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也带着自己的经验、兴趣、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构成课堂鲜活的生命力。从而使课堂显现出多变、不确定性而变得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应拘泥于“预设”而阻碍“生成”,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吸纳学生的变化,机智生成的灵感和未曾预料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创新,超越预订的目标。
课堂中永远充满着“变数”,永远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充分的“预设”是为了高质量的“生成”。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随学生的变化而变化,随情景的变化来调整,引导学生不断向更深的层次、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因变化而丰富。
美国教育学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而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设计的内涵
这种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理论,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以儿童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种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形式或其它各种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教学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通过与外部条件的作用,激发、支持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有效达成。教学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为学习而设计就是要把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放在首位。
教师应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教师带着学生共同走向知识,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研讨。其中有两条互相交融的主线:学生怎样学—感受·对话·质疑·联想·钻研·讨论·合作·探究·发现;教师怎样教—求疑·对话·点拨·释疑·归纳,而且这两条线索还把学生人格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交融在一起。
如我在教授初中文言文《三峡》时,先让学生课前充分搜集与三峡风光有关的诗句、图片,并交流展示,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课前教师补充。进入课文研读品味环节,先请两三名同学试读,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再由教师点拨,有必要时范读。再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小组内集体探究其写景角度,分析其语言特点。教师给出示例,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表达。“示例:文中写景的句子有 ,写出了 (景物)的 (特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各抒己见,而且在教师的方法示例下,不致于钻进牛角尖,对课文基本内容和语言有了较深入的体会。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是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了山高岭连,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象,重点是写三峡的水,这与作者的写作原意是一致的。写山是为了写水,山高水才急,水才变化多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完全站在一个引导者的地位,适时给学生指明方向,做适当方法点拨,而绝大多数知识点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小组的合作探讨来领悟的,以“读”为主线,以探究、讨论、交流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较好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的理念,也充分落实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而设计”的理念,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潜能得到有效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教师应树立“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基本思想,处理好“预设”与活动中“生成”的关系,鼓励学生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课堂才会真正变得充满创新和智慧的精彩。
二、以学生的“问题”促学生发展。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调整改变教学设计更是为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设计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构想。让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启发,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学设计应留有弹性空间,便于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发挥。
例如学习《孔乙已》,引导学生了解全文内容可以这样问:孔乙已有哪些爱好?他有什么特长?文中写他到酒店喝了几次酒?每次的情形是怎样的?在探讨主题时可以这样问:人们是因为什么而记住他的?最后一次来时,老板关心他的是什么?而在学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以后,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孔乙己与范进这两个人物在性格上有哪些异同点?假如孔乙己也中举了,结果怎样?他会发疯吗?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其思辩能力;课堂对话中,学生的答案可能不一样,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切不可搞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突现个体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之一,在这里也是教学问题“有价值”的最好体现。
构想并不排除必要的“细做”,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的充分一些,把学生发言中的多种思考角度多分析一些,尤其是开放型教学资源的使用。预设的构想越多,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的就越深刻、越透彻。设计多样才有选择余地,相对宏观才便于师生发挥,允许改变才能更适应学生发展。
(作者单位:巴东县金果坪乡段德昌中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应拘泥于“预设”而阻碍“生成”,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吸纳学生的变化,机智生成的灵感和未曾预料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创新,超越预订的目标。
课堂中永远充满着“变数”,永远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充分的“预设”是为了高质量的“生成”。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随学生的变化而变化,随情景的变化来调整,引导学生不断向更深的层次、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因变化而丰富。
美国教育学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而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设计的内涵
这种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理论,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以儿童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种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形式或其它各种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教学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通过与外部条件的作用,激发、支持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有效达成。教学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为学习而设计就是要把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放在首位。
教师应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教师带着学生共同走向知识,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研讨。其中有两条互相交融的主线:学生怎样学—感受·对话·质疑·联想·钻研·讨论·合作·探究·发现;教师怎样教—求疑·对话·点拨·释疑·归纳,而且这两条线索还把学生人格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交融在一起。
如我在教授初中文言文《三峡》时,先让学生课前充分搜集与三峡风光有关的诗句、图片,并交流展示,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课前教师补充。进入课文研读品味环节,先请两三名同学试读,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再由教师点拨,有必要时范读。再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小组内集体探究其写景角度,分析其语言特点。教师给出示例,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表达。“示例:文中写景的句子有 ,写出了 (景物)的 (特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各抒己见,而且在教师的方法示例下,不致于钻进牛角尖,对课文基本内容和语言有了较深入的体会。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是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了山高岭连,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象,重点是写三峡的水,这与作者的写作原意是一致的。写山是为了写水,山高水才急,水才变化多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完全站在一个引导者的地位,适时给学生指明方向,做适当方法点拨,而绝大多数知识点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小组的合作探讨来领悟的,以“读”为主线,以探究、讨论、交流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较好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的理念,也充分落实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而设计”的理念,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潜能得到有效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教师应树立“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基本思想,处理好“预设”与活动中“生成”的关系,鼓励学生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课堂才会真正变得充满创新和智慧的精彩。
二、以学生的“问题”促学生发展。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调整改变教学设计更是为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设计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构想。让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启发,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学设计应留有弹性空间,便于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发挥。
例如学习《孔乙已》,引导学生了解全文内容可以这样问:孔乙已有哪些爱好?他有什么特长?文中写他到酒店喝了几次酒?每次的情形是怎样的?在探讨主题时可以这样问:人们是因为什么而记住他的?最后一次来时,老板关心他的是什么?而在学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以后,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孔乙己与范进这两个人物在性格上有哪些异同点?假如孔乙己也中举了,结果怎样?他会发疯吗?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其思辩能力;课堂对话中,学生的答案可能不一样,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切不可搞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突现个体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之一,在这里也是教学问题“有价值”的最好体现。
构想并不排除必要的“细做”,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的充分一些,把学生发言中的多种思考角度多分析一些,尤其是开放型教学资源的使用。预设的构想越多,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的就越深刻、越透彻。设计多样才有选择余地,相对宏观才便于师生发挥,允许改变才能更适应学生发展。
(作者单位:巴东县金果坪乡段德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