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助推名师名校长成长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2005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兴国”和“强师”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推进。其中专门提到: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是新时代党和政府推进教育振兴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先导意义的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在各地广泛开展,取得了不少成绩。未来,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要不断走向深入,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作用。
  前提:合力设计教师梯级培养制度
  在名师名校长培养方面,制定目标清晰的培养规划及相关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行政部门优在行政资源、弱在专业经验,因此,在制定培养规划及相关制度时,须与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研讨,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划与制度才能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彰显地方特色的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既应该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区域、学校的三年或五年建设行动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明确总体工作目标、阶段行动策划、实施策略及学年工作目标、具体活动安排等,也应该涵盖个人阶段性成长计划和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计划,建立个人渐进式学习交流研讨制度、完善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组织管理制度、专项经费使用制度、成员考核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名师名校长培育有序深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规范高效。
  核心:拓宽“名师名校长”成长领域
  教师振兴是教育振兴的关键一环。随着社会对教育强国认识的不断深化,大力培养名师名校长成为一种共识,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校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培养名师名校长的策略研究也广受关注。目前,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从四个方面提出并实践的培养策略思路清晰合理,分别是“行政组织的‘阳光策略’”“教研机构的‘雨露策略’”“学术团体的‘空间策略’”和“任职学校的‘沃土策略’”。另外,名师名校长培养不可忽视地方师范院校的作用,所以还应加上“高等学校的‘反哺策略’”。
  名师名校长任职的学校是其成长的基础支撑,可以给培养对象提供时间、空间、书刊、岗位、科研等学习资源和平台,主要集中在环境资源上。政策资源、智力资源由行政组织、教研机构、学术团体提供,部分“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虽然也有跨区域的学习研讨活动,但主要局限于基础教育,容易给人带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惑。而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进入高校,参与高校师范生通识公共课教学、讲座报告、毕业论文指导、课题研究、实习实训、师范认证等任务,能够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壁垒”,改变高校师范毕业生和基础教育需求“两张皮”现象,这些新的工作对参与者而言也是一种培养和锻炼。另外,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进入高校,和长于研究的高校教师结对子,组建名师名校长发展团队,磨课、研讨、测评等活动就会由校内域内扩展到校外域外,教师和校长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评价能力也会提升到更高层次。
  基础:实施教师梯级培养战略
  当下,基础教育发展开始由均衡阶段走向优质均衡阶段。对于偏远乡村和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发展而言,政府的政策倾斜和高校的支教送教等“输血”不可少,但学校本身的“造血”更重要。教师梯级培养是强化学校“造血”功能的筑基固本战略。没有一位教师能够一夜成名、一事成家,名师名校长的培养要遵循规律,实施梯级培养战略,形成“学科首席教师—校级名师—县市级名师—省级名师”的梯级攀升机制(名校长类似)。处于梯级基础端的名师主要依托导师培养制度、成员互助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等逐渐成长;处于梯级高端的名师则需要练就跨学段、跨学区、跨学科发挥带头、引领、辐射作用的本领,尤其是能够反哺高校、接受挑战。同时,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名师工作室”,在教研、课改、课堂教学等方面做好“领头雁”,扎扎实实搞好教研创新,为所指导的教师提出实实在在的成长建议,向地方高校输送一线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引领带动,促进工作室队伍素质整体提高。有些地方在这方面已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如东营市为全市骨干教师搭建起了“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教育名家”五级培养平台。建立教师梯级培养机制,为教师专業发展指明方向,有利于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实现分层分类培养部分教师、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目标。
  关键:建立教师梯级专业荣誉制度
  梯级培养成效如何,培养对象成长到什么层次,还有多大成长空间,都需要评估和激励。教师梯级专业荣誉制度成为关键的制度设计。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指出:“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建立健全教师梯级专业荣誉制度,能够充分激发各级优秀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发挥处于梯级上层、成长为名师名校长的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孝感市积极探索按照梯级形态设置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自下而上包括:孝感教坛新秀、孝感教坛能手、孝感教坛英才、孝感教坛名师、孝感教坛名家。政府和高校协同“分类施教”,为处于不同专业荣誉层级的教师设计个性化培训培养方案。比如:镇乡级优秀教师培训主要针对初级层面的教坛新秀、教坛能手,培训周期两年;县市级优秀教师培训主要针对高级层面的教坛英才,周期三年,目的是培养县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校长;国家级、省级培训主要针对教坛英才中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校长,周期五年。如此,构建起全区域骨干教师(骨干校长) 、学科带头人(名校长)的梯队结构。
  保障:积极创新培训模式
