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城市科学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必然要求和题中要义。近年来,衡阳市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作了一些探索,有效加快了新型城市化进程。2010年末,衡阳市城镇人口达412.5万多人,城市化率达44.5%,城镇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特别是中心城区的经济增速连续三年领先县域经济20个百分点以上;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 41.5%,优良空气天数达到353天,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创历史新高。
一、转变发展理念,准确定位谋发展
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定位不准,就会迷失方向,丢掉特色,丧失自身的竞争力。衡阳围绕选准科学而鲜明的城市定位,做了一些尝试。
(一)挖掘优势谋划定位。认清城市的优势是准确定位的前提。把衡阳置身全国、全省来进行比较分析,有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一是区位优势。衡阳扼两广、锁荆吴,是南北咽喉、东西接点,是全国45个公路铁路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处于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的交汇点,可谓祖国的“丹田”。二是人流优势。衡阳有74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112万,均为全省第二。以衡阳为中心,2小时高速公路可辐射8个市3400万人,2小时高速铁路可辐射15个市8300万人。境内拥有中华五岳之一、求福求寿圣地—南岳衡山等一批优质旅游景点,每年接纳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三是自然禀赋优势。城市禀赋是城市特色最内在、最不易改变的“本色特征”,是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衡阳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三江汇流”的城市,大自然赐予衡阳中心城区最大的禀赋就是青山绿水。同时,衡阳有亚洲最大的高岭土矿,长江以南最大的岩盐矿和铁矿,水口山铅锌矿是“世界铅都”。综合分析这些优势,对照衡阳发展所处的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我们对衡阳城市的规模定位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24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是区域消费中心,变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为商贸流通优势,把自古以来的江南商品集散地发扬光大,力争辐射湘南三市和周边城市;性质定位是衡阳人民引以自豪的现代宜居城市;产业定位是打造“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定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特色的湘南重镇。这个定位已经成为指导衡阳城市发展的行动指南。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符合衡阳发展实际,得到了全市人民的热烈响应和拥护,是科学可行、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二)提升规划落实定位。城市定位首先就要落实在城市规划上,通过严格执行规划来实现定位目标。我们坚持了“经营城市就是经营规划”的理念,推进了规划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由微观规划向宏观规划转变,二是由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三是由技术层面向综合调控转变。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扩大规划覆盖。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要求,积极开展城市空间战略研究,实行规划无隙覆盖,完成到2020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将城市发展面积从120平方公里拓展到240平方公里;推进控制性详规全面覆盖,完成18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二是完善规划系统。科学有序地推进与城市总体规划配套的城市各项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构建符合衡阳近中远期发展的现代化城区规划体系。已经完善了中心城区生态绿化系统、综合交通体系、地下管网体系、商贸物流发展、消防设施等专业性规划。三是提升规划层次。高起点高品位编制城市总规,合理确定城市发展、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及交通组织等目标定位。特别是国际招标、顶层设计了中心城区“三江六岸”风光带,打开了规划视野。四是树立规划权威。完善中心城区规划的技术规范;完善城区村民建房的审批规程。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坚决彻底整治违规建筑,让守规者舒心建设,让违规者付出代价。
(三)科学分区推进定位。我们从三个层面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在空间布局上推进城市定位。一个层面是在中心城区按方位划分主要功能区。城市东边,主要规划为城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南边,配置工业园区,主要规划为制造业基地;城市西边,主要规划为行政中枢和高新技术发展区;城市北边,配置工业园区,主要规划为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另一个层面是在中心城区内打造商圈等新型业态。在中心城区规划了三个商圈,目前已经打造了莲湖商圈。再一个层面是在中心城区外围构筑经济圈。以外围的西渡、南岳、云集、大浦四个卫星集镇作为中心城区的支点,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西、南、云、大”城市经济圈,促进区域内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打造衡阳市经济核心增长极,辐射带动全市乃至整个湘南地区发展。
