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债务危机和频发的金融危机,拉丁美洲曾备受瞩目。而进入21世纪,拉美经济稳步增长,再次赢得世界贸易与投资的青睐。自20世纪80年代起,拉美经济经历了20年左右的衰退与低迷,这种状态直至2002年才基本结束。2003年起,拉美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但遗憾的是,这种强劲的增长趋势被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打断。
相对于世界经济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程度,2009年拉美经济形势并非最严峻。外源性危机所造成的最强冲击不是通过传统渠道——金融市场,而是通过实体经济传导的。由于反周期的经济措施应对及时,经济活动下降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小于预期,通胀率下降有利于保护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社会形势的恶化不像原来预计的那样严重,拉美国家较为顺利地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10~2011年拉美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当前全球经济中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亮点。
拉美与其贸易伙伴:此消彼长,格局悄变
事实上,2008~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发展体系。尤其是随着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拉美对外贸易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不仅体现出新兴经济体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上升,而且表明通过“南南合作”中的贸易与投资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了紧密的经济联系。
根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数据,2011年全球GDP增长4.4%,其中工业化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及其他)拉动1.22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拉美和加勒比、亚洲发展中国家、中东和北非、中东欧)拉动3.18个百分点。后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拉美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和9%,这足以说明现阶段亚洲和拉美地区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诸如美国等传统发达国家占拉美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如表1所示,美国虽然仍是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其所占份额已经显著下降。从出口看,2000~2010年美国占拉美出口总额比重从59.7%降至39.6%;从进口看,美国所占比重从50.4%降至29.1%,两者均下降约20个百分点。然而,同期亚太地区和拉美国家内部占拉美进出口的比重均显著上升。
从长期趋势来看,美国占拉美出口市场份额的比重将持续下降,到2020年将降至28.4%,预计届时中国占拉美出口市场份额为19.3%,欧盟占13.6%;同期,拉美从美国、中国和欧盟的进口将分别达到26.1%、16.2%和14.0%。2014年中国将在进出口两方面都超过欧盟而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国与拉美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的差距将大幅缩小(图1)。近几年,除中国之外,印度、俄罗斯、韩国、伊朗、南非及部分东盟国家与拉美经贸合作的规模与深度也在快速拓展。
墨西哥在拉美对美国贸易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拉美与美国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2010年,在拉美对美国的出口中仅墨西哥一国就占到64%,第二位的是安第斯国家,占比17%,位居第三的是南共市国家,占比8%。从进口方面看,在拉美从美国的进口中,墨西哥、南共市国家和安第斯国家分别占比为55%、16%和12%。
拉美地区与美国的贸易盈余主要归因于墨西哥所获得的巨大盈余,其次是委内瑞拉。2010年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对美国的商品贸易盈余分别达到663亿美元和221亿美元,而仅墨西哥一国的贸易盈余就比其他拉美地区的总量都大。与此相对,自2007年以来,南共市国家整体与美国的贸易处于不断增长的赤字状态,这种趋势在两个最大的南共市国家——巴西和阿根廷体现得最为明显。2010年巴西和阿根廷对美国的贸易赤字分别达到114亿美元和36亿美元。
总体上看,在拉美向美国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占比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墨西哥的出口中制成品占比很高,特别是中、高等技术制成品。如果将墨西哥排除在外,那么,该地区向美国的出口组成更近似于拉美对中国的出口模式(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进一步而言,即使排除墨西哥,其他拉美国家对美国的出口组成也是各不相同的。中美洲和多米尼加的出口中,制成品(主要是诸如纺织和服装的低技术制成品)占比最大。而安第斯国家的出口几乎全部由初级产品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组成,例如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向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就是原油。根据拉美经委会数据,2008~2010年,年均向美国出口的前五种商品占总出口的比例最大的三个拉美国家就是委内瑞拉(97.4%)、厄瓜多尔(89.4%)和哥伦比亚(78.9%),而出口商品集中度较低的国家有阿根廷、巴西、多米尼加、墨西哥和秘鲁。而且,在拉美地区墨西哥是与美国进行“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的国家,特别是在汽车部件和电子机械行业,而其他具有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国家还有巴西(如在汽车、化工等行业)和多米尼加(如在电子产品、塑料和造纸行业)。
南共市国家决定了拉美与欧盟的贸易模式
同样,拉美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也集中在少数国家,南共市国家几乎占到拉美对欧盟贸易的一半。2010年南共市国家、安第斯国家和墨西哥位居拉美对欧盟出口的前三位,占比分别达到47%、17%和14%。从进口看,南共市国家、墨西哥和安第斯国家位居拉美从欧盟进口的前三位,占比分别达到45%、24%和13%。
除墨西哥以外,其他拉美国家或次区域组织对欧盟的出口主要是自然资源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而仅在墨西哥以及部分中美洲国家,中、高等技术产品占对欧盟出口的比例才超过40%。近十年来,该地区对欧盟出口的技术构成变化很小,只有加勒比国家和中美洲国家例外,前者初级产品出口占比增加,后者中、高等技术制成品出口占比增加。
