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释略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1230_yuzt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容”古今都是常用词(《四库全书》中出现20401次)、多义词。古今释家不少,但始终处在探索阶段,所释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故仍有继续考释的必要。
  古代解释“从容”而最有影响者当推王念孙。其《广雅·释训》“从容,举动也”条下疏曰:“‘从容’有二义:一训为‘舒缓’,一训为‘举动’。”又因“其训为‘举动’者,字书韵书皆不载其义”,遂征引大量文献资料加以说明。并且说:“自动谓之‘从容’,动人谓之‘怂恿’;声义并相近,故‘怂恿’或作‘从容’。”后世辞书多以是说为本。如《辞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释“从容”就是照搬了王氏之说;《辞源》(中华书局1980年修订本)分“从容”为“从容(cǒnɡrónɡ)”和“从容(sǒnɡyǒnɡ)”两个词目,“从容(cǒnɡrónɡ)”条下又增立“调解,斡旋”义项,对王氏之说有继承,又有调整和补充。
  现有语文词典中解释“从容”而较全面者有《汉语大词典》。它给“从容”立了七个义项:(1)举动。(2)悠闲舒缓,不慌不忙。(3)盘桓逗留。(4)斡旋;周旋。(5)宽缓。(6)谓经济宽裕。(7)指中药肉苁蓉。这七个义项中,(1)是《广雅》中就有而王念孙疏证过的,(2)大致继承《辞源》而来自王念孙,(3)是从(2)的部分词义即“悠闲,不慌不忙”义引申而来,(4)的前半部分来自《辞源》,后半部分则是从其前半部分引伸而来,(5)和(6)是从(2)的部分词义即“舒缓”义直接或间接引申而来,(7)又另有所本。《大词典》是一部历时词典,但上述七个义项的排列似未能较好地体现“从容”词义的历时变化,不能展示“从容”诸多词义的系统性。读者不能通过《大词典》的解释看出“从容”之词义的历史发展及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上述七个义项的分立也需再斟酌。如“(2)悠闲舒缓,不慌不忙”若分为“悠闲,不慌不忙”和“舒缓”两个义项就好一些,因为它们分别适应不同语境,各自反映不同概念,且两者之间有较明显的引申关系。同理,义项(4)的“斡旋;周旋”也应分为“斡旋”和“周旋”两个义项。现在看来,《大词典》解释“从容”所以存在上述两方面问题,原因当在未审“从容”一词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不知孰为其本义;不知其本义,则不容易理清各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另外,《大词典》又继承《辞源》而另立词目“从容(sǒnɡ yǒnɡ)”,释曰:“怂恿;劝诱。从,通‘怂’。”认为“从”通“怂”,乃是以共时的眼光看历时之变化的结果,故似是而非。具体分析见后。
  至此,有读者可能会说,“从容”作为一般汉语研究著作中常举的一个叠韵联绵字词例,本是由“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创造出来的单纯词,近几十年出版的汉语词典亦多为“从容”的“从”单立字头或义项,释曰“见‘从容’”,同样证明它本是由“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创造出来的单纯词。难道它还会有其他来历?
  “一种特殊的构词法”说首见于20世纪50年代。后来人们认为这个提法不够明确,或改称“双声叠韵构词法”,或改称“异音联绵构词法”,或改称“语音关联造词法”,名称不同,而所指相同,均对“一种特殊的构词法”说确信不疑,认定上古汉语有一种连缀两个具有双声或叠韵关系的音节而构成一个单纯词的构词方法。对此,笔者《双声叠韵构词法说辨正》(《汉字文化》2004年第1期)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分析,发现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不曾有“一种连缀两个具有双声或叠韵关系的音节而构成一个单纯词的构词方法”,那些具有双声或叠韵关系的双音词多是合成词,少数是由拟声或音译而来的单纯词。那么,“从容”到底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是否单纯词?在这个问题上,白平《汉语史研究新论》的研究对流行观点作了彻底的否定。他认为:“‘从容’在古书中有三义:第一义为宽缓悠闲,第二义为举动行为,第三义为怂恿鼓动。”还认为“从容”的这三种涵义本来分别由“纵容”、“竦踊”和“怂恿”来表达,而“纵容”、“竦踊”和“怂恿”都是“同义并列的复合词语”;并指出它们的“内部结构关系早已被明清两代的学者们考释清楚,而现在人们仍然把它们当作单纯词看待,这是很不应该的”。白氏的研究是积极的。“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家认定“从容”是典型的联绵字,是古人用叠韵构词法创造出来的双音单纯词,并且总爱拿方以智的“语”说和王念孙的“连语”说作立论依据,而实对方、王之说不甚了了。今白氏多方考察,征引方以智、王念孙等明清学者之研究说明问题,这一方面可以启发人们对当前广泛流行的“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进行积极反思,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人们对“从容”作出更切实际的解释。
