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2010-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这一阶段总体规模增长趋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结构调整明显;“文理”差距加大;专业学位科类发展差异显著。但是,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类型结构不够合理。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来优化学科结构,同时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来调整类型结构。
关键词: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
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是指研究生教育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构成状态,反映着社会分工的横断面,规定着研究生培养的“品种”和规格。[1]科类结构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性,更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自2010年开始强调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自此,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拟以广东省2010-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为分析对象①,研究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类结构变化过程与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科类结构变化
(一)总体规模增长趋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结构调整明显
从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变化看,2010年全省共招生22240人,2014年共招生25955人,五年共增加了3715人,年均增长率3.4%。应当说,碩士研究生教育经过了大规模扩张,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结构调整开始成为发展的主题。
自從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后,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每年要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左右的比例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广东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11941人,比2010年的6525人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17%。与此同时,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逐年下降,2014年比2010年减少了1701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比2010年增长了16.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34%。
(二)学术型硕士科类结构相对稳定,“文理”差距加大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为保持数据分类的一致性,本文的数据统计分析把2010年和2011年数据中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均独立出来归为艺术学门类。同时,由于军事学门类特殊性,其数据未纳入统计范围。
在2010年至2014年五年间,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招生总规模逐年下降,但各学科门类在总量上的排序变化很小。表2的数据显示,2010年12个学科门类的排序为(从多到少):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2011-2014年的排序均为: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哲学、历史学。所以,我们认为,这五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保持了基本的相对稳定性。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是理科为主,长期以来理科规模均超过文科。我们按照习惯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归为文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归为理科。从各学科所占比例来看(表3),在学术型硕士总规模整体下降的背景下,把2014年的数据与2010年相比较,理科除农学门类稍有下滑之外,其他三个门类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理学提高1.8%,工学提高0.2%,医学提高1.5%;与此相反,文科除艺术学提高了0.1%,哲学持平之外,其他六个门类所占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学下降1.3%,法学下降0.3%,教育学下降0.4%,文学下降0.5%,历史学下降0.1%,管理学下降0.7%。2010年理科硕士招生人数占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总规模的61.6%,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64.8%,文科硕士招生人数则逐年下滑。文理学科比例有所失衡,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同时,从整个的规模比例来看,哲学、历史学、艺术学和农学均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
(三)专业学位招生领域日益丰富,科类发展差异显著
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仅总体规模大幅提高,招生的范围也不断拓宽,领域的设置上日益丰富,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2010年,广东省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只有18个,2014年广东省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的学位类别已涵盖了除出版、警务、军事、林业以外的35种专业学位类别,科类结构比较丰富。
但是,各个专业学位类别之间的结构比例和发展速度还是有较大差异。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均有招生的18个专业学位,对其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如表4和表5所示,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十个学位类别比较热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上。农业推广、体育、建筑学等八个专业学位则较为冷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下。特别是口腔医学、社会工作、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近年来整个广东省的年均招生人数甚至不足50,总规模较低。
可以看出,工程、临床医学和工商管理在广东省专业学位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三个类别在历年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超过60%;而兽医、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口腔医学、风景园林和建筑学所占比例较低。把2014年各专业学位所占比重与2010年相比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增长最快,提高了6.5%,农业推广提高2.9%,公共管理和会计提高2.3%,翻译提高1.9%,艺术提高1.3%,教育提高1.1%,体育和兽医提高0.1%;其他专业学位的比重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工商管理尤为突出,下降了近11%,其次是法律下降了3.3%,临床医学下降了2.5%。 二、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存在的问题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是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面临的难题,也是制约广东发展后劲的重要瓶颈。之前广东可以依赖经济发展优势从全国吸引人才,但如今省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靠外力培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只有建设更高水平的本土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面对和解决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为广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充实的人才支撑。目前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产业结构的构成及其变动往往作为人们考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关系的一种视角。”[2]从学科结构的布局上来看,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13个学科,基本上满足了产业结构的需求,但仍存在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不一致的现象。有学者将广东省专业学位涉及科类对应产业进行分类,发现硕士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与产业结构 “二三一”的比重排序不相吻合,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布局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相关学科,对应第二、第一产业学科设置比例偏低。[3]而且,虽然工程硕士在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上领先于其他学科,但部分急需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应的工程硕士领域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诸如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工程硕士领域尚未开发,广东省专业学位科类结构与工业经济发展诉求和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仍有一定差距。[4]
(二)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如前文所述,2010-2014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学位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结构调整,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而在2017年初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要达到研究生教育总规模的60%。因此,就广东而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还有待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型还有一定空间。广东省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支柱产业、传统支柱产业需求主要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中高层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專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是广东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如今,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环节更加注重应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当从两方面的思路出发:一方面是学科结构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另一方面是类型结构应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一)学科结构: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
