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韩国首都汉城(现在叫首尔),一些西方国家扬言抵制本届奥运会,理由是韩国人把狗当做了美味。没办法,迫于压力,韩国人向有抵制企图的国家做出保证,奥运期间绝不吃狗,那些扬言抵制的国家才派出了运动队。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狡兔死,走狗烹。”兔子打没了,留着狗没用了,于是支起大锅将狗炖了。老辈儿的中国人也吃狗,而且不讲情面,不思报答。
有一次,在四川农村老乡家作客。我无意间绕到房后,“汪!汪!”一阵狂吠,把我吓得后脖颈子直冒冷汗。定睛看时,墙角处拴着一条精瘦的黑狗。我赶紧跑回前院问主人:后院栓一条狗干嘛?主人说:拴上它,贼就不敢来了。我问:拴多长时间了?主人:五年了。我问:平时放开吗?主人:从来没放开过。
五年了,不论春夏秋冬,黑狗就呆在房后巴掌大的地方,坚持着自己的忠诚。自从与人为伍,狗一直就是很忠诚的;但是,如同黑狗一样,狗的命却是很惨。
狗缘,人兽同体的动物崇拜
《马恩文集》中有这么一段话:“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由此就产生了动物的崇拜。”马克思认为,远古时期因为离不开狗、猪、羊、牛等动物,日子久了,就形成了对动物的崇拜。
中国创世神话中,相传开天辟地的大英雄盘古就是狗头人身。这种说法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宗教信仰。原始神话中,世界上无论何处,哪个民族,人们心目中的神无一例外地都经历这样的三部曲:首先是动物神,其次是人兽同体,最后才是人神同形。
盘古被描绘成狗头人身,这是神祗信仰的第二个阶段。盘古的狗头人身向后人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原始先民已经萌发了自我意识;在原始人的意识里,并没有将动物与人区分开来,这是因为人们迷信动物具有神秘的灵性。在原始人看来,将狗的神力附加在人的身上,人就会有狗的能耐了。这一点,在世界上其他文明也能领略到,比如埃及人的狮身人面,印第安人崇拜熊并将自己说成是熊的子孙等。
步入文明社会后,原始时期对狗的崇拜观念渐渐淡化了,不过,涉及到狗的文化却繁荣了起来。有学者统计,中国古代典籍里,关于狗的别称有几十个,比如,金畜、守门候、虎酒、乌龙、黄耳等等。汉字里,从“犬”的字有500多个。
崇狗,镇邪驱崇的忠诚伙伴
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王公贵族死了以后,下葬的时候,在棺的正下方事先要被埋进一只狗。与那些殉葬的宫女、侍卫比起来,狗与墓主人的位置是最近的。《说文解字》说:“狗,叩也,叩气吠以守。”狗在古人的心目中是镇恶驱邪的守护神。商人将狗葬在身下,意在赴另一个世界的路上由狗来驱邪。
狗能防盗,这和中国人的高墙大院封闭意识合上了拍,所以,自古中国人就喜欢养狗。秦汉时,狗肉馆随处可见,就连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都是个杀狗的屠户。汉代养狗驯狗曾是一个职差。有趣的是,谁要是能谋得“狗监”,定能得到皇帝恩宠;唐代,皇宫里盖有狗舍,名曰“坊”。由于皇帝的表率作用,致使全社会养狗成风。
清人徐芳的《义犬记》中有这样一出故事:一个商人路过中牟县,途中从一小伙子手中救下一条狗。小伙子见商人很有钱,生了歹意,将商人杀了扔到了河里。狗见状,暗中跟着小伙子回到家,然后到县衙引领衙役到了主人被抛尸的地方,而且带着衙役到小伙子家抓了凶犯,狗为救命恩人报了仇。
居住在云南的普米族很敬重狗,不但不吃狗肉,每年过节还要给狗吃饭团子。父母寿终,出殡的时候如果遇到狗,儿子要给狗磕头;藏族人也非常崇拜狗,狗在藏人看来有镇邪驱崇的能耐。古时,藏人出征打仗前都要杀狗,以保佑得胜。
狗殇,被贬为卑贱的代名词
二战后期,苏联红军打进柏林时,希特勒走出防空洞,吸了一口充斥着硝烟的空气。然后,掏出氰化物毒死了跟随自己多年的爱犬。杀人如麻的希特勒对爱犬发了善心,生怕自己走后爱犬会被虐待,于是在自己服毒之前,先毒死了爱犬。
常言道,“狗不嫌家贫。”的确,在人的世界里,唯独狗不嫌主人的贵贱。不过,还有一句话叫“狗眼看人低”,狗又成了小瞧人的奴才了。狗原本不懂嫌贫爱富,这一条是被人强加上的,应该说看人低不并非指狗,而是特指一些趋言附会、卑躬屈膝的小人。
或许是因为狗忠诚得实在太执着了,物极必反,狗在我们的文化里便常被冠成了卑贱、龌龊的代名词。笔者在一本新出版的《成语大全》中查到了53个以“狗”字打头的成语,而它们几乎都是贬义。
狗仗人势,狗依仗主人的威势乱咬人,比喻假借权势欺凌弱小;狗颠屁股,狗在主人面前摇尾乞怜,用以形容极尽逢迎、献媚的丑态;狗苟蝇营,比喻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不知羞耻……
狗腿子,日本人侵华期间,以汪精卫为首的部分“国军”投靠了侵略者,成了日本人屠戮的帮凶,坚持抗战的中国人将助纣为虐的汉奸称做“狗腿子”。