二、转变建设策略,创新机制求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根本性措施。衡阳作为“两型社会”改革辐射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地,坚持先行先试,以改革破解转变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的难题和瓶颈制约,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新机制,走集约发展、内涵拓展和功能提升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一)激活城市要素。城市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要素的活跃程度。衡阳作为一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市要素并不缺乏,但发展却没有达到应有的位置。近三年,我们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激活了交通、人力、产业、资本等城市要素,经济社会发展在遭遇两个“百年不遇”(08年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09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良好態势,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城乡展示了新形象,城市提升了影响力。2008年实现了“四个超千亿”(即GDP、规模工业总产值、银行存款余额、在建重大项目投资超千亿),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0.35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达113.33亿元,增长51%,经济综合实力进入湖南省第一方阵。一是激活交通要素。交通枢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如果不进一步提升枢纽地位,昔日的交通枢纽可能会成为要素中转站。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个交通网络建设规划,在现有2条国道、3条高速、3条铁路、1个千吨级码头的基础上,构建1个民用机场、1 条黄金水道、8条高速、9条铁路的 “1189” 立体交通网络,使衡阳的铁路通车里程达80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17公里,成为全国地市级城市中铁路、高速公路密度和通车里程最大的城市之一,进一步凸显衡阳交通的主枢纽地位,真正达到交通绕不过衡阳、发展更绕不过衡阳的效果。二是激活人力要素。衡阳自古才俊辈出。古有辅佐蜀国的大臣蒋婉、创造造纸术的蔡伦、著名思想家王王船山、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等。近现代,革命先烈夏明翰、开国元勋罗荣桓、“诗魔”洛夫、书画大家曾熙、小说大师琼瑶、著名作家龙应台、唐浩明等,都是衡阳儿女的杰出代表。而且衡阳是湖南的主要高校聚集区,市内拥有13所高等院校,在衡高校学生达27.1万人。为了把这些人力要素充分激活,我们制定了吸引高级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申报设立了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级技术中心,人才总量达32.7万人。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1200件,增长38.6%,列全省第四,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市称号。工业新产品产值203亿元,增长40%。三是激活产业要素。衡阳是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有100多个系列工业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产品目录、特许经营权,186类工业产品拥有省级以上名优称号,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工业文明。利用这些要素,我们采取对接12家央企、招商引资、技改投入等措施,成功地打造了输变电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钢管铸造及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成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湖南汽车零配件产业基地。2010年,工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865亿元,实现增加值5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和23.8%。工业化率达到40.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1%。四是激活资本要素。衡阳拥有50多家金融保险担保机构,从08年开始就有1000亿以上的存款余额,但大部分资金为别人所用。近年来,我们采取了奖励金融机构对衡阳贷款、对企业技改贷款贴息、组织银企对接活动等措施,把金融机构“绑上”衡阳发展这辆“战车”。2010年金融信贷规模创改革开放以来新记录,市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532亿元,比年初增加74亿元,增长16.2%。
(二)整合城市资源。对城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配置和经营,实现城市资源的最大效益,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衡阳着重整合优化了四种城市资源,提高了城市经营质效。一是整合土地资源。我们成立了土地储备与经营管理委员会,规范土地开发政策与实施,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配套、统一出让转让”的原则,由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搞活二级市场,实行净地出让,促进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收益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长。二是整合无形资源。对城市广告经营权、冠名权、特许经营权等城市无形资产实行政府统管,进行有效聚集和经营,对由政府无偿投资建成的可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管理权,按照“政企分开、建管分离”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将经营权有偿转让给国内外客商、企业法人或个体经营者管理经营。三是整合政府资源。对政府和政府部门管理的资产资源,实行打包打造融资平台,相继成立了城建投、交通投、水利投、弘湘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多个融资平台,积极探索BT、BOT、合资参股等城市经营方式,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城建综合开发,推动城市建设产业化、经营科学化。如城建投近三年来共融资92.7亿元用于城市开发建设,2010年创新融资模式举办的首届中小企业投融资项目对接洽谈会投融资规模达到了150亿元。四是整合信息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经济运行监控系统、人口基础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时态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和相关宏观经济信息、企业基础信息、人口信息等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提高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水平和服务水平,09年被评为全国信息化50强城市”。
