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利率放开 或引传统寿险降价潮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X22766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闭门讨论了近3年的人身险预定利率是否放开的问题,近日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出现在了保监会官方网站上。资本市场迅速对此作出反应,除中国平安因停牌而幸免外,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在消息公布的第一个周一,便分别大跌4.5%、5.83%,与沪指0.8%的涨幅形成了鲜明对比。
  预定利率的放开,意味着寿险公司在定价权上将拥有更多自主权和灵活性,但市场人士看到更多的,则是放开背后会给整个行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即导致寿险公司保单成本的必然上升,若因此而引发价格竞争,可能带来传统寿险的降价潮。
  2.5%预定利率“固化”10年
  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提供给消费者的回报率。
  传统寿险产品(不分红)预定利率“不超过2.5%”的规定是1999年出台的,为的是防止保险公司为争夺市场而展开价格战。保监会还表示,1999年6月10日以后签发的传统人身保险保单法定最高评估利率为3.5%。平安证券认为,保监会这个限制,已经从偿付能力上限定了定价利率的范围。
  保监会此前曾经对费率自由化有过几次征求意见,其中就包括将定价利率的限制取消。一位保险公司人士认为,一个弹性的预定利率制度,将更有利于保险公司灵活设计和经营寿险品种,改变目前寿险公司推出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平安证券报告则指出,该调整对于保险市场的影响不大,目前主流的产品均为分红和万能险种,而且从近几年的分红水平和万能险结算利率来看,均超过3.5%。
  
  保险股应声跳水
  预定利率放开的消息,引发市场强烈震动,多家券商调低保险业评级。有券商把这一政策视为行业“重大利空”;也有券商表示,政策超出预期,打乱了投资节奏,对行业未来前景悲观。
  华融证券分析认为,市场如此激烈的反应,源于对上市保险公司未来利差空间的担忧。传统寿险预定利率的放开,最可能的调整方向就是从2.5%向上调整,从而带动传统险产品降价,寿险公司的利差收窄,引发市场担忧。
  申银万国称,经测算,假设传统险预定利率由当前的2.5%提高至3.5%,传统险利差水平将下降33%,总利差下降幅度达8%。海通证券则认为,寿险行业盈利能力将出现趋势性下降,行业投资风险加剧。
  
  传统寿险费率有望降低
  相比于市场的震动,投保人更关心的是它带来的保费的变化。有业内人士认为,长远看,传统寿险预订利率放开有望降低保险价格,有助保障类保险普及。
  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保险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即保险公司提供给消费者的回报率,主要参照银行存款利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来设置。
  据了解,现行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2.5%,这是保监会于1999年参照当时1.98%的存款利率制定的,而当时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一度达到8.8%。但此后连续降息至2%左右,令保险公司产生了大量利差亏损。“客观上说,对预定利率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保险公司。”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但是随着央行频繁加息,2.5%的预定利率上限成为寿险业的‘鸡肋’。”
  如今,预定利率的放开,也有望降低传统寿险的费率。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系主任王绪谨认为,该项规定执行后,定价权将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随着市场变化来调整利率。寿险公司适度提高传统人身险预定利率,也就意味着该类险种的保险费率会降低,投保者有望购买较低价格的保险产品。但短期内该类保险产品价格应该不会有大的波动。
  有寿险公司内部人士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养老险为例,如果由原来2.5%的预定利率上升至3.5%,增加了1个百分点,结果将有两种方式体现。
  “(3.5-2.5)/2.5=0.4,也就是说,寿险产品保费不变的话,客户拿到的回报要比原来增加40%;而如果拿到的回报保持不变的话,产品保费将降低40%。”但该人士强调,这只是完全按照数学公式来计算的结果,实际上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保险公司不会让同样的产品降价,而肯定会修改产品的保障或条款,最后的价格一般人是无法直接对比的。”
  
