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体制改革后,影剧院需要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市场竞争态势、自身资源状况等诸多因素,以便确定发展战略。只有雷厉风行地执行发展战略,从体制、机制上下工夫,设计出一套确实可行的制度,影剧院才能获得新生。
关键词:影剧院;改革;创新;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134-02
近些年,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泉州影剧院坚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目标,勇于改革、果断决策。2009年,省中兴电影院线公司授予泉州影剧院“2009年贺岁档优秀国产影片展映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泉州影剧院荣获“第四届(2008—2009年度)市直机关文明单位”光荣称号;2011年1月,泉州影剧院荣获“2007—2010年度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一、理清思路,找准定位
泉州影剧院五十年风雨兼程,经历了变革的年代,见证了中国影艺业的兴衰。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薄弱,文化基础设施少。在文化娱乐品种相对单一,文化产品供给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电影行业是卖方市场,显得异常活跃和繁荣。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府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网络、电视、休闲娱乐等消费方式呈多元化趋势,电影行业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
2008年下半年,泉州影剧院谨遵泉州市政府潘燕燕副市长到院调研时强调破除“五旧”(旧的观念、旧的经验、旧的制度、旧的框框、旧的套套)的指示精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着手摸家底、找症结,下决心进行改革。三年来,泉州影剧院先后确立了“精兵简政、开源节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院工作,建章立制,开拓创新,致力和谐单位建设”、“项目带动、合理安排、适时调整、奋力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改革创新工作理清了思路,找准了定位。
二、抓住关键,着力改革
1.实施精兵简政。2008年6月底,泉州影剧院员工多达37人,其中在编正式员工19人、临时员工18人,设立“一室四部”,在编19人中9人为中层以上干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泉州影剧院及时调整队伍结构,按需定岗、定职,2008年12月将原来的“一室四部”(办公室、舞台部、场务部、业务部、机务部)合并为“一室二部”(办公室、业务部、机务部)。对超编人员进行分流:一是辞退;二是合同到期后不再续聘;三是一次性“买断工龄”;四是“留薪待退”。如今,全院员工23名,比原来缩减了14人,每年可节省人力成本约45万元。
2.创新用人模式。泉州影剧院敢于打破不合理的人事制度,打破铁饭碗,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真正有才学和能力的员工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部室主任实行竞聘上岗,员工、部室主任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制,员工可自由选择部室、部室主任可自主选择员工。严格执行“日考勤、季评议、年述职、定期考核”制度,对年终考核结果实行末位待岗,对富余及待岗人员进行“再择岗”培训。泉州影剧院对全体员工平等对待、同工同酬。 2009年上半年,泉州影剧院同所有非在编员工签订了用工合同,并办理了医保、社保及住房公积金,改月底发工资为月初。通过改革,泉州影剧院的人事制度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初步转变。
3.强化内部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多年来,影剧院无成规可循、无成矩可蹈,纪律涣散。个别员工一年的工作量加起来不到10天,常年不见人影。建章立制、完善内控刻不容缓。2009年2月,泉州影剧院正式出台了《规章制度汇编》,其中包括工作职责、考勤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员工奖惩考核办法等27项规章制度。对文件实行分类管理,对需要变更及年检的证照指定专人办理;对应收款项逐一登记,责任到人、限期催收。形成了以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规章制度汇编》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成为可供同行参考的范本。
4.建立激励机制。2009年1月,泉州影剧院试行《员工奖惩考核办法》绩效评价。以“业绩文化”理念指导人才评价,制定“重品行、重能力、重业绩”的用人评价标准。工资改革综合考虑实绩、职务、学历、职称、工龄等因素。每年年初下达业绩指标,以完成任务的百分比定其收入。业绩评价体系以《规章制度汇编》为主要依据,由“业绩考核、奖金、扣罚”三个工具组成,即所谓的“一体三工”。 业绩分为综合业绩和个人单项业绩。个人单项业绩遵循“谁首接谁受益”的原则,视具体情况给予“首接”人4%~6%的业绩工资。
三、重视投入,提升品位
1.加大基础建设。三年来,泉州影剧院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将主楼西侧简易平房拆除重建;整修翻新主楼大堂;改造舞台;更新了使用长达二十多年的电影放映设备,演出及会议音响;添置空调设备等。为方便业务开展,2010年投入50万元购置了三部办公及业务用车。