(三)集聚城市市民。一般说来,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学界普遍认为,城市化的内在动力主要是城市产业的内在拉力和农业人口向城市聚集产生的外部推力,只有这两种力量能够持续,城市化进程才能持续。当前衡阳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和城市化快速扩张时期,集聚城市市民成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必要手段。我们从四个方面来促进城市市民的集聚。一是改革户籍管理,消除制度障碍。重点在中心城区和县城推行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有稳定收入、有资產财产、有专业技能、愿意落户城区的各类人员落户城市的问题。二是实施公平就业,打造聚集平台。出台了系列政策,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简化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打破“城市地方保护主义”,严禁各种限制农民工就业范围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开放的就业市场,培育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逐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对城市规划内被征地的无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农民工后顾之忧。让农民工能够平等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成果。三是提升公共产品供应水平,提高城市向心力。设立社区公共服务专项资金,逐年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08年,重点抓了61条背街小巷改造,解决30万城市居民出行难问题;09年,加强“四场一厕”建设,新建夜宵市场11个,新增车位6200个,新建公厕107座,对51家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1处果蔬批发市场,实行城区公园免费开放,撤销外环线4个收费站实现全城无障碍交通;2010年,投入2.6亿元,大力实施“六进社区”工程,即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体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服务、公共管理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进社区,着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四是打造宜居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确立了用三年时间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开展了“十万乔木进雁城”活动,抓好城区公共绿地建设,新增公园绿地323万平方米,公园绿地总面积将达到1080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分别达到36.06%、40.64%、10.80平方米。对衡钢、水口山、湘江纸业等120多个重点企业落实减排措施,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的冶金、化工企业147家,关闭了水口山地区39家涉镉、砷污染严重企业。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由2007年的83%上升到96.7%,全年一级天气192天。湘江干流水质明显提升,饮用水达标率达到97.4%。
(四)拓展城市框架。 城市框架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各项事业的有机载体,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衡阳市长期以来城市发展局限于围绕主城区做文章,导致城市建成区面积较小,城市框架一直没有完全拉开,空间布局的制约日益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近年来,衡阳市着力推进“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三年塑城”行动,大力实施东西南北畅通工程、三江六岸美化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千家万户民心工程等“四大工程”,打造商业、文化、生态“三大标志性”亮点,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40个、总投资130亿元,超前10年总和,在拓展城市框架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是拉开城市骨架。突出城市主干道建设,建设了“两纵两横一环”的城市交通干线网络;突出加快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打通快速出城干道。如近两年修建的衡大高速连接线、潭衡西连接线、衡枣高速公路的连接线等都有效打通了城市出口;突出加快建设市区到县城的快速通道,特别是到“西南云大”经济圈的快速通道已经开工建设,使城市框架迅速壮大。二是打造工业新城。强化产业规划引导,积极推动工业向园区聚集,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服务集成的工业新城。目前,市区白沙、松木两个工业园区已完成17.46万亩土地的成片开发和154.15万平米的标准厂房建设,入园企业达到156家,2010年完成产值26.9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欧姆龙今年已进驻衡阳。三是实行组团式开发。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用地发展战略,杜绝“摊大饼”式的发展,组团之间保留绿色生态开敞空间,构筑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组团,引导房地产业集聚发展,做到开发一片,繁荣一片。四是优化绿色生态产业配置。强化对基本农田、水域、森林等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对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集中规划了3万亩蔬菜基地,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同时又是农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综合开发,集中体现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体现秀美的自然生态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突破城市发展瓶颈。资金、土地、拆迁是城市建设中的三大瓶颈,我们必须敢于创新机制和政策,认真加以破解。在破解城市建设资金瓶颈上,我们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坚持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加强监管的政策机制。坚持把政府主导落实在项目的确定上、政策的制定上、土地的政策上,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市场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市场运作,做强做实城建投、土地储备两个投融资平台,加强项目包装或实行项目打捆,鼓励多元投入,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尤其是通过经营城市资产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突破城市建设投融资瓶颈,近三年来,共筹措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资金达50亿元。