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在原地踏步

来源 :中学生百科·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i8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很想突破现状,经常看各种励志文章、学习方法、人生智慧……看完拍掌称赞,甚至醍醐灌顶,然而,热血沸腾了几分钟或者几天,就滑回原来的舒适区,可是还是不满自己的现状,就得不断地去获取新信息,脑子里的方法啊智慧啊好像积累了一大堆,真正的生活却依然是老样子。
  有人会说,因为太多信息空洞浅薄没有实质帮助,所以不得不继续寻找,可是,至少会有一次碰到了真正有营养、适合自己的吧?为什么还是一次次错过呢?
  也许根本原因就在于内心深处不相信——不相信那条路可以通往想去的地方,害怕自己兴致勃勃地践行之后什么都得不到,以为更好的方法一定在下一篇文章中,以为多看一点就能够在对比中收获更多……于是,你不停地看呀看,眼睛和脑袋跋涉千里,双脚却停留在原地,用“求知若渴、博览群书”来拖延行动上的改变,逃避跳出舒适区的不适感。
  对不少人来说,在寒冷的冬天早早起床实在是件难事,如果有人只是躺在床上,抱着手机或电脑搜集各种各样的起床方法,不断充实自己的起床知识,在大脑里分析来比较去,充其量只能成为一本活的《起床大全》,在床上越躺越沉。
  我们的大脑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却有许多的重复和混乱,不停地权衡比较、趋利避害,玩着一个个仅仅停留在思考的游戲,还喜欢嘲笑内心直觉的声音“太傻了”,这样,就只好一边羡慕着彼岸的风景,一边把自己禁锢在嘈杂重复的想法里啦。
  如果不想继续走这条“不断寻找、不断错过”的老路,试试平息脑海中那些看似理性,却一直给你带来烦恼和迷茫的杂音吧。如果活在这些杂音里,不管看上去走了多远,都走不出自己的脑子里,走不出那个小小的固有模式。
  当大脑终于安静下来的时候,你会自然地知道怎么做,或许是以前看过的东西浮现出来,或许是发现手边某篇文章的建议就可以用于生活的每一刻,或许是内心突然的顿悟……
  有时候,人就需要那么一点傻劲。何不试着选一条路踏踏实实走上两个月,在设定期限到来前,不要怀疑,不要眼馋其他看似更光明的道路,走上一段,才真正有资格评判它是否适合自己呀。万一走上歧路了呢?那就回头呗。带着点傻气的人或许走了五条歧路才终于走上一条正路,而那个左挑右选、把“准备期”无限延长的“聪明人”呢?仍然在原地踏步。
  就像起床这件事,抛开在大脑里嗡嗡作响的“哪个起床方法最好”的争论吧,如果不想永远躺下去,总是要掀开被子的。
  编辑/杨明珠
其他文献
<正>前言西方学者较早关注陶器所反映的人类行为与社会方面的信息,注重运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复原陶器技术史,并建立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1]。20世纪50年代,他们提出"操作链"
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综合考察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古代铁渣的研究方法及取得的成就。利用业已确立的古代冶炼炉渣的研究方法及判定标准,近年来对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