2.规范服务行为。泉州影剧院树立“宾客至上、宾至如归”的服务理念,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上狠下工夫。服务项目明码标价,质价相符。泉州影剧院要求全体员工接听电话语言文明规范,迎来送往懂礼仪、讲礼貌,内强素质、外塑形象。2009年初,泉州影剧院为全体员工购置了工作服,遇重大活动着装统一,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致力品牌宣传。泉州影剧院加强与报社、电视台等媒体的合作,适时推出专题宣传节目或联合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编印建院五十周年《创新·奋进》纪念册;重新设计电影票、电影兑换券;设计并印制《服务指南》;设计并制作了“会员卡”;对网站重新设计并定时更新,统一对外宣传口径。
4.恪尽社会责任。泉州影剧院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每年都用心做好市“两会”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连续承办了十五届泉州市“和谐泉州·四海一家”迎春通宵晚会;积极参与文化艺术“三下乡”活动,为院校、社区、乡村义务献映中外优秀影片。2009年8—10月,开展免费播放60部优秀爱国主义影片的社会公益活动,为祖国母亲六十华诞献礼。
四、开拓市场,提高效益
1.注重业务营销。泉州影剧院加大对存量客户的服务力度,同泉州市邮政函件局、泉州移动分公司、泉州电信分公司等单位合作,推广“幸运卡电影套票”及电影兑换券等业务;同天籁时空文化公司合作,2010年全年举办了八场“泉州市民音乐会”。对潜在客户资源进行分析、营销,力求扩大市场份额。走出去、重交流,多方联系高水平演出团体;建立同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联系制度,把优秀的剧目、影片推荐给他们;主动出击,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力求做到“客户至上,一户一策”。
2.培育消费市场。受传统习惯影响,泉州人购票消费的意识较为淡薄,自主消费氛围不浓。针对这一情况,泉州影剧院制定了具体的营销策略。2009年5月,泉州影剧院引进音乐童话剧《渔童》,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发动全体员工推广票务,采取了折扣让利及给予额外奖励相结合的经济手段,售票突破预计的1 600张,票房收入超过10万元。《渔童》的演出是泉州影剧院首次市场探索和尝试,证明了市场运作的可行,更培养了一支精干的营销队伍,为今后的商业演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推动产业升级。2009年,泉州影剧院对电影产业升级进行大胆探索,抓住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的机遇,由泉州市炉青影艺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30万元、引进世界一流数字3D立体电影设备,填补了泉州中心市区数字3D立体电影市场的空白,成功实现了文化领域的社会资本运作。在筹融资引进3D立体电影设备时,泉州影剧院商洽炉青影艺文化公司让泉州影剧院员工优先入股。
起初,员工对投资入股持观望态度。毕竟,投资130万元购买设备,倘若票房收入同预期收益相差甚远,不仅会“血本无归”,刚刚恢复“元气”的影剧院也会因此一蹶不振。在泉州影剧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率先入股的带动下,不少员工打消了顾虑、纷纷入股。
3D立体电影《阿凡达》映出期间,入股的员工每天都在关心票房情况,因为每卖出一张票,就意味着分红增加了。即使需要加班加点,大家工作起来也是干劲冲天,员工们真正做到了以院为家、把影剧院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阿凡达》创下了泉州市电影放映史上“单片票房之最”、“单日票房之最”、“单片映期之最”等记录。
三年来,泉州影剧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立足本院实际,不断改革创新、转变提升,在探索推进文化事业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中,实现了自我突破和发展,扭亏为盈,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泉州影剧院改革创新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市领导及上级部门的认可。2010年3月29日,泉州市委书记徐钢在市委编办《关于泉州影剧院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内部改革的调研与思考》一文上作了重要“批示”,对泉州影剧院的改革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2010年4月6日,《泉州晚报》头版刊登了《应时而变·破茧成蝶——泉州影剧院的改革发展之道》;同月,泉州电视台对泉州影剧院的改革创新进行了系列报道。2011年2月18日,泉州市委书记徐钢在全市宣传部长会议上再次肯定了泉州影剧院的改革成效。
数载耕耘谱和谐乐章,一朝改革展辉煌画卷。回顾改革历程,筚路蓝缕,感慨万千。短短三年,泉州影剧院华丽嬗变、活力迸发,在发展中化解矛盾,在前进中解决问题。改革成果来之不易,改革创新长路漫漫。未来五年,泉州影剧院将再接再厉,力戒小富即安、力戒观念回潮,立足本部、辐射全市,抢占市场份额,扩大经营范围,努力把事业做大做强,为推进泉州“两个加快”,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树霞.文化体制改革后中小影剧院走出困境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2]夏宝刚.太原市国有影剧院改革中的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5,(1).