在破解城市发展用地瓶颈上,坚持提高效率“用”地。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提高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增强土地使用者的用地成本意识,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在各有关用途间的合理分配,实现建设用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从建设项目中“抠”地。严把建设项目用地“入口”关,让拟建项目“瘦身减肥”。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转到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产品附加值大的项目上来,变“招商”为“选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设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严格限制土地供应。从存量土地中“要”地。建立存量土地电子文档 ,衡阳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将城市规划区内闲置未用、低效使用、拟进行旧城改造或“城中村”改造的土地、抵偿债务的土地和改制企业的土地,全部纳入土地收购储备的范围,采取收购储备、规划储备、预约储备、置换储备等灵活多样的办法,实行“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通过增减挂钩“争”地。积极做好土地增减挂钩文章,争取上级增减挂钩指标,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在征地拆迁方面,坚持完善征地拆迁政策,严格执行政策标准,既确保推进项目建设,又切实保护被拆迁对象的合法利益;建立预安置机制,加大安置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所有的项目在征地拆迁的工作上都做到安置同步到位;实施“阳光拆迁”,把政策交给群众,操作公开,充分保障拆迁户的表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三、转变管理模式,科学管理促发展
转变城市管理机制与模式,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是现代城市管理发展的方向。近年来,衡阳在转变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科学、精细管理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促进了城市提质升级发展。
(一)明确城市管理标准,打造“规范化”城市。明确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作为衡阳城市的管理的蓝本来设计和执行,完善管理标准,按严管区域、控制区域和一般区域分级管理;规范管理程序,加强事前预防和全程监控,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杜绝管理空挡。明确城市基本规范,既有总体性的要求,又有具体的规范,如出台市民在城市生活的“五要五不准”行为基本规范,深入宣传让市民入心入脑,极大提升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二)推进信息技术管理,打造“数字化”城市。“数字城市”在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城市化,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衡阳着力要完成中心城区重点主干道(路面)普查、编码及管理,初步建成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平台的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完成中心城区小街小巷及次干道普查、编码及管理,实现城市市政养护、环卫作业、公用设施运行情况及城市交通管理信息资源、便民服务信息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的数字化;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积极应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无线宽带等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形成管理对象数字化、数据动态整合化、专业网络化、决策理性化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城市信息产业发展,打造城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平台,为整体上推动城市产业的升级奠定基础。
(三)建立管理高效机制,打造“精细化”城市。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确定了城市发展的“高效、集约、紧凑”的精明增长新理念。借鉴这一理念,衡阳按照“重心下移、购买服务、整合资源、加强监管”的要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立城市高效管理机制。坚持将管理重心下移到城区,推进上、中、下立体式管理,以及点、线、片综合式管理,强化各个层面的工作责任。逐步打破街道之间、城区之间、城乡区域之间的界限,统筹谋划,把城市管理延伸到城中村、延伸到农村。严格实行居民住宅小区物业化管理,明确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管理职责,形成“一级政府、二级管理、三级网络”管理格局。
(四)积极推进依法治市,打造“法制化”城市。对于城市来说,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最根本的就是要走依法治市之路,使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衡阳坚持以教育为基础,以处罚为手段,切实把对绝大多数市民的教育引导与对少数市民的严厉处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营造法治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强化城市管理,保障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部分为图一己之私、一时之便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乱扔乱占、乱停乱放的居民、商贩、驾驶员等,依法依规严厉打击,绝不手软,从源头上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对广大居民,坚持采取灵活生动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已的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五)解决城市突出问题,打造“和谐化”城市。城市管理与市民利益息息相关。据粗略统计,每月人民来信来访和投诉总量中反映的问题有60%涉及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领域。城市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从总体上进行考虑,也要分阶段地突出重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解决好城市运行和发展当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近年来,衡阳突出抓好了市民反映强烈的交通秩序、占道经营和卫生死角等突出问题,实现城市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一、转变发展理念,准确定位谋发展