“十三五”时期,广东依然面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经济发展动力急需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急需通过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专门人才作支撑。因此,“十三五”时期,广东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应密切结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根据广东省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需求作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对接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广东省在“十三五”的一大动作就是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理工类大学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调整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全省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因此,应结合广东省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要加大先进制造业理工类学科专业的比例,优化理工类学科的结构。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学科结构的布局固然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要有适应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预见性。现在“互联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新业态会不断产生,而且服务业的增长趋势会更明显。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健康养生、现代医疗、残疾康复、旅游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华南地区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和服务平台”。这意味着未来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的文科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經济增长。“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应该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生教育以学术人才培养为主,硕士生教育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5]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来看,都应进一步加大应用型文科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比重,但在培养模式上要贴近社会的需求。
(二)类型结构: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2017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将“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作为主要目标,并明确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这对于指导“十三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来说具有指导性意义。随着国家“双一流”战略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高校分类办学的条件与机会已经成熟。因此,对于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该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进行考量和设计。
目前,广东省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全国的地位远远落后于其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在全国的地位,把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到一个与经济和人口相匹配的水平是现实发展所需。而基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方针,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是发展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考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热情也日益提高。广东作为一个全国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应积极地拓展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充分发挥教育的人才储备功能,为广东省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本文对2010-2014年五年间教育部下达的硕士招生计划进行统计时发现,广东省内三所中央部委属高校的专业学位计划占了整个广东省内高校招生计划总数的48%,而省内的地方高校所占招生计划较为紧缺。未来几年,应借广东省大力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机,积极扩大这两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使这些高校在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上能作出更多贡献,也使更多的学生各尽其才、各尽其能。
注释:
①本文的统计结果均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9.
[2]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中的科类结构变化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20-26.
[3][4]吴开俊,王一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3(2):97-104.
[5]李立国,詹宏毅.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变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20-24.
(责任编辑钟嘉仪)
关键词: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
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是指研究生教育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构成状态,反映着社会分工的横断面,规定着研究生培养的“品种”和规格。[1]科类结构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性,更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自2010年开始强调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自此,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拟以广东省2010-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为分析对象①,研究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类结构变化过程与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科类结构变化
(一)总体规模增长趋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结构调整明显
从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变化看,2010年全省共招生22240人,2014年共招生25955人,五年共增加了3715人,年均增长率3.4%。应当说,碩士研究生教育经过了大规模扩张,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结构调整开始成为发展的主题。
自從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后,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每年要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左右的比例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广东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11941人,比2010年的6525人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17%。与此同时,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逐年下降,2014年比2010年减少了1701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比2010年增长了16.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34%。
(二)学术型硕士科类结构相对稳定,“文理”差距加大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为保持数据分类的一致性,本文的数据统计分析把2010年和2011年数据中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均独立出来归为艺术学门类。同时,由于军事学门类特殊性,其数据未纳入统计范围。
在2010年至2014年五年间,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招生总规模逐年下降,但各学科门类在总量上的排序变化很小。表2的数据显示,2010年12个学科门类的排序为(从多到少):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2011-2014年的排序均为: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哲学、历史学。所以,我们认为,这五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保持了基本的相对稳定性。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是理科为主,长期以来理科规模均超过文科。我们按照习惯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归为文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归为理科。从各学科所占比例来看(表3),在学术型硕士总规模整体下降的背景下,把2014年的数据与2010年相比较,理科除农学门类稍有下滑之外,其他三个门类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理学提高1.8%,工学提高0.2%,医学提高1.5%;与此相反,文科除艺术学提高了0.1%,哲学持平之外,其他六个门类所占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学下降1.3%,法学下降0.3%,教育学下降0.4%,文学下降0.5%,历史学下降0.1%,管理学下降0.7%。2010年理科硕士招生人数占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总规模的61.6%,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64.8%,文科硕士招生人数则逐年下滑。文理学科比例有所失衡,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同时,从整个的规模比例来看,哲学、历史学、艺术学和农学均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
(三)专业学位招生领域日益丰富,科类发展差异显著
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仅总体规模大幅提高,招生的范围也不断拓宽,领域的设置上日益丰富,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2010年,广东省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只有18个,2014年广东省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的学位类别已涵盖了除出版、警务、军事、林业以外的35种专业学位类别,科类结构比较丰富。