  目前,名师名校长培训存在碎片化、随机性和脱离实践等问题。培训要达到最好效果,需要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真正携手:政府制定和完善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高校专家学者参与科学决策,精心设计培训方式、内容和形式;基层教师和校长建言献策,表达诉求。同时,还需要教育行政组织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现代化管理中推进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现代化。另外,培训模式要积极创新,三方协同,细致做好教师培训需求调研,针对不同区域、类别、层次、学段教师的需求,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要优化培训形式,组织一线教师为主、高校教师参与、教育发达地区专家融入的培训团队,采取集中培训、跟岗研学、脱产研修、线上线下混合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等多种途径进行。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刘洁
  近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先导意义的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在各地广泛开展,取得了不少成绩。未来,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要不断走向深入,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作用。
其他文献
当“鸡娃”“内卷”“躺平”这些词汇充斥社会话语空间,身处教学一线的教育人也在反思:为什么“鸡娃”“内卷”之下,孩子们越发对学习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选择在学习上“躺平”,甚至视教室为一个恐怖的、不敢进入的地方?在浮躁焦虑的教育场域,学校如何通过积极的变革,探寻教育的本真,还孩子们以真正的“学习”?一些学校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六个百分百”,激发学生学习内
期刊
●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漳江小学教师 喻文龙  学习的意义正如汕头大学毕业歌《大学问》所言:“我们懂得学问没尽头,学会怎么做事,再学做人的操守。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吸收是为了奉献, 才能承先启后。”  ● 郑州树人中学教师 李庆华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  ●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太石镇安家咀小学教师 于万云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学习让我思想更加深邃,让我的人生获得更大自由,可以选择做
期刊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其知识积累不充分、经验不足、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如何安排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引导上。  一、如何安排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
期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高频词,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那么,就基础教育而言,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呢?  笔者认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创新发展。《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
期刊
回望这些年来中国教育的进步,着墨最多的当是“均衡”二字。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中国的义务教育正从“基本均衡”大步走向“优质均衡”。  笔者在乡村走访中,见识了另一种更为迅疾也更为恢弘的“均衡化”景观:“农村教育城镇化”——  小学从村庄向乡镇集中。远近不同,都是早出晚归,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最难熬的是隆冬时节,顶着清晨刺骨的寒风,家长们纷纷骑上自行车、摩托车
期刊
当前,中职招生比较困难,竞争激烈,面对复杂的形势,企业对生产型、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中职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满意?这就需要一种崭新的教育质量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进步,现在质量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以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和满意度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即:教育必须“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
期刊
某地一学校营建书香校园,校长在教学楼的楼道、大厅置了一些开放式书架,把长期锁在图书室里的书搬了出来,让学生们有时间就翻翻、读读。结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对此大加指责,认为不应该把书搬出来,并质问校长:这些书弄烂了怎么办?搞丢了谁负责?  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汤勇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分享的一个故事。笔者读到时,既觉讽刺,又感悲愤。不由想起一校长对当下教育的评价——“套路多于思路”。仔细一
期刊
最近几年“饭圈”成了热点话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已经蔓延到了中小学校园,然而非理性的“饭圈”文化一时间成了“怪圈”,对正在形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在班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认清“饭圈”,走出“怪圈”。  开展学科活动,用学科魅力吸引学生。班主任在取得各科教师支持的前提下,成立以课代表为主要成员的“寻找学科魅力”活动小组,配合各学科教师开展好課
期刊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绿色环保”“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的地球”等宣传口号。从本质上讲,这是环境意识的体现,提醒我们要做出对生存环境无害的经济选择。当人们选择“绿色”的时候,就是在实践环境意识。  从人类诞生开始,人与环境就存在着对立关系,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后果。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经从局部的、小范围的问题发展成地区性的、全球性的问题。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广泛
期刊
因追星而衍生出的青少年行为和思想问题屡见不鲜,群体的盲从与撕裂、言语和行为攻击、超出能力的非理性应援和消费……不良“饭圈”文化误导和腐蚀着青少年的“三观”,也给班主任管理出了一道难题。面对班级里狂热的“追星族”,班主任该如何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呢?  去年我带的班里,有一个“不讨喜”的男生,总是蜷缩在角落,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表现都不算好。有一天上课时,我走到他的座位前,发现他的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