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定位不准,就会迷失方向,丢掉特色,丧失自身的竞争力。衡阳围绕选准科学而鲜明的城市定位,做了一些尝试。
(一)挖掘优势谋划定位。认清城市的优势是准确定位的前提。把衡阳置身全国、全省来进行比较分析,有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一是区位优势。衡阳扼两广、锁荆吴,是南北咽喉、东西接点,是全国45个公路铁路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处于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的交汇点,可谓祖国的“丹田”。二是人流优势。衡阳有74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112万,均为全省第二。以衡阳为中心,2小时高速公路可辐射8个市3400万人,2小时高速铁路可辐射15个市8300万人。境内拥有中华五岳之一、求福求寿圣地—南岳衡山等一批优质旅游景点,每年接纳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三是自然禀赋优势。城市禀赋是城市特色最内在、最不易改变的“本色特征”,是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衡阳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三江汇流”的城市,大自然赐予衡阳中心城区最大的禀赋就是青山绿水。同时,衡阳有亚洲最大的高岭土矿,长江以南最大的岩盐矿和铁矿,水口山铅锌矿是“世界铅都”。综合分析这些优势,对照衡阳发展所处的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我们对衡阳城市的规模定位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24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是区域消费中心,变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为商贸流通优势,把自古以来的江南商品集散地发扬光大,力争辐射湘南三市和周边城市;性质定位是衡阳人民引以自豪的现代宜居城市;产业定位是打造“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定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特色的湘南重镇。这个定位已经成为指导衡阳城市发展的行动指南。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符合衡阳发展实际,得到了全市人民的热烈响应和拥护,是科学可行、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二)提升规划落实定位。城市定位首先就要落实在城市规划上,通过严格执行规划来实现定位目标。我们坚持了“经营城市就是经营规划”的理念,推进了规划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由微观规划向宏观规划转变,二是由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三是由技术层面向综合调控转变。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扩大规划覆盖。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要求,积极开展城市空间战略研究,实行规划无隙覆盖,完成到2020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将城市发展面积从120平方公里拓展到240平方公里;推进控制性详规全面覆盖,完成18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二是完善规划系统。科学有序地推进与城市总体规划配套的城市各项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构建符合衡阳近中远期发展的现代化城区规划体系。已经完善了中心城区生态绿化系统、综合交通体系、地下管网体系、商贸物流发展、消防设施等专业性规划。三是提升规划层次。高起点高品位编制城市总规,合理确定城市发展、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及交通组织等目标定位。特别是国际招标、顶层设计了中心城区“三江六岸”风光带,打开了规划视野。四是树立规划权威。完善中心城区规划的技术规范;完善城区村民建房的审批规程。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坚决彻底整治违规建筑,让守规者舒心建设,让违规者付出代价。
(三)科学分区推进定位。我们从三个层面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在空间布局上推进城市定位。一个层面是在中心城区按方位划分主要功能区。城市东边,主要规划为城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南边,配置工业园区,主要规划为制造业基地;城市西边,主要规划为行政中枢和高新技术发展区;城市北边,配置工业园区,主要规划为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另一个层面是在中心城区内打造商圈等新型业态。在中心城区规划了三个商圈,目前已经打造了莲湖商圈。再一个层面是在中心城区外围构筑经济圈。以外围的西渡、南岳、云集、大浦四个卫星集镇作为中心城区的支点,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西、南、云、大”城市经济圈,促进区域内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打造衡阳市经济核心增长极,辐射带动全市乃至整个湘南地区发展。
二、转变建设策略,创新机制求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根本性措施。衡阳作为“两型社会”改革辐射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地,坚持先行先试,以改革破解转变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的难题和瓶颈制约,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新机制,走集约发展、内涵拓展和功能提升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一)激活城市要素。城市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要素的活跃程度。衡阳作为一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市要素并不缺乏,但发展却没有达到应有的位置。近三年,我们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激活了交通、人力、产业、资本等城市要素,经济社会发展在遭遇两个“百年不遇”(08年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09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良好態势,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城乡展示了新形象,城市提升了影响力。