[3]魏兴国.影剧院音响改革刍议[J].戏剧文学,2004,(7).[责任编辑 吴明宇]
关键词:影剧院;改革;创新;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134-02
近些年,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泉州影剧院坚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目标,勇于改革、果断决策。2009年,省中兴电影院线公司授予泉州影剧院“2009年贺岁档优秀国产影片展映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泉州影剧院荣获“第四届(2008—2009年度)市直机关文明单位”光荣称号;2011年1月,泉州影剧院荣获“2007—2010年度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一、理清思路,找准定位
泉州影剧院五十年风雨兼程,经历了变革的年代,见证了中国影艺业的兴衰。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薄弱,文化基础设施少。在文化娱乐品种相对单一,文化产品供给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电影行业是卖方市场,显得异常活跃和繁荣。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府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网络、电视、休闲娱乐等消费方式呈多元化趋势,电影行业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
2008年下半年,泉州影剧院谨遵泉州市政府潘燕燕副市长到院调研时强调破除“五旧”(旧的观念、旧的经验、旧的制度、旧的框框、旧的套套)的指示精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着手摸家底、找症结,下决心进行改革。三年来,泉州影剧院先后确立了“精兵简政、开源节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院工作,建章立制,开拓创新,致力和谐单位建设”、“项目带动、合理安排、适时调整、奋力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改革创新工作理清了思路,找准了定位。
二、抓住关键,着力改革
1.实施精兵简政。2008年6月底,泉州影剧院员工多达37人,其中在编正式员工19人、临时员工18人,设立“一室四部”,在编19人中9人为中层以上干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泉州影剧院及时调整队伍结构,按需定岗、定职,2008年12月将原来的“一室四部”(办公室、舞台部、场务部、业务部、机务部)合并为“一室二部”(办公室、业务部、机务部)。对超编人员进行分流:一是辞退;二是合同到期后不再续聘;三是一次性“买断工龄”;四是“留薪待退”。如今,全院员工23名,比原来缩减了14人,每年可节省人力成本约45万元。
2.创新用人模式。泉州影剧院敢于打破不合理的人事制度,打破铁饭碗,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真正有才学和能力的员工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部室主任实行竞聘上岗,员工、部室主任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制,员工可自由选择部室、部室主任可自主选择员工。严格执行“日考勤、季评议、年述职、定期考核”制度,对年终考核结果实行末位待岗,对富余及待岗人员进行“再择岗”培训。泉州影剧院对全体员工平等对待、同工同酬。 2009年上半年,泉州影剧院同所有非在编员工签订了用工合同,并办理了医保、社保及住房公积金,改月底发工资为月初。通过改革,泉州影剧院的人事制度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初步转变。
3.强化内部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多年来,影剧院无成规可循、无成矩可蹈,纪律涣散。个别员工一年的工作量加起来不到10天,常年不见人影。建章立制、完善内控刻不容缓。2009年2月,泉州影剧院正式出台了《规章制度汇编》,其中包括工作职责、考勤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员工奖惩考核办法等27项规章制度。对文件实行分类管理,对需要变更及年检的证照指定专人办理;对应收款项逐一登记,责任到人、限期催收。形成了以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规章制度汇编》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成为可供同行参考的范本。
4.建立激励机制。2009年1月,泉州影剧院试行《员工奖惩考核办法》绩效评价。以“业绩文化”理念指导人才评价,制定“重品行、重能力、重业绩”的用人评价标准。工资改革综合考虑实绩、职务、学历、职称、工龄等因素。每年年初下达业绩指标,以完成任务的百分比定其收入。业绩评价体系以《规章制度汇编》为主要依据,由“业绩考核、奖金、扣罚”三个工具组成,即所谓的“一体三工”。 业绩分为综合业绩和个人单项业绩。个人单项业绩遵循“谁首接谁受益”的原则,视具体情况给予“首接”人4%~6%的业绩工资。
三、重视投入,提升品位
1.加大基础建设。三年来,泉州影剧院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将主楼西侧简易平房拆除重建;整修翻新主楼大堂;改造舞台;更新了使用长达二十多年的电影放映设备,演出及会议音响;添置空调设备等。为方便业务开展,2010年投入50万元购置了三部办公及业务用车。