进一步而言,拉美国家对欧盟出口商品的集中度非常高,集中在香蕉、咖啡、煤炭、牛肉、铜、天然气、钢铁、石油和大豆等初级产品。而仅仅在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在前五种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中才出现不止一种制成品。例如,2007~2009年分列墨西哥前五种对欧盟出口的商品是石油(20%)、客运车辆(18%)、医疗机械(7%)、电话部件(3%)和半成铁制品(2%),占比总计达到52.2%。 拉美与亚洲的贸易活力方兴未艾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的追加需求可能下降,世界经济增长率因而比危机前有所放慢;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并部分地弥补发达经济体需求的萎缩。南美国家经济复苏前景之所以明显好于墨西哥和加勒比国家,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南美国家的出口市场更多地集中于亚洲,特别是中國。根据CEIC数据库计算,按出口目的地划分,中国占拉美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0.7%升至2010年的8.4%。按进口来源地划分,中国占拉美进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0.5%升至2010年的13.3%。
而且,亚洲各国对于拉美出口市场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中国是古巴、智利、巴西、秘鲁、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主要出口市场。日本是智利的主要出口市场。但是,印度、日本、韩国和东盟对拉美出口市场的重要性显然低于中国。换言之,是中国引领了亚洲与拉美国家的贸易繁荣。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十年,中拉贸易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进出口总体维持平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从贸易总额看,从2001年的149亿美元飙升至2011年的2415亿美元,增长15.2倍(如图2)。整体发展趋势至少表明:其一,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增长的步伐(2009年贸易总额为1219亿美元,同比下降15%),没有改变中拉贸易增长的长期趋势。其二,贸易发展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2000年突破100亿美元到2007年突破1000亿美元用时7年,而此后突破2000亿美元关口仅用4年,中拉经贸合作平台提升的时间大为缩短。
从贸易结构看,中拉双方商品结构互补性强,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向拉美出口的商品集中在工业制品中的“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而从拉美进口的商品集中在初级产品中的“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根据拉美经委会报告,除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向中国出口大量的高技术制成品外,大部分拉美国家向中国出口的初级产品集中度非常高,例如2007~2009年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和秘鲁前五位出口商品,占其对华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82.2%、92%、98.2%、97.6%、92.3%和80.8%。从这一角度讲,中国经济高增长对初级产品的旺盛需求,正是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南美国家经济复苏早于墨西哥和中美洲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拉美国家也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其亚洲邻国向发达国家间接出口的平台(它们是中国制造业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的供应商)。因此,拉美国家积极参与亚洲供应链和价值链,将成为中拉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的强大动力。
带给中国的重要启示
综上所述,不确定性仍然是目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2011年,此起彼伏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暗潮涌动的美国债务上限危机,犹如两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复苏中的世界经济。与发达国家有可能陷入“失去的十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经济体发展前景“一枝独秀”,这意味着“南南合作”将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期。换言之,在经济增长引擎从“大西洋”转到“太平洋”,拉美贸易格局也将向太平洋地区倾斜。这给中国带来重要的启示。
第一,尽管短期内优势互补的结构仍是中拉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从长期来看,贸易结构需要拓展和优化。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去工业化”过程之后,目前拉美国家已经认识到重塑工业化模式的重要性,这种支持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结构变化,对优化中拉贸易结构是有利的。然而,随着危机深化以及各国经济复苏状况的相异,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中国的产品也成为少数拉美国家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目标。1995~2010年中国遭受反倾销措施的总量达到590件,占全世界反倾销案件(2495件)的比例为23.6%,特别是在2008~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和经济复苏期间,中国遭受反倾销措施的数量明显增加。在这590件反倾销措施中,来自拉美国家的占到25.3%,其中阿根廷和巴西是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位居前两位的国家。中国企业应该对此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应对预案。一方面,面对贸易摩擦要利用多边体制积极应诉;另一方面,可考虑渐进性放弃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通过国内的结构调整增加与拉美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
第二,在“中国与智利”、“中国与秘鲁”和“中国与哥斯达黎加”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示范效应下,未来将有更多的拉美国家成为潜在谈判国,在多哈回合陷入僵局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不失为一种务实的选择。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将为中拉经贸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在此框架下,作为“短板”的服务贸易将得到快速发展,而贸易便利化程度应该继续深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责编/彭澜)