2008年实现了“四个超千亿”(即GDP、规模工业总产值、银行存款余额、在建重大项目投资超千亿),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0.35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达113.33亿元,增长51%,经济综合实力进入湖南省第一方阵。一是激活交通要素。交通枢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如果不进一步提升枢纽地位,昔日的交通枢纽可能会成为要素中转站。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个交通网络建设规划,在现有2条国道、3条高速、3条铁路、1个千吨级码头的基础上,构建1个民用机场、1 条黄金水道、8条高速、9条铁路的 “1189” 立体交通网络,使衡阳的铁路通车里程达80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17公里,成为全国地市级城市中铁路、高速公路密度和通车里程最大的城市之一,进一步凸显衡阳交通的主枢纽地位,真正达到交通绕不过衡阳、发展更绕不过衡阳的效果。二是激活人力要素。衡阳自古才俊辈出。古有辅佐蜀国的大臣蒋婉、创造造纸术的蔡伦、著名思想家王王船山、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等。近现代,革命先烈夏明翰、开国元勋罗荣桓、“诗魔”洛夫、书画大家曾熙、小说大师琼瑶、著名作家龙应台、唐浩明等,都是衡阳儿女的杰出代表。而且衡阳是湖南的主要高校聚集区,市内拥有13所高等院校,在衡高校学生达27.1万人。为了把这些人力要素充分激活,我们制定了吸引高级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申报设立了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级技术中心,人才总量达32.7万人。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1200件,增长38.6%,列全省第四,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市称号。工业新产品产值203亿元,增长40%。三是激活产业要素。衡阳是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有100多个系列工业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产品目录、特许经营权,186类工业产品拥有省级以上名优称号,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工业文明。利用这些要素,我们采取对接12家央企、招商引资、技改投入等措施,成功地打造了输变电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钢管铸造及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成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湖南汽车零配件产业基地。2010年,工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865亿元,实现增加值5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和23.8%。工业化率达到40.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1%。四是激活资本要素。衡阳拥有50多家金融保险担保机构,从08年开始就有1000亿以上的存款余额,但大部分资金为别人所用。近年来,我们采取了奖励金融机构对衡阳贷款、对企业技改贷款贴息、组织银企对接活动等措施,把金融机构“绑上”衡阳发展这辆“战车”。2010年金融信贷规模创改革开放以来新记录,市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532亿元,比年初增加74亿元,增长16.2%。
(二)整合城市资源。对城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配置和经营,实现城市资源的最大效益,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衡阳着重整合优化了四种城市资源,提高了城市经营质效。一是整合土地资源。我们成立了土地储备与经营管理委员会,规范土地开发政策与实施,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配套、统一出让转让”的原则,由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搞活二级市场,实行净地出让,促进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收益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长。二是整合无形资源。对城市广告经营权、冠名权、特许经营权等城市无形资产实行政府统管,进行有效聚集和经营,对由政府无偿投资建成的可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管理权,按照“政企分开、建管分离”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将经营权有偿转让给国内外客商、企业法人或个体经营者管理经营。三是整合政府资源。对政府和政府部门管理的资产资源,实行打包打造融资平台,相继成立了城建投、交通投、水利投、弘湘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多个融资平台,积极探索BT、BOT、合资参股等城市经营方式,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城建综合开发,推动城市建设产业化、经营科学化。如城建投近三年来共融资92.7亿元用于城市开发建设,2010年创新融资模式举办的首届中小企业投融资项目对接洽谈会投融资规模达到了150亿元。四是整合信息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经济运行监控系统、人口基础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时态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和相关宏观经济信息、企业基础信息、人口信息等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提高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水平和服务水平,09年被评为全国信息化50强城市”。