  从需求出发 注重保障
  保费似乎要降低,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好事。但是,也不要贪图便宜,一时冲动,花了冤枉钱。《投资与理财》特约理财专家提醒,购买保险应该坚持首选传统人身险,再考虑具有理财功能的险种,比如分红、万能、投连险。
  深圳太平洋保险公司负责人曾表示,过去的这一死规定把大家框得很死,市场上的产品大同小异。在处于加息通道时,各种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提高,对传统寿险销售形成巨大冲击。
  近几年,保险公司则一再掀起万能险大卖潮、分红险大卖潮,一场接一场的促销大战,引导着许多投保人不是跟着个人的需求走,而是跟着保险公司的促销术跑。起初是为保障考虑的投保人,结果却花大价钱买了同样保障水平的分红、万能、甚至保障水平很低的投连险。
  一业内人士分析说,以前货比三家无实质意义,预定利率放开后,各保险公司的产品就有得比了。传统人身险差异化也将增加,而且可以预见,价格水平也有下降空间。
  理财专业人士建议,消费者应坚持从自身需求出发,购买第一份保单的消费者,最好先购买意外险,或者是定期寿险、定期重疾险,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可考虑终身寿险、重疾终身险。中低收入者购买传统人身险尤为重要,它可以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出现时“以小搏大”的功能。第二,坚持保险购买的“双十原则”,即年缴保费不大于年收入的10%,保额最好是年收入的10倍。如果越过“双十原则”,资金运用效率就要打折扣了。
其他文献
中国内地股市上半年走势令人失望,相反,作为2008年金融风暴中心的美国,股票市场表现却相当不错。因此,不少人动了投资美股的念头,不少国外机构也纷纷推出“帮你投资美股赚大钱”的服务。  那么,个人投资美国股票,靠谱吗?  记者与一家中介联系之后,海外代理券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美股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交易市场,不仅交易品种丰富,能做多也能做空,而且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比较到位,非系统性风险较低,自然吸
期刊
理财案例  单亲妈妈是现实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既要独立照顾家庭,又是家庭的唯一收入来源,因此面临的财务压力和风险要比普通家庭大。如果是普通白领单亲妈妈,还要面对职业发展压力。单亲妈妈们必须尽快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并通过合理的理财方法和合适的理财工具,更快、更顺利地实现人生目标。下面我们来分享这样一个案例:  白女士今年36岁,在一家国企担任财务经理,税后月薪11000元,年底还有5万元左右的年终奖
期刊
七上八下乎?  这似乎是一个充满颠覆的时代,很多东西在不同程度的更迭。  7月份以来,A股市场在金融地产的带领下上演绝地反击,这波行情被定义为“修复性反弹”。  8月初,市场震荡后趋势不变,继续展开上攻,剑锋直指上证3000点。  在《投资与理财》“下半年攻略”的报道中,就有主流券商机构指出,2010年剩下的岁月里,股市将运行至3000点以上。  私募机构的观点更切近市场,进入8月以来,他们不仅有
期刊
新华人寿江苏泰州中心支公司副总经理王付荣利用职务之便,在6年多时间内,诈骗、挪用和侵占保险资金约3.5亿元,涉及客户数千人。这起被业界称为“中国保险行业最大的非法集资案”的“挪骗门”,将新华人寿推到了风口浪尖。  记者就“挪骗门”事件,采访了新华人寿北京分公司和总公司的品牌推广部,其中,北分就这一事件给出了官方的答复,而总公司方面却一直没有回应。  北分的答复意见可以总结为:王付荣案属个人犯罪,与
期刊
私募向来 “敏于市,慎于行,勤于变”,是一个不喜欢“忽悠”的投资群体,也是“最现实主义”的投资人。记得6月底房地产板块再次狂跌时,私募吹响了唱多的号角,之后地产指数上扬了30%。  现在有趣的事情发生了,私募与券商都看涨后市,主流的判断是可以看到上证3000点,似乎7月份市场的走强为八九月份的大盘指明了方向。而去年的这个时候,A股市场的“黑八月”终结了金融危机后的V型反转,3478点成为经典。不同
期刊
最近市场大幅反弹,有色行业先是无声无息,后则脱颖而出,有色金属指数错落有致地铿锵上行。大金属股、稀有金属股涨幅惊人,如东阳光铝、焦作万方、包钢稀土、吉恩镍业等个股的涨幅在40%左右,就连超大盘的中国铝业都上涨25%以上。  业内人士称,有色股的出色表现,得益于有色金属“十二五”规划草案披露和工信部将制定稀有金属规划的消息。除政策面刺激外,美元贬值强化了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预期,同时也触发了有色金属商
期刊
CRB指数的持续上涨,正在印证着前期大宗商品见底,开始新一轮上涨的判断。预计未来大宗商品中农产品将更多的受到资金青睐,在北半球秋粮上市以前的2-3个月内,农产品板块的表现将异常出色。这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商品价格有板块轮动的特性。自2008年底以来,工业品涨幅远高于农产品,农产品沉寂已久,突破后的表现将会更好;二是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工业品受此影响较大,而目前全球天气的不正常,对农作物生
期刊
近日,投资者杨先生向媒体爆料称,他接到一家自称香港金银业贸易场会员内地代理公司“星XX投资公司”打来的电话,询问他是否想炒黄金。在杨先生表示感兴趣以后,该公司投资经理文某热情地描述了公司的背景,还开出“涨跌都能挣钱”、“1:100的杠杆率,能以小博大”等诱人的条件。  央行等六部门近日联合颁布《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打击地下炒金行为”,但地下炒金公司没有任何收敛,反而以此为噱
期刊
6月份,信贷产品演绎“最后的疯狂”,随后银信合作被叫停。那么,之前发行的同类产品会受到影响吗?    银信合作被亮“红牌”  日前,银监会口头通知各地银监局及相关信托公司,暂停一切与银行理财业务对接的银信合作业务。此次叫停,意味着曾经占据市场大半江山的信贷类理财产品进入冰封期。  一直以来,信贷产品凭借4%左右的年化收益率,成为跑赢CPI的投资主力之一。  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信贷产品火爆起于2
期刊
张先生给《投资与理财》编辑部打来电话,说他前段时间去银行,想提前还贷10万元。银行工作人员建议他购买可实现“存款抵房贷”的产品,说它既可以把钱存在银行,还可以随时提取,又能获得最高4%的年收益,抵扣房贷利息。张先生特意打来电话,向本刊咨询这种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存款抵房贷”产品并不是近期才出现,多家银行均有这类产品,比如,工行的“存贷通”、光大银行的“天天省”、深发展的“存抵贷”、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