但是,各个专业学位类别之间的结构比例和发展速度还是有较大差异。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均有招生的18个专业学位,对其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如表4和表5所示,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十个学位类别比较热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上。农业推广、体育、建筑学等八个专业学位则较为冷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下。特别是口腔医学、社会工作、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近年来整个广东省的年均招生人数甚至不足50,总规模较低。
可以看出,工程、临床医学和工商管理在广东省专业学位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三个类别在历年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超过60%;而兽医、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口腔医学、风景园林和建筑学所占比例较低。把2014年各专业学位所占比重与2010年相比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增长最快,提高了6.5%,农业推广提高2.9%,公共管理和会计提高2.3%,翻译提高1.9%,艺术提高1.3%,教育提高1.1%,体育和兽医提高0.1%;其他专业学位的比重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工商管理尤为突出,下降了近11%,其次是法律下降了3.3%,临床医学下降了2.5%。 二、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存在的问题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是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面临的难题,也是制约广东发展后劲的重要瓶颈。之前广东可以依赖经济发展优势从全国吸引人才,但如今省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靠外力培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只有建设更高水平的本土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面对和解决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为广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充实的人才支撑。目前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产业结构的构成及其变动往往作为人们考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关系的一种视角。”[2]从学科结构的布局上来看,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13个学科,基本上满足了产业结构的需求,但仍存在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不一致的现象。有学者将广东省专业学位涉及科类对应产业进行分类,发现硕士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与产业结构 “二三一”的比重排序不相吻合,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布局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相关学科,对应第二、第一产业学科设置比例偏低。[3]而且,虽然工程硕士在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上领先于其他学科,但部分急需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应的工程硕士领域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诸如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工程硕士领域尚未开发,广东省专业学位科类结构与工业经济发展诉求和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仍有一定差距。[4]
(二)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如前文所述,2010-2014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学位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结构调整,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而在2017年初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要达到研究生教育总规模的60%。因此,就广东而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还有待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型还有一定空间。广东省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支柱产业、传统支柱产业需求主要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中高层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專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是广东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如今,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环节更加注重应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当从两方面的思路出发:一方面是学科结构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另一方面是类型结构应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一)学科结构: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
“十三五”时期,广东依然面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经济发展动力急需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急需通过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专门人才作支撑。因此,“十三五”时期,广东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应密切结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根据广东省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需求作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对接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广东省在“十三五”的一大动作就是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理工类大学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调整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全省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因此,应结合广东省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要加大先进制造业理工类学科专业的比例,优化理工类学科的结构。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学科结构的布局固然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要有适应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预见性。现在“互联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新业态会不断产生,而且服务业的增长趋势会更明显。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健康养生、现代医疗、残疾康复、旅游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华南地区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和服务平台”。这意味着未来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的文科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經济增长。“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应该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生教育以学术人才培养为主,硕士生教育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5]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来看,都应进一步加大应用型文科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比重,但在培养模式上要贴近社会的需求。
(二)类型结构: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2017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将“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作为主要目标,并明确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这对于指导“十三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来说具有指导性意义。随着国家“双一流”战略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高校分类办学的条件与机会已经成熟。因此,对于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该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进行考量和设计。
目前,广东省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全国的地位远远落后于其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在全国的地位,把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到一个与经济和人口相匹配的水平是现实发展所需。而基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方针,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是发展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考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热情也日益提高。广东作为一个全国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应积极地拓展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充分发挥教育的人才储备功能,为广东省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本文对2010-2014年五年间教育部下达的硕士招生计划进行统计时发现,广东省内三所中央部委属高校的专业学位计划占了整个广东省内高校招生计划总数的48%,而省内的地方高校所占招生计划较为紧缺。未来几年,应借广东省大力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机,积极扩大这两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使这些高校在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上能作出更多贡献,也使更多的学生各尽其才、各尽其能。
注释:
①本文的统计结果均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9.
[2]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中的科类结构变化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20-26.
[3][4]吴开俊,王一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3(2):97-104.
[5]李立国,詹宏毅.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变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20-24.
(责任编辑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