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树立“生本”观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他们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孟子秉承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主张“君子引而不发”,进而明确提出“自得”教育理念并作了精辟论述。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是说,君子求深造是凭好的方法,希望自己自觉地有所得。自觉地有所得,才能掌握得牢固;掌握得牢固,才能积累得深厚;积累得深厚,才能运用自如,左右逢源。因此,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孟子的这一教育理念,与今天推行的教育思想有着相似之外,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有着有益的启示。
所以说,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理念,我们缺少的是具体的对这些理念的运用、操作和探索。如果没有具体而正确的实践作支撑,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虚无的空中楼阁,新课改的理想也只能成为美丽的肥皂泡。
对一所学校新课改工作的评价,对一位教师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仅凭几本拼凑起来的校本教材,几套组合起来的模拟试卷,几节包装起来的优质课,几次流于形式的专题活动,几个学生考了个高分等,便给出“课改成果显著”的结论。
评价工作第一位要做的是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科学发展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知识能力究竟怎样,达没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有没有发展,发展的是快还是慢;学生今天的学习是否更有利于明天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然后,再从这个分析结果出发,追本溯源去看学校和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比如说,学校和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君子求诸己”的自得意识;学校和教师“行有不得”时,有没有“反求诸己”的自省意识;或者说,学校和教师有没有将教育教学工作当农业来做的自觉意识。
学生是种子而不是工业原料,教师是农夫而不是工人,学校是田园而不是工厂。关于这一点,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多次讲过这样一个精当的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由此,叶圣陶先生谆谆告诫我们:“请教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教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把他们制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肯定是要失败的。”
可是,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仍缺乏“生本”观念,只重视教师如何教而忽略学生如何学,更没有把学生当成有生命力的个体来对待。“满堂灌”“满堂问”和“题海战”现象确实是大大减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满堂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严重忽略了学生差异,把学生当成了工业原料来对待,把教育教学当成生产流水线来管理,在教学手段上一味追求工业化现代化,在教学目标上企图实现思维程序化、认识一体化。教师成了技术上纯熟精湛的工人,越俎代庖,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被剥夺了以口诵之、以心唯之、以手操之的权利,只能袖手旁观,坐享其成,这哪里还谈得上“自得”!实践将会证明,这种用课件代替大脑,用形式代替思考的形式,对学生来说是镜里观花,对学校来说是望梅止渴,对课改来说是相当悲哀。因为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手段越花,形式越新,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越远。
在新课改中,我们还应该铭记孟子这句话:“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意思是说,木匠和制作车轮车厢的人能传授给人规矩的标准,却不能使人一定有高超的技术。言外之意,师傅领进门之后,要想有高超的技术,必须“自得”。同样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任何东西,且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最终都要通过自己来实现,而不能依赖教师去完成。但是,倡导学生“自得”学习,并非轻视或排斥教师的作用,恰恰相反,学生的“自得”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促进。教师要引领学生自得,首先必须自己“有得”,然后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只要教师“引而不发”,学生“欲其自得”,新课改便有了成功的希望。
(睢县高级中学)
孟子秉承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主张“君子引而不发”,进而明确提出“自得”教育理念并作了精辟论述。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是说,君子求深造是凭好的方法,希望自己自觉地有所得。自觉地有所得,才能掌握得牢固;掌握得牢固,才能积累得深厚;积累得深厚,才能运用自如,左右逢源。因此,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孟子的这一教育理念,与今天推行的教育思想有着相似之外,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有着有益的启示。
所以说,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理念,我们缺少的是具体的对这些理念的运用、操作和探索。如果没有具体而正确的实践作支撑,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虚无的空中楼阁,新课改的理想也只能成为美丽的肥皂泡。
对一所学校新课改工作的评价,对一位教师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仅凭几本拼凑起来的校本教材,几套组合起来的模拟试卷,几节包装起来的优质课,几次流于形式的专题活动,几个学生考了个高分等,便给出“课改成果显著”的结论。
评价工作第一位要做的是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科学发展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知识能力究竟怎样,达没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有没有发展,发展的是快还是慢;学生今天的学习是否更有利于明天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然后,再从这个分析结果出发,追本溯源去看学校和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比如说,学校和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君子求诸己”的自得意识;学校和教师“行有不得”时,有没有“反求诸己”的自省意识;或者说,学校和教师有没有将教育教学工作当农业来做的自觉意识。
学生是种子而不是工业原料,教师是农夫而不是工人,学校是田园而不是工厂。关于这一点,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多次讲过这样一个精当的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由此,叶圣陶先生谆谆告诫我们:“请教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教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把他们制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肯定是要失败的。”
可是,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仍缺乏“生本”观念,只重视教师如何教而忽略学生如何学,更没有把学生当成有生命力的个体来对待。“满堂灌”“满堂问”和“题海战”现象确实是大大减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满堂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严重忽略了学生差异,把学生当成了工业原料来对待,把教育教学当成生产流水线来管理,在教学手段上一味追求工业化现代化,在教学目标上企图实现思维程序化、认识一体化。教师成了技术上纯熟精湛的工人,越俎代庖,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被剥夺了以口诵之、以心唯之、以手操之的权利,只能袖手旁观,坐享其成,这哪里还谈得上“自得”!实践将会证明,这种用课件代替大脑,用形式代替思考的形式,对学生来说是镜里观花,对学校来说是望梅止渴,对课改来说是相当悲哀。因为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手段越花,形式越新,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越远。
在新课改中,我们还应该铭记孟子这句话:“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意思是说,木匠和制作车轮车厢的人能传授给人规矩的标准,却不能使人一定有高超的技术。言外之意,师傅领进门之后,要想有高超的技术,必须“自得”。同样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任何东西,且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最终都要通过自己来实现,而不能依赖教师去完成。但是,倡导学生“自得”学习,并非轻视或排斥教师的作用,恰恰相反,学生的“自得”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促进。教师要引领学生自得,首先必须自己“有得”,然后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只要教师“引而不发”,学生“欲其自得”,新课改便有了成功的希望。
(睢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