2.规范服务行为。泉州影剧院树立“宾客至上、宾至如归”的服务理念,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上狠下工夫。服务项目明码标价,质价相符。泉州影剧院要求全体员工接听电话语言文明规范,迎来送往懂礼仪、讲礼貌,内强素质、外塑形象。2009年初,泉州影剧院为全体员工购置了工作服,遇重大活动着装统一,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致力品牌宣传。泉州影剧院加强与报社、电视台等媒体的合作,适时推出专题宣传节目或联合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编印建院五十周年《创新·奋进》纪念册;重新设计电影票、电影兑换券;设计并印制《服务指南》;设计并制作了“会员卡”;对网站重新设计并定时更新,统一对外宣传口径。
4.恪尽社会责任。泉州影剧院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每年都用心做好市“两会”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连续承办了十五届泉州市“和谐泉州·四海一家”迎春通宵晚会;积极参与文化艺术“三下乡”活动,为院校、社区、乡村义务献映中外优秀影片。2009年8—10月,开展免费播放60部优秀爱国主义影片的社会公益活动,为祖国母亲六十华诞献礼。
四、开拓市场,提高效益
1.注重业务营销。泉州影剧院加大对存量客户的服务力度,同泉州市邮政函件局、泉州移动分公司、泉州电信分公司等单位合作,推广“幸运卡电影套票”及电影兑换券等业务;同天籁时空文化公司合作,2010年全年举办了八场“泉州市民音乐会”。对潜在客户资源进行分析、营销,力求扩大市场份额。走出去、重交流,多方联系高水平演出团体;建立同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联系制度,把优秀的剧目、影片推荐给他们;主动出击,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力求做到“客户至上,一户一策”。
2.培育消费市场。受传统习惯影响,泉州人购票消费的意识较为淡薄,自主消费氛围不浓。针对这一情况,泉州影剧院制定了具体的营销策略。2009年5月,泉州影剧院引进音乐童话剧《渔童》,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发动全体员工推广票务,采取了折扣让利及给予额外奖励相结合的经济手段,售票突破预计的1 600张,票房收入超过10万元。《渔童》的演出是泉州影剧院首次市场探索和尝试,证明了市场运作的可行,更培养了一支精干的营销队伍,为今后的商业演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推动产业升级。2009年,泉州影剧院对电影产业升级进行大胆探索,抓住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的机遇,由泉州市炉青影艺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30万元、引进世界一流数字3D立体电影设备,填补了泉州中心市区数字3D立体电影市场的空白,成功实现了文化领域的社会资本运作。在筹融资引进3D立体电影设备时,泉州影剧院商洽炉青影艺文化公司让泉州影剧院员工优先入股。
起初,员工对投资入股持观望态度。毕竟,投资130万元购买设备,倘若票房收入同预期收益相差甚远,不仅会“血本无归”,刚刚恢复“元气”的影剧院也会因此一蹶不振。在泉州影剧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率先入股的带动下,不少员工打消了顾虑、纷纷入股。
3D立体电影《阿凡达》映出期间,入股的员工每天都在关心票房情况,因为每卖出一张票,就意味着分红增加了。即使需要加班加点,大家工作起来也是干劲冲天,员工们真正做到了以院为家、把影剧院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阿凡达》创下了泉州市电影放映史上“单片票房之最”、“单日票房之最”、“单片映期之最”等记录。
三年来,泉州影剧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立足本院实际,不断改革创新、转变提升,在探索推进文化事业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中,实现了自我突破和发展,扭亏为盈,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泉州影剧院改革创新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市领导及上级部门的认可。2010年3月29日,泉州市委书记徐钢在市委编办《关于泉州影剧院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内部改革的调研与思考》一文上作了重要“批示”,对泉州影剧院的改革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2010年4月6日,《泉州晚报》头版刊登了《应时而变·破茧成蝶——泉州影剧院的改革发展之道》;同月,泉州电视台对泉州影剧院的改革创新进行了系列报道。2011年2月18日,泉州市委书记徐钢在全市宣传部长会议上再次肯定了泉州影剧院的改革成效。
数载耕耘谱和谐乐章,一朝改革展辉煌画卷。回顾改革历程,筚路蓝缕,感慨万千。短短三年,泉州影剧院华丽嬗变、活力迸发,在发展中化解矛盾,在前进中解决问题。改革成果来之不易,改革创新长路漫漫。未来五年,泉州影剧院将再接再厉,力戒小富即安、力戒观念回潮,立足本部、辐射全市,抢占市场份额,扩大经营范围,努力把事业做大做强,为推进泉州“两个加快”,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树霞.文化体制改革后中小影剧院走出困境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2]夏宝刚.太原市国有影剧院改革中的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5,(1).
[3]魏兴国.影剧院音响改革刍议[J].戏剧文学,2004,(7).[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