相对于世界经济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程度,2009年拉美经济形势并非最严峻。外源性危机所造成的最强冲击不是通过传统渠道——金融市场,而是通过实体经济传导的。由于反周期的经济措施应对及时,经济活动下降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小于预期,通胀率下降有利于保护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社会形势的恶化不像原来预计的那样严重,拉美国家较为顺利地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10~2011年拉美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当前全球经济中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亮点。
拉美与其贸易伙伴:此消彼长,格局悄变
事实上,2008~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发展体系。尤其是随着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拉美对外贸易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不仅体现出新兴经济体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上升,而且表明通过“南南合作”中的贸易与投资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了紧密的经济联系。
根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数据,2011年全球GDP增长4.4%,其中工业化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及其他)拉动1.22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拉美和加勒比、亚洲发展中国家、中东和北非、中东欧)拉动3.18个百分点。后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拉美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和9%,这足以说明现阶段亚洲和拉美地区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诸如美国等传统发达国家占拉美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如表1所示,美国虽然仍是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其所占份额已经显著下降。从出口看,2000~2010年美国占拉美出口总额比重从59.7%降至39.6%;从进口看,美国所占比重从50.4%降至29.1%,两者均下降约20个百分点。然而,同期亚太地区和拉美国家内部占拉美进出口的比重均显著上升。
从长期趋势来看,美国占拉美出口市场份额的比重将持续下降,到2020年将降至28.4%,预计届时中国占拉美出口市场份额为19.3%,欧盟占13.6%;同期,拉美从美国、中国和欧盟的进口将分别达到26.1%、16.2%和14.0%。2014年中国将在进出口两方面都超过欧盟而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国与拉美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的差距将大幅缩小(图1)。近几年,除中国之外,印度、俄罗斯、韩国、伊朗、南非及部分东盟国家与拉美经贸合作的规模与深度也在快速拓展。
墨西哥在拉美对美国贸易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拉美与美国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2010年,在拉美对美国的出口中仅墨西哥一国就占到64%,第二位的是安第斯国家,占比17%,位居第三的是南共市国家,占比8%。从进口方面看,在拉美从美国的进口中,墨西哥、南共市国家和安第斯国家分别占比为55%、16%和12%。
拉美地区与美国的贸易盈余主要归因于墨西哥所获得的巨大盈余,其次是委内瑞拉。2010年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对美国的商品贸易盈余分别达到663亿美元和221亿美元,而仅墨西哥一国的贸易盈余就比其他拉美地区的总量都大。与此相对,自2007年以来,南共市国家整体与美国的贸易处于不断增长的赤字状态,这种趋势在两个最大的南共市国家——巴西和阿根廷体现得最为明显。2010年巴西和阿根廷对美国的贸易赤字分别达到114亿美元和36亿美元。
总体上看,在拉美向美国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占比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墨西哥的出口中制成品占比很高,特别是中、高等技术制成品。如果将墨西哥排除在外,那么,该地区向美国的出口组成更近似于拉美对中国的出口模式(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进一步而言,即使排除墨西哥,其他拉美国家对美国的出口组成也是各不相同的。中美洲和多米尼加的出口中,制成品(主要是诸如纺织和服装的低技术制成品)占比最大。而安第斯国家的出口几乎全部由初级产品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组成,例如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向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就是原油。根据拉美经委会数据,2008~2010年,年均向美国出口的前五种商品占总出口的比例最大的三个拉美国家就是委内瑞拉(97.4%)、厄瓜多尔(89.4%)和哥伦比亚(78.9%),而出口商品集中度较低的国家有阿根廷、巴西、多米尼加、墨西哥和秘鲁。而且,在拉美地区墨西哥是与美国进行“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的国家,特别是在汽车部件和电子机械行业,而其他具有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国家还有巴西(如在汽车、化工等行业)和多米尼加(如在电子产品、塑料和造纸行业)。
南共市国家决定了拉美与欧盟的贸易模式
同样,拉美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也集中在少数国家,南共市国家几乎占到拉美对欧盟贸易的一半。2010年南共市国家、安第斯国家和墨西哥位居拉美对欧盟出口的前三位,占比分别达到47%、17%和14%。从进口看,南共市国家、墨西哥和安第斯国家位居拉美从欧盟进口的前三位,占比分别达到45%、24%和13%。
除墨西哥以外,其他拉美国家或次区域组织对欧盟的出口主要是自然资源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而仅在墨西哥以及部分中美洲国家,中、高等技术产品占对欧盟出口的比例才超过40%。近十年来,该地区对欧盟出口的技术构成变化很小,只有加勒比国家和中美洲国家例外,前者初级产品出口占比增加,后者中、高等技术制成品出口占比增加。
