故252元的商品的标价大于300,
设其标价为x元,则:0.8x=252
解得:x=315
若合起来买,则付款:(315 80)×0.8=316元。
还有的同学认为是288元,其理由是:
∵100×0.9=90>80
∴80元的商品未优惠。
又因为290×0.9=261>252
故252元的商品的标价小于290,设其标价为x元,则:0.9x=252
解得:x=280
若合起来买,则付款:(280 80)×0.8=288元。
经过同学之间的热烈讨论、交流,答案便跃然纸上,就是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应分类讨论。根据这个问题,我进一步深化第一个问题是:在我买东西时,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买的东西的标价比你高,可是花的钱却比你少?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出现第一个问题中的情况,我们又应该怎样购物?这样优化的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
二、优化数学活动,体验学习过程
数学中概念课一般比较难教,如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教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投影与三视图”时,为了让学生建立投影的空间观念,我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提供给学生各种常见的实物及课本中的一些模型,在太阳光线下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的概念找这些物体的投影。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投影”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整节课学生观察、实践、讨论的积极性很高,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借助实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物体投影的空间观念,而且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
三、优化学习材料,体验成功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加工、重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去发现一些问题、研究一些问题、讨论一些问题、感悟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种“我能行,我快乐”的感觉,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例如,上完“平均数应用题”后,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智力大冲浪”题目:“放暑假了,小军跟他的同学一起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为1.2米,小军的身高是1.5米,请问小军会有危险吗?为什么?”此题描述的事情很普通也很平凡,大多数学生都经历过,紧贴学生的生活。经过认真思考,不少学生写出了丰富多彩的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1)游泳池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如果小军去浅水区不会有危险;(2)如果小军会游泳,也不会有危险;(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米,并不表示所有的深度都是1.2米,有的地方可能比1.5米还要深,所以小军会有危险……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我为学生的精彩回答拍手叫好,学生也因自己的成功思考而倍受激励和鼓舞。
四、优化知识运用,体验数学意义
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说:“教育是教人们如何掌握运用知识的艺术。”“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
例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组织学生主动修理学校的一些破损的、不稳定的课桌椅,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知识的无穷力量,而且让学生受到了爱护公物的思想品德教育。
又如,学习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你能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的圆心在哪里吗?这样,通过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优化信息技术,体验难点突破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难点。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或变动为静,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y=ax2 bx c的图像的性质”时,由于二次函数的图像复杂,作图繁琐,以前学生很难理解“系数a、b、c对二次函数y=ax2 bx c的图像的关系”。使用《几何画板》,通过动态改变参数a、b、c的值,从图像的变化中可以方便地得到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是和a相关的,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是和c相关的,对称轴的位置是与b相关的。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改变任何一个参数,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学生能直观地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效果非常理想。
总之,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知识就在生活中。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并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才能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发现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