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内部控制建设,得到了单位内部的高度重视与关注,是提升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实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推动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壮大单位的发展实力,更好地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建议等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存在问题 原因 建议
目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单位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些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不利于单位长远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优化措施,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资金的高效利用与整合,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内部控制制度较不完善。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事业单位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较不完善,存在着较多缺陷,缺少规范的业务流程。还有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往往照搬照抄相关行业规范准则,没有结合自身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内控制度的建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难以落到实处,造成了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此外,财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重缺失。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预算的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一些事业单位在年初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一些部门经费审批人员,也没有实施相应的责任制,在发生重大事项时极容易出现权责相互推诿行为。
2.缺少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一些事业单位过于注重业务规模扩大和基本建设投入,缺少对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的高度重视,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难以实现,资金使用效率始终停滞不前,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3.监督考核机制难以有效落实。现阶段,一些事业单位内部设置了审计机构,但是仍然对一些执行机构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其独立性与权威性严重缺失。但是审计人员和纪检人员的专业性有待提升,在执行过程中较为形式化,良好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而且内部控制制度较不完善,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没有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协作,信息共享性难以实现,极容易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4.内部沟通机制较为薄弱。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要求事业单位必须要积极构建内部沟通机制建设。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沟通机制较为薄弱,相关渠道机制和反馈机制明显不足,信息透明度难以保障,影响信息正常的传递效率。同时,缺少先进的管理手段,内部控制涉及到事业单位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完善的信息技术控制使内部控制规则纳入到信息系统之中,为内部控制的执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没有将内控理念、控制活动等相关要素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到信息系统中。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外部因素。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外部环境存在着较强的变动性,比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项制度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条例等。而且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使事业单位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而事業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也面临着全新的考验,难以避免一些客观因素。要想稳步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绩效水平,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明确的方向。
2.内部因素。人员在内部因素中占据着较高的比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事业单位领导年龄比较大,其思想观念和管理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而且缺少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正确认识,在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时,其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所缺失,执行力度和监督管理力度并不够深入。缺少对被审计单位构建内控制度和执行的深入指导],内部控制积极作用尚未体现。
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协作,尚未全面了解单位实际运行状况,单位人员的参与程度比较低,影响着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权责分配。事业要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配套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与推广,单位全体人员要树立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意义。单位领导要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会计制度,实施不相容岗位分离,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在业务流程中确定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成本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严格按照相关行业法规,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确保财务工作的清晰度与透明度。此外,加强预算管理建设,定期公开预算决算工作情况,对预算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督,防止预算执行不良现象的发生
2.构建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事业单位领导和相关财务人员要树立高度的风险意识,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财务部门要掌握资金的流向,确保资金结构的合理性,避免资金的浪费与闲置。云计算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要深入分析大数据,以此来确定风险预警界限,结合风险预警线来判断事业单位潜在的风险,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将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3.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构建考核机制。
3.1事业单位在设定内部审计机构时,要体现出相应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充分发挥该机构的监督职能,定期组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第各项业务进行审计,做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审计结果要进行适度公开,并对内部审计人员开展一系列的业务指导与培训,保证良好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
3.2事业单位要科学设置考核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施严格的考评,将内部控制职责落实具体人员中,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良好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反之,要予以严厉的惩处。通过绩效制度,充分调动单位职工的工作热情,确保内控制度顺利执行。
4.健全内部沟通机制。事业单位要适度拓宽内部信息沟通渠道,构建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充分满足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需求,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且完善内部信息反馈机制,提升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共享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比如在日常办公、财务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领域,提升信息共享程度。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内部工作和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则纳入到日常业务流程之中,增强内部控制程序的固化度,避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误差。加大现代化办公软件的投入力度,广泛应用ERP、OA等现代化办公软件,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势在必行,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更为广阔的利润空间,发展平台更为广阔,确保事业单位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永葆生机与活力。因此,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实施动态化的监督与控制,树立高度的风险防范观念,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增强财务活动的透明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下去,进而将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升至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郝海燕.浅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与改进对策[J/OL]. 财会学习,2016,(12):208-209. (2016-06-21)
[2]许环.优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12):113-115.