进一步而言,拉美国家对欧盟出口商品的集中度非常高,集中在香蕉、咖啡、煤炭、牛肉、铜、天然气、钢铁、石油和大豆等初级产品。而仅仅在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在前五种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中才出现不止一种制成品。例如,2007~2009年分列墨西哥前五种对欧盟出口的商品是石油(20%)、客运车辆(18%)、医疗机械(7%)、电话部件(3%)和半成铁制品(2%),占比总计达到52.2%。 拉美与亚洲的贸易活力方兴未艾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的追加需求可能下降,世界经济增长率因而比危机前有所放慢;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并部分地弥补发达经济体需求的萎缩。南美国家经济复苏前景之所以明显好于墨西哥和加勒比国家,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南美国家的出口市场更多地集中于亚洲,特别是中國。根据CEIC数据库计算,按出口目的地划分,中国占拉美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0.7%升至2010年的8.4%。按进口来源地划分,中国占拉美进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0.5%升至2010年的13.3%。
而且,亚洲各国对于拉美出口市场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中国是古巴、智利、巴西、秘鲁、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主要出口市场。日本是智利的主要出口市场。但是,印度、日本、韩国和东盟对拉美出口市场的重要性显然低于中国。换言之,是中国引领了亚洲与拉美国家的贸易繁荣。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十年,中拉贸易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进出口总体维持平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从贸易总额看,从2001年的149亿美元飙升至2011年的2415亿美元,增长15.2倍(如图2)。整体发展趋势至少表明:其一,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增长的步伐(2009年贸易总额为1219亿美元,同比下降15%),没有改变中拉贸易增长的长期趋势。其二,贸易发展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2000年突破100亿美元到2007年突破1000亿美元用时7年,而此后突破2000亿美元关口仅用4年,中拉经贸合作平台提升的时间大为缩短。
从贸易结构看,中拉双方商品结构互补性强,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向拉美出口的商品集中在工业制品中的“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而从拉美进口的商品集中在初级产品中的“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根据拉美经委会报告,除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向中国出口大量的高技术制成品外,大部分拉美国家向中国出口的初级产品集中度非常高,例如2007~2009年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和秘鲁前五位出口商品,占其对华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82.2%、92%、98.2%、97.6%、92.3%和80.8%。从这一角度讲,中国经济高增长对初级产品的旺盛需求,正是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南美国家经济复苏早于墨西哥和中美洲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拉美国家也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其亚洲邻国向发达国家间接出口的平台(它们是中国制造业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的供应商)。因此,拉美国家积极参与亚洲供应链和价值链,将成为中拉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的强大动力。
带给中国的重要启示
综上所述,不确定性仍然是目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2011年,此起彼伏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暗潮涌动的美国债务上限危机,犹如两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复苏中的世界经济。与发达国家有可能陷入“失去的十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经济体发展前景“一枝独秀”,这意味着“南南合作”将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期。换言之,在经济增长引擎从“大西洋”转到“太平洋”,拉美贸易格局也将向太平洋地区倾斜。这给中国带来重要的启示。
第一,尽管短期内优势互补的结构仍是中拉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从长期来看,贸易结构需要拓展和优化。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去工业化”过程之后,目前拉美国家已经认识到重塑工业化模式的重要性,这种支持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结构变化,对优化中拉贸易结构是有利的。然而,随着危机深化以及各国经济复苏状况的相异,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中国的产品也成为少数拉美国家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目标。1995~2010年中国遭受反倾销措施的总量达到590件,占全世界反倾销案件(2495件)的比例为23.6%,特别是在2008~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和经济复苏期间,中国遭受反倾销措施的数量明显增加。在这590件反倾销措施中,来自拉美国家的占到25.3%,其中阿根廷和巴西是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位居前两位的国家。中国企业应该对此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应对预案。一方面,面对贸易摩擦要利用多边体制积极应诉;另一方面,可考虑渐进性放弃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通过国内的结构调整增加与拉美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
第二,在“中国与智利”、“中国与秘鲁”和“中国与哥斯达黎加”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示范效应下,未来将有更多的拉美国家成为潜在谈判国,在多哈回合陷入僵局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不失为一种务实的选择。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将为中拉经贸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在此框架下,作为“短板”的服务贸易将得到快速发展,而贸易便利化程度应该继续深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责编/彭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