(三)集聚城市市民。一般说来,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学界普遍认为,城市化的内在动力主要是城市产业的内在拉力和农业人口向城市聚集产生的外部推力,只有这两种力量能够持续,城市化进程才能持续。当前衡阳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和城市化快速扩张时期,集聚城市市民成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必要手段。我们从四个方面来促进城市市民的集聚。一是改革户籍管理,消除制度障碍。重点在中心城区和县城推行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有稳定收入、有资產财产、有专业技能、愿意落户城区的各类人员落户城市的问题。二是实施公平就业,打造聚集平台。出台了系列政策,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简化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打破“城市地方保护主义”,严禁各种限制农民工就业范围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开放的就业市场,培育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逐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对城市规划内被征地的无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农民工后顾之忧。让农民工能够平等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成果。三是提升公共产品供应水平,提高城市向心力。设立社区公共服务专项资金,逐年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08年,重点抓了61条背街小巷改造,解决30万城市居民出行难问题;09年,加强“四场一厕”建设,新建夜宵市场11个,新增车位6200个,新建公厕107座,对51家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1处果蔬批发市场,实行城区公园免费开放,撤销外环线4个收费站实现全城无障碍交通;2010年,投入2.6亿元,大力实施“六进社区”工程,即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体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服务、公共管理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进社区,着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四是打造宜居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确立了用三年时间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开展了“十万乔木进雁城”活动,抓好城区公共绿地建设,新增公园绿地323万平方米,公园绿地总面积将达到1080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分别达到36.06%、40.64%、10.80平方米。对衡钢、水口山、湘江纸业等120多个重点企业落实减排措施,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的冶金、化工企业147家,关闭了水口山地区39家涉镉、砷污染严重企业。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由2007年的83%上升到96.7%,全年一级天气192天。湘江干流水质明显提升,饮用水达标率达到97.4%。
(四)拓展城市框架。 城市框架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各项事业的有机载体,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衡阳市长期以来城市发展局限于围绕主城区做文章,导致城市建成区面积较小,城市框架一直没有完全拉开,空间布局的制约日益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近年来,衡阳市着力推进“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三年塑城”行动,大力实施东西南北畅通工程、三江六岸美化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千家万户民心工程等“四大工程”,打造商业、文化、生态“三大标志性”亮点,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40个、总投资130亿元,超前10年总和,在拓展城市框架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是拉开城市骨架。突出城市主干道建设,建设了“两纵两横一环”的城市交通干线网络;突出加快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打通快速出城干道。如近两年修建的衡大高速连接线、潭衡西连接线、衡枣高速公路的连接线等都有效打通了城市出口;突出加快建设市区到县城的快速通道,特别是到“西南云大”经济圈的快速通道已经开工建设,使城市框架迅速壮大。二是打造工业新城。强化产业规划引导,积极推动工业向园区聚集,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服务集成的工业新城。目前,市区白沙、松木两个工业园区已完成17.46万亩土地的成片开发和154.15万平米的标准厂房建设,入园企业达到156家,2010年完成产值26.9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欧姆龙今年已进驻衡阳。三是实行组团式开发。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用地发展战略,杜绝“摊大饼”式的发展,组团之间保留绿色生态开敞空间,构筑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组团,引导房地产业集聚发展,做到开发一片,繁荣一片。四是优化绿色生态产业配置。强化对基本农田、水域、森林等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对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集中规划了3万亩蔬菜基地,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同时又是农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综合开发,集中体现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体现秀美的自然生态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突破城市发展瓶颈。资金、土地、拆迁是城市建设中的三大瓶颈,我们必须敢于创新机制和政策,认真加以破解。在破解城市建设资金瓶颈上,我们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坚持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加强监管的政策机制。坚持把政府主导落实在项目的确定上、政策的制定上、土地的政策上,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市场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市场运作,做强做实城建投、土地储备两个投融资平台,加强项目包装或实行项目打捆,鼓励多元投入,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尤其是通过经营城市资产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突破城市建设投融资瓶颈,近三年来,共筹措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资金达50亿元。在破解城市发展用地瓶颈上,坚持提高效率“用”地。