  “从容”是怎样产生的?《礼记·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郑玄注:“从,读如富父舂戈之舂。”孔颖达疏:“‘舂’谓击也,以为声之形容,言钟之为体,必待其击,每一舂而为一容。‘然后尽其声’,言善答者亦待其一问然后一答,乃后尽说义理也。”郑注、孔疏当是。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四库全书》中“舂容”一词共出现866次,可换以“从容”者占绝大多数,我们不能说它们的使用者都是受了郑注孔疏的影响。一般认为,《礼记》是西汉戴圣选编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和部分地采集先秦古籍而成,其各篇作者已不可考;《学记》是“记人学教之义”(郑玄语)的,由戴圣选编古人所论学教原则而成。上引《学记》中的话已无法考见最早出自谁口了,但根据这相对完整的语境,则不难看出“从容”的字面义本是撞击和容受,最初喻指学和教中的问与答。然则“从容”是联合式合成词,而不是单纯词。
  由于“从容”本喻指学和教中的问与答,故可泛指谈话,因此“从容”在古代文献中一个常用义就是“谈话,交谈”。“从容”的这一含义古今释家均未提及,今试多举几例。《史记·留侯世家》:“及立萧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就是“(萧何)所与皇上交谈中,讲了很多天下事”。《汉书·佞幸列传·邓通》:“上不乐,从容问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就是“皇上不高兴,(与邓通)谈话中问道……”《宋书·范泰传》:“高祖尝从容问混:泰名辈可以比谁。”就是“高祖曾经在谈话时问谢混:范泰在著名人物中可以和谁相比”。《太平广记·卷二〈陆〉》:“有士子修谒相国,与之从容,因命酒酌劝。”此例中“从容”更是需要理解为“交谈”,而不能别作他解。
  “谈论,交谈”是“从容”的常用义,也是“从容”的基本议。在不少场合,交谈一方的意图诱导着另一方,此时“从容”便产生了“撺掇,劝说”义。《史记·吴王濞列传》:“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又,《淮南衡山列传》:“……宾客来者,微知淮南、衡山有逆计,日夜从容劝之。”此二例中“从容”都是“撺掇,劝说”义。时地不同,字音随之发生变化。早在汉代,“从容”在南楚(《史记·货殖列传》:“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就读作“怂恿”。《方言》卷十:“食阎、怂恿,劝也。南楚凡不欲喜而旁人说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谓之食阎,或谓之怂恿。”盖“从容”在南楚语转为“怂恿”,且仅有“撺掇,劝说”义。由于汉语词根孤立语特点及汉字语素性文字之特点两个方面的作用,“从容”的“撺掇,劝说”义在通语中又写作“竦踊”。洪迈《夷坚乙志·疗蛇毒药》:“(道人)曰:‘此人死矣,我有药能疗,但恐毒气益深,或不可活。诸君能相与证明,方敢为出力。’众咸竦踊劝之。”但由于“竦踊”也是个多义词,所以在表“撺掇,劝说”时它最终还是让位于在一般人看来字义不甚明显的“怂恿”。换句话说,“怂恿”成了标记“从容”之“撺掇,劝说”义的专用字。因此,《汉语大词典》释“从容(sǒng yǒng)”曰“从,通‘怂’”,实未安。至于上引王念孙所谓“自动谓之‘从容’,动人谓之‘怂恿’”,那也只是从共时角度作解;而其“声义并相近,故‘怂恿’或作‘从容’”之说本倒果为因,故不可信。
  撺掇、劝说一方是“从容(怂恿)”,而劝说两方,使相和合,亦可说“从容”,故从“从容”之“撺掇,劝说”义又引伸出“斡旋,奔走说合”义。如《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陆贾位止大夫……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颜师古注:“谓和辑陈平、周勃,以安汉朝也。”吕太后时,诸吕擅权,陆贾劝说右丞相陈平结交绛侯周勃,以除诸吕,并为此奔走平、勃之间,终使将相和合而除诸吕。然则此“从容”即为“斡旋,奔走说合”之义。
  “从容”的“周旋”义约是唐宋时从其“斡旋,奔走说合”义发展来的。如《太平广记·卷四十二〈裴老〉》:“裴老请去,王君恳邀,从容久方许诺。”《宋史·辛仲甫传》:“时吕蒙正以长厚居相位,王沔任事,仲甫从容其间而已。”此二例中“从容”释作“周旋”为优。
  再从“从容”成词之初的喻体角度讲,不管撞击还是容受,都是“动”,故可泛指举动。“从容”作“举动”讲,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上“从容,举动也”条下例证不少,可参看。
  同时,仍从喻体角度看,撞钟以及钟体容受撞击的动是有序的,平和的,因而“从容”之“举动”义可引申出“悠闲,不慌不忙”义。古书中表示“悠闲,不慌不忙”的“从容”用例也很多。如《庄子·秋水》:“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鱼出游从容”就是鱼悠闲地游在水面上。《后汉书·虞延传》:“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延进止从容”就是虞延(受召见时)举止优雅,不慌不忙。
  “从容”由其“悠闲,不慌不忙”义可引伸发展出“舒缓”义,古书中作“舒缓”讲的“从容”用例很多,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上“从容,举动也”条下例证也不少,可参看。
