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与新闻作品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hk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是什么,已有经典之论,毋庸多说。但是什么是新闻本源呢?重提新闻源,并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新闻源在哪里,而是由于我们的工作习惯,一说到新闻,我们就习惯地想到新闻作品,并往往把新闻源与新闻作品混为一谈,或者干脆把新闻作品当成新闻源来对待。由此,在新闻实践中,造成了种种弊端。
  新闻首先是事件的本身。其一是突发性,其二是特殊性,其三是社会的关注度。因为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便形成了新闻,或叫作新闻源。有了源头,再由新闻从业人员写成新闻,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传播。因此,一条新闻的形成,首先是源,其次是反映,其三是传播。很显然,源是根本,反映传播是从属的。
  在新闻实践中,问题并不出在这里,而往往出在习惯性地对新闻源的忽视,在新闻的制作播出上忙个不可开交,却忘了最应该认真对待的新闻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关于制作新闻和记录新闻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往往把新闻写作、传播、摄影等当成主要工作,与之相比,对新闻源头下的功夫总显不足。新闻源是客观的存在,我们应该把工夫下在源头上。我们把它写成文章,制作成电视,必然有个选择过程,取舍过程,剪裁过程。这一切,固然权在我手,但是尺度应该是客观的,社会公认的,合乎常理的。写出的作品应该最接近事情客观原貌。它应该记录事件本身的走势,记录当事人的基本态度,记录事情本身的客观效果。对于事件本身,既知其过去,又知其现在,还能准确地推知其未来。它应该是经过无数次的主观努力,而形成尽可能客观的东西,也就是最接近本源的东西。
  关于作者的主观色彩和新闻源本身客观性的问题。新闻的叙述传播都要通过传播者个人加工来实现。在加工中,他们无不带上个人的主观色彩和自己的价值取向。这样,新闻作品与新闻源的距离就产生了。
  应该说,这种距离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但是,它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制作中尽可能记录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尽可能适当地用当事人的叙述替代我们制作者的表述。
  人们常说,真正的记者应该没有自己。这个没有自己,并不是说不应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而是要求我们的主观意识必须建立在对新闻事件的客观反映上,并为之努力。而这种主观努力,应该表现在尽可能准确地对新闻事件的客观记录,表现在对新闻事件尽可能完善的描述,使得新闻源很容易地为人所知,所感,并使之参与其中。
   关于新闻写作的简洁化和观众取向多元化的问题。一条新闻要求只讲一件事情,只有一个角度,一个主题,简洁明了,这是新闻写作的规矩。可是,观众对同一条新闻的要求取向却是多元化的。这种新闻的特殊性与欣赏要求的多元化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说到底是事情本身的复杂性和观众趣味的多样性决定的,是自然的。这就给我们的新闻写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的新闻要有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把握全局,高屋建瓴的本领。要求我们深入事件之中, 在杂乱无章的头绪中,理出先后左右,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分清主次缓急,以敏锐的眼光和见微知著的穿透能力,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显现事情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满足多元化要求。
  怎样才能使新闻更具贴近性?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具备百姓视点,要以百姓的眼光,抓住人们的兴奋点,从人们身边的生活出发,以喜闻乐见的表现方法来决定新闻的取舍,从而使新闻由一开始就具备很强的亲合力,打开百姓接受新闻的大门。
  作到了贴近性,参与性就有了基础。我们在新闻制作中,要留下百姓充分发表意见的天地,把对新闻事件的评价,交给老百姓,让更多的意见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样,事件的内外,新闻的内外,媒体的内外,对同一事件,形成连锁反应。这样,就会形成观众主动参与的局面,使观众把兴趣和关注点更多地转向新闻,使新闻在他们心目中真正成为不可或缺的亲密朋友。
  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就可以说,新闻的本源,新闻的制作,新闻的传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其他文献
坚持“三贴近”原则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报纸新闻宣传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访,采用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用群众的语言,反映群众的呼声,关注百姓生活,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如何体现“三贴近”?笔者以为:    一、要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新闻宣传坚持“三贴近”原则,需要长期探索、不断总结、不懈努力去完成的工作;需要编辑
期刊
新闻策划是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以便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特色,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新闻活动。报纸编辑策划属于新闻策划的范畴,是新闻策划的主体之一。   随着竞争的加剧,媒体对新闻资源的掌控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有个性、有震撼力的新闻策划上。新闻策划的生命,在于围绕“三贴近”原则,综合资源整合、信息反馈等策划手段,从内容到形式、从选题到执行,从制度到机制上进行全方位创新,使
期刊
品牌,《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特指著名产品的牌子。如今,品牌一词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物质与人文的各个领域。无论哪一领域,“品牌”都已成为一道受人关注与推崇的亮丽风景。在新闻出版界以“为人作嫁衣裳”为职业信条的编辑,其中优异者也冠以“品牌”二字,这应该是能力使然、业绩使然、品质使然、业界与受众“口碑”使然、事业需要与发展需要使然。  那么什么是品牌编辑,其与众不同的内涵是什么呢?  品牌编辑可定义
期刊
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通过二者的对比,能更有效地探索电视编辑的门径。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
期刊
邵飘萍的采写艺术    民国初年中国新闻界普遍存在向壁虚构、捕风捉影的恶习,甚至生造事实党同伐异。这一弊病,既有政治的原因,有辛亥政论之风对新闻文风的影响,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向现代意义转变时期的必然。而邵飘萍自觉承担了改革中国新闻事业的使命。他认为我国今日尚在幼稚时代之新闻纸,却以新闻材料缺乏及所载消息不确为两种极大祸根。为了激励报社同仁秉笔直书、宣达民意,邵飘萍曾在创建《京报》之初,挥笔大书“铁肩
期刊
王芸生的新闻观    (一)“要热情”    作为一个报人,王芸生始终充满激情。名报人俞颂华在《富有热情的王芸生》一文中说:“王芸生的文章为世人传诵。他立言的长处是常以国家为前提,站在人民的立场,说一般人民所要说的话。虽则格于环境,他有时未必能畅所欲言,可是他富于热情,所说的话,常能打动读者的心坎。所以他的文章,始终能动人心弦,不致与无党无派的多数民意脱节。” 王芸生自己在《新闻记者怎样立言》中说
期刊
从近几年新闻改革的实践看,新闻报道策划在各种媒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凡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新闻宣传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可见,新闻报道策划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前提下的策划。它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实行新闻资源的最佳组合和配置,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  2008年,由笔者主持编辑的《内蒙古日
期刊
《乌海日报》的起步比较晚,正式出版发行是在1981年6月份,至今只有28年。但是,在这短短的20多年里,经过报社几届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乌海日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回顾与思考《乌海日报》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它之所以能实现超常发展,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是报社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紧紧抓住了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敢为人先、大胆探索的结果;是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改革的结果。可以说,没有
期刊
近年来,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部分新闻媒体过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轰动性和收视率,对新闻的真实性重视不够,加之一些商业机构或个人为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不惜制造新闻事件供媒体炒作,个别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目光,不辨真伪,以讹传讹,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网络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无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相互转帖,助长了假新闻的蔓延,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
期刊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客观要求。真实是导向的基本前提,离开真实,导向就成了一句空话。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在真实的新闻报道基础上的。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舆论导向,必然是错误的导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不但不能起到引导人的作用,反而会因误导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新闻媒体还承担着为政府决策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