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提高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增强土地使用者的用地成本意识,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在各有关用途间的合理分配,实现建设用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从建设项目中“抠”地。严把建设项目用地“入口”关,让拟建项目“瘦身减肥”。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转到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产品附加值大的项目上来,变“招商”为“选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设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严格限制土地供应。从存量土地中“要”地。建立存量土地电子文档 ,衡阳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将城市规划区内闲置未用、低效使用、拟进行旧城改造或“城中村”改造的土地、抵偿债务的土地和改制企业的土地,全部纳入土地收购储备的范围,采取收购储备、规划储备、预约储备、置换储备等灵活多样的办法,实行“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通过增减挂钩“争”地。积极做好土地增减挂钩文章,争取上级增减挂钩指标,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在征地拆迁方面,坚持完善征地拆迁政策,严格执行政策标准,既确保推进项目建设,又切实保护被拆迁对象的合法利益;建立预安置机制,加大安置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所有的项目在征地拆迁的工作上都做到安置同步到位;实施“阳光拆迁”,把政策交给群众,操作公开,充分保障拆迁户的表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三、转变管理模式,科学管理促发展
转变城市管理机制与模式,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是现代城市管理发展的方向。近年来,衡阳在转变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科学、精细管理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促进了城市提质升级发展。
(一)明确城市管理标准,打造“规范化”城市。明确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作为衡阳城市的管理的蓝本来设计和执行,完善管理标准,按严管区域、控制区域和一般区域分级管理;规范管理程序,加强事前预防和全程监控,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杜绝管理空挡。明确城市基本规范,既有总体性的要求,又有具体的规范,如出台市民在城市生活的“五要五不准”行为基本规范,深入宣传让市民入心入脑,极大提升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二)推进信息技术管理,打造“数字化”城市。“数字城市”在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城市化,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衡阳着力要完成中心城区重点主干道(路面)普查、编码及管理,初步建成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平台的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完成中心城区小街小巷及次干道普查、编码及管理,实现城市市政养护、环卫作业、公用设施运行情况及城市交通管理信息资源、便民服务信息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的数字化;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积极应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无线宽带等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形成管理对象数字化、数据动态整合化、专业网络化、决策理性化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城市信息产业发展,打造城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平台,为整体上推动城市产业的升级奠定基础。
(三)建立管理高效机制,打造“精细化”城市。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确定了城市发展的“高效、集约、紧凑”的精明增长新理念。借鉴这一理念,衡阳按照“重心下移、购买服务、整合资源、加强监管”的要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立城市高效管理机制。坚持将管理重心下移到城区,推进上、中、下立体式管理,以及点、线、片综合式管理,强化各个层面的工作责任。逐步打破街道之间、城区之间、城乡区域之间的界限,统筹谋划,把城市管理延伸到城中村、延伸到农村。严格实行居民住宅小区物业化管理,明确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管理职责,形成“一级政府、二级管理、三级网络”管理格局。
(四)积极推进依法治市,打造“法制化”城市。对于城市来说,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最根本的就是要走依法治市之路,使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衡阳坚持以教育为基础,以处罚为手段,切实把对绝大多数市民的教育引导与对少数市民的严厉处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营造法治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强化城市管理,保障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部分为图一己之私、一时之便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乱扔乱占、乱停乱放的居民、商贩、驾驶员等,依法依规严厉打击,绝不手软,从源头上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对广大居民,坚持采取灵活生动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已的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五)解决城市突出问题,打造“和谐化”城市。城市管理与市民利益息息相关。据粗略统计,每月人民来信来访和投诉总量中反映的问题有60%涉及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领域。城市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从总体上进行考虑,也要分阶段地突出重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解决好城市运行和发展当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近年来,衡阳突出抓好了市民反映强烈的交通秩序、占道经营和卫生死角等突出问题,实现城市的和谐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