[3]季霞.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223-224.
[4]乌婷.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4,(10):107-109.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存在问题 原因 建议
目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单位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些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不利于单位长远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优化措施,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资金的高效利用与整合,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内部控制制度较不完善。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事业单位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较不完善,存在着较多缺陷,缺少规范的业务流程。还有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往往照搬照抄相关行业规范准则,没有结合自身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内控制度的建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难以落到实处,造成了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此外,财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重缺失。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预算的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一些事业单位在年初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一些部门经费审批人员,也没有实施相应的责任制,在发生重大事项时极容易出现权责相互推诿行为。
2.缺少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一些事业单位过于注重业务规模扩大和基本建设投入,缺少对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的高度重视,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难以实现,资金使用效率始终停滞不前,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3.监督考核机制难以有效落实。现阶段,一些事业单位内部设置了审计机构,但是仍然对一些执行机构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其独立性与权威性严重缺失。但是审计人员和纪检人员的专业性有待提升,在执行过程中较为形式化,良好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而且内部控制制度较不完善,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没有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协作,信息共享性难以实现,极容易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4.内部沟通机制较为薄弱。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要求事业单位必须要积极构建内部沟通机制建设。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沟通机制较为薄弱,相关渠道机制和反馈机制明显不足,信息透明度难以保障,影响信息正常的传递效率。同时,缺少先进的管理手段,内部控制涉及到事业单位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完善的信息技术控制使内部控制规则纳入到信息系统之中,为内部控制的执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没有将内控理念、控制活动等相关要素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到信息系统中。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外部因素。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外部环境存在着较强的变动性,比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项制度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条例等。而且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使事业单位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而事業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也面临着全新的考验,难以避免一些客观因素。要想稳步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绩效水平,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明确的方向。
2.内部因素。人员在内部因素中占据着较高的比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事业单位领导年龄比较大,其思想观念和管理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而且缺少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正确认识,在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时,其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所缺失,执行力度和监督管理力度并不够深入。缺少对被审计单位构建内控制度和执行的深入指导],内部控制积极作用尚未体现。
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协作,尚未全面了解单位实际运行状况,单位人员的参与程度比较低,影响着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权责分配。事业要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配套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与推广,单位全体人员要树立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意义。单位领导要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会计制度,实施不相容岗位分离,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在业务流程中确定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成本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严格按照相关行业法规,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确保财务工作的清晰度与透明度。此外,加强预算管理建设,定期公开预算决算工作情况,对预算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督,防止预算执行不良现象的发生
2.构建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事业单位领导和相关财务人员要树立高度的风险意识,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财务部门要掌握资金的流向,确保资金结构的合理性,避免资金的浪费与闲置。云计算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要深入分析大数据,以此来确定风险预警界限,结合风险预警线来判断事业单位潜在的风险,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将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3.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构建考核机制。
3.1事业单位在设定内部审计机构时,要体现出相应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充分发挥该机构的监督职能,定期组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第各项业务进行审计,做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审计结果要进行适度公开,并对内部审计人员开展一系列的业务指导与培训,保证良好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
3.2事业单位要科学设置考核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施严格的考评,将内部控制职责落实具体人员中,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良好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反之,要予以严厉的惩处。通过绩效制度,充分调动单位职工的工作热情,确保内控制度顺利执行。
4.健全内部沟通机制。事业单位要适度拓宽内部信息沟通渠道,构建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充分满足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需求,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且完善内部信息反馈机制,提升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共享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比如在日常办公、财务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领域,提升信息共享程度。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内部工作和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则纳入到日常业务流程之中,增强内部控制程序的固化度,避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误差。加大现代化办公软件的投入力度,广泛应用ERP、OA等现代化办公软件,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势在必行,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更为广阔的利润空间,发展平台更为广阔,确保事业单位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永葆生机与活力。因此,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实施动态化的监督与控制,树立高度的风险防范观念,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增强财务活动的透明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下去,进而将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升至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郝海燕.浅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与改进对策[J/OL]. 财会学习,2016,(12):208-209. (2016-06-21)
[2]许环.优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12):113-115.
[3]季霞.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223-224.
[4]乌婷.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4,(10):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