狗改不了吃屎,狗吃人屎这是天性,就像有些人爱吃变质的臭豆腐似的,根本不值得深究。最后,再说一种美味---狗不理包子,包子做得狗都不理,然而,物极必反,狗不吃的包子却令人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于是,“狗不理”成了美味,这就如同狗忠实却被贬一样。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狡兔死,走狗烹。”兔子打没了,留着狗没用了,于是支起大锅将狗炖了。老辈儿的中国人也吃狗,而且不讲情面,不思报答。
有一次,在四川农村老乡家作客。我无意间绕到房后,“汪!汪!”一阵狂吠,把我吓得后脖颈子直冒冷汗。定睛看时,墙角处拴着一条精瘦的黑狗。我赶紧跑回前院问主人:后院栓一条狗干嘛?主人说:拴上它,贼就不敢来了。我问:拴多长时间了?主人:五年了。我问:平时放开吗?主人:从来没放开过。
五年了,不论春夏秋冬,黑狗就呆在房后巴掌大的地方,坚持着自己的忠诚。自从与人为伍,狗一直就是很忠诚的;但是,如同黑狗一样,狗的命却是很惨。
狗缘,人兽同体的动物崇拜
《马恩文集》中有这么一段话:“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由此就产生了动物的崇拜。”马克思认为,远古时期因为离不开狗、猪、羊、牛等动物,日子久了,就形成了对动物的崇拜。
中国创世神话中,相传开天辟地的大英雄盘古就是狗头人身。这种说法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宗教信仰。原始神话中,世界上无论何处,哪个民族,人们心目中的神无一例外地都经历这样的三部曲:首先是动物神,其次是人兽同体,最后才是人神同形。
盘古被描绘成狗头人身,这是神祗信仰的第二个阶段。盘古的狗头人身向后人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原始先民已经萌发了自我意识;在原始人的意识里,并没有将动物与人区分开来,这是因为人们迷信动物具有神秘的灵性。在原始人看来,将狗的神力附加在人的身上,人就会有狗的能耐了。这一点,在世界上其他文明也能领略到,比如埃及人的狮身人面,印第安人崇拜熊并将自己说成是熊的子孙等。
步入文明社会后,原始时期对狗的崇拜观念渐渐淡化了,不过,涉及到狗的文化却繁荣了起来。有学者统计,中国古代典籍里,关于狗的别称有几十个,比如,金畜、守门候、虎酒、乌龙、黄耳等等。汉字里,从“犬”的字有500多个。
崇狗,镇邪驱崇的忠诚伙伴
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王公贵族死了以后,下葬的时候,在棺的正下方事先要被埋进一只狗。与那些殉葬的宫女、侍卫比起来,狗与墓主人的位置是最近的。《说文解字》说:“狗,叩也,叩气吠以守。”狗在古人的心目中是镇恶驱邪的守护神。商人将狗葬在身下,意在赴另一个世界的路上由狗来驱邪。
狗能防盗,这和中国人的高墙大院封闭意识合上了拍,所以,自古中国人就喜欢养狗。秦汉时,狗肉馆随处可见,就连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都是个杀狗的屠户。汉代养狗驯狗曾是一个职差。有趣的是,谁要是能谋得“狗监”,定能得到皇帝恩宠;唐代,皇宫里盖有狗舍,名曰“坊”。由于皇帝的表率作用,致使全社会养狗成风。
清人徐芳的《义犬记》中有这样一出故事:一个商人路过中牟县,途中从一小伙子手中救下一条狗。小伙子见商人很有钱,生了歹意,将商人杀了扔到了河里。狗见状,暗中跟着小伙子回到家,然后到县衙引领衙役到了主人被抛尸的地方,而且带着衙役到小伙子家抓了凶犯,狗为救命恩人报了仇。
居住在云南的普米族很敬重狗,不但不吃狗肉,每年过节还要给狗吃饭团子。父母寿终,出殡的时候如果遇到狗,儿子要给狗磕头;藏族人也非常崇拜狗,狗在藏人看来有镇邪驱崇的能耐。古时,藏人出征打仗前都要杀狗,以保佑得胜。
狗殇,被贬为卑贱的代名词
二战后期,苏联红军打进柏林时,希特勒走出防空洞,吸了一口充斥着硝烟的空气。然后,掏出氰化物毒死了跟随自己多年的爱犬。杀人如麻的希特勒对爱犬发了善心,生怕自己走后爱犬会被虐待,于是在自己服毒之前,先毒死了爱犬。
常言道,“狗不嫌家贫。”的确,在人的世界里,唯独狗不嫌主人的贵贱。不过,还有一句话叫“狗眼看人低”,狗又成了小瞧人的奴才了。狗原本不懂嫌贫爱富,这一条是被人强加上的,应该说看人低不并非指狗,而是特指一些趋言附会、卑躬屈膝的小人。
或许是因为狗忠诚得实在太执着了,物极必反,狗在我们的文化里便常被冠成了卑贱、龌龊的代名词。笔者在一本新出版的《成语大全》中查到了53个以“狗”字打头的成语,而它们几乎都是贬义。
狗仗人势,狗依仗主人的威势乱咬人,比喻假借权势欺凌弱小;狗颠屁股,狗在主人面前摇尾乞怜,用以形容极尽逢迎、献媚的丑态;狗苟蝇营,比喻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不知羞耻……
狗腿子,日本人侵华期间,以汪精卫为首的部分“国军”投靠了侵略者,成了日本人屠戮的帮凶,坚持抗战的中国人将助纣为虐的汉奸称做“狗腿子”。
狗改不了吃屎,狗吃人屎这是天性,就像有些人爱吃变质的臭豆腐似的,根本不值得深究。最后,再说一种美味---狗不理包子,包子做得狗都不理,然而,物极必反,狗不吃的包子却令人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于是,“狗不理”成了美味,这就如同狗忠实却被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