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树是东汉时期流行于西南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随葬冥器;其上盛行汉代的西王母、神兽、灵芝,以及表现吉兆和辟邪等题材。这些表现神仙思想的题材和钱树独特的垂直构图方式,表明它是人们飞升天国的天梯;钱树直观、形象地表现了通往天国的汉代观念。它的主题是追求不死和来世幸福。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战斗的一生,经历了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的主要标志,是解决世界观的问题,正如毛主席所说:“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人们常把《呐喊》当成鲁迅的第一部著作,其实,还有一部著作比《呐喊》更早,叫《中国矿产志》,是鲁迅在留学日本时写的,这是一部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提出新时期的总任务,率领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胜利进军。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来临了。我这个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曲折地走过近五十年历程的老人,身逢盛世,百感交集,格外兴奋!我愿祖国繁荣强大,决心奋往直前拚其余年,跟随英明领袖华主成进行新的长征,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亨业,造就新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生命不止,战斗不息。这里发表的是拙著《楚辞通故》中的几个单篇。我想就发表这几篇成稿谈点有关研究方法的体会,以与国人商量,求教贤达。至于我研究屈宋赋及全部楚辞
《水浒传》这部脂炙人口的好书,正象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作品一样,也是思想内容异常丰富、复杂的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本来,从作品的实际出发,通过客观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从中阐明和揭示出小说固有的思想内容和余公会历史意义,“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
章太炎的《秦献记》,在“四人帮”钳制舆论另搞一套所谓评法批儒时,被“四人帮”授意炮制的《哲学小辞典》说成是“重点论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功绩”①。此说左右了当时的舆论,似乎论述“焚书坑儒”的功绩就是《秦献记》的主题。
本文的目的在于概括20世纪90年代大陆电影作品中塑造出的一类外国人形象,这类形象不再仅仅是作为观众窥视的对象而出现,他们担负着为剧情穿针引线、导引观众视角的叙事功能。笔者着重探讨了这一类型形象背后隐藏斡的欲望机制,认为他们代表的实际上是一种从现代出发涉入历史的视角。这些作品当中充斥斡历史、性别和国族几组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隐喻和倒置,外国人之眼同时也是现代人之眼,在现代化进程中渐行渐远的国人正在借助这些异邦人士的目光重新审视和表述杀自己的历史。
东皇太一是什么神?从《九歌》本身很难找到内证。它的形象空灵而枯索: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说得多么躲躲闪闪,隐隐约约,模模胡胡!绝不似《九歌》其他篇章所描绘的神祗形象那样血肉丰满,生动多姿,泼辣鲜明。“作歌者但致其庄敬,而不敢有慕恋怨忆之心,盖颂体也。”①真是美言满纸,空话一堆。所以许多《楚辞》专家只好把它说成“迎神曲”②,闻一多先生把《九歌》诗剧化的时候也只能把“主祭者”楚王拉出来凑热闹,而让东皇太一半遮半掩地出现在可望而不可即的云瑞里。③可见在屈原时代,东皇太一的神格已经相当隐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