  从“悠闲,不慌不忙”又引申出“盘桓”义。如《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南史·张敬儿传》:“敬儿长自荒远,少习武事。既从容都下,又四方宁靖,益不得志。”此二例中“从容”都是“盘桓”义。“盘桓”义又引申出“逗留;留下来”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栖迟下位,聊以从容。”《太平广记·卷三十四〈崔炜〉》:“任翁告炜曰:‘谢君子痊我!所苦无以厚酬,有钱十万奉子,幸从容,无草草而去。’炜因留彼。”这两例中“从容”即逗留或留下来的意思。
  从“从容”的“舒缓”义可引申发展出“宽缓”义。《太平广记·卷三一三〈杨镳〉》:“镳不得已,遂诺之,希从容一月,处理家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只是小弟也在不足之乡,一时性急不得,从容些个,勉强措办才妙。”此二例中的“从容”均为“宽缓”义。
  在人的脑海里,时间常与物质特别是钱财相联系,故常说时间就是金钱,因而通过隐喻思维,“从容”之时间上的宽缓很容易被用来指经济宽裕,所以至迟到了明代,“从容”又产生出“富足,宽裕”义。《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后来徐德挣得家事从容了,衙门中寻了替身,不消得日日出去,每有时节歇息在家里。”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九“从容”条下释曰:“多钱者曰从容。”钱多即富足。《土风录》中著此,是“富足,宽裕”已成为“从容”的常用义了。而经济宽裕,则做事顺利,故“从容”又可引申出“顺利”义。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江老虽不怎的富,别人看见他生意从容,衣食不缺,便传说了千金、几百金家事。”
  “从容”在中医中药领域里也是一常用词、多义词。但因其非本文讨论重点,姑且一义一例。在中医里,“从容”常有“谐和”义。《黄帝素问·阴阳类论》:“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唐·王冰注:“从容,谓安缓比类也。”阴阳从容即阴阳安缓比类,用常话说即阴阳谐和,“从容”即谐和。联系“从容”之生成,不管是喻体的一舂一容还是本体的一问一答,都是谐和的,故“从容”的“谐和”义乃由本义自然引申而来。古人认为,欲求谐和须遵“天命”,用今天的话说即顺应自然,故从“从容”的“谐和”义可引申出“顺应自然”义。《黄帝素问》中有《示从容论》一篇,以“从容”名篇,清·张志聪释曰“从容之道”, 认为“得天之道,出于自然,不待勉强”。是“从容”有顺应自然之义。接下来,文中有“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之语,张志聪释曰:“从容者,天之道也;天道者,阴阳之道也。”结合中医理论来说,这个“从容”就是指阴阳谐和之规律,也是从“从容”的“谐和”义引申出来的。
  又,“从容”作为中药名,唐宋以前多写作“容”,唐宋以后多写作“(苁)蓉”。苁蓉又分草苁蓉、肉苁蓉、花苁蓉,均“补而不峻”,药性和缓,故通谓之“从容(苁蓉)”。因药性和缓而名“从容(苁蓉)”,其与“从容”之本义间的关系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从容”之诸义是一个关系密切而明确的系统,其发展线索是:
  


  上面简单考察了“从容”的产生及其十几个较常用的义项,考察了“从容”各义项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不很常见的义项,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列释了。另外,由于时代的更替或地域的差异,或历史上出于区别词义而变读的需要,“从容”在口语里还有一些不同的读法,其中有的在书面上还表现出不同的写法(如“从颂”、“颂容”、“松讼”、“纵容”等),有上文所释常见义项作参照,也不是很难理解,这里也不一一列释了。
  
  注释
  ①斡旋,《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调解:从中~,解决两方争端。”周旋,《现汉》:“(1)回旋:盘旋。(2)交际应酬;打交道:成天跟人~,真累人。(3)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因此,“斡旋”、“周旋”最好不归并为同一义项。
  ②方以智《通雅》卷六:“语者,双声相转而语謱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方、王之言数十年来屡被持“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者征引,但其真实含义是什么?却很少有人深入考察。对此,拙文《〈汉语大词典〉“连语”释义补正》(《辞书研究》2005年第3期)和《“语”说探本》(于《中国语文》待发)中言之较详,恕不重复。
  ③有学者认为古汉语中部分合成词到现代汉语中变成单纯词了。这一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初产生并渐有影响的。但它毕竟是反历史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对此,笔者另有文章讨论,这里就不说了。
  ④怂,《玉篇·心部》:“怂,动也。”清·钱绎《方言笺疏》卷十:“怂、耸、竦,并字异而义同。”恿,《广雅·释诂》卷一:“恿,动也。”因此确切地说,它们只是在后世一般人眼里字义不甚明显而已。
  
  (通讯地址:315211 宁波大学文学院,作者为教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