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利水工程项目的施工和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流程,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和环节,因此,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和保障工程的质量,也为了将施工的成本控制在预算的范围内,就一定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力度。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现代企业的很多项目管理模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提供更多参考。本文说明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原则。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建设的期间对建设的过程进行有效规划、组织协调并且控制的一项管理行为,它以实现提高工程质量,按工期完成施工,支出在计划内为主要目的。这是水利水工程建设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关于水利水电工程項目管理的特点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具有很多方面的特征,因此它一般情况下周期比较长,资源使用也比较多样,用量也很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一般是在河流周围进行施工,因此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河流等水利水电设施一般也都设立在边远地区,因此材料、设备等的运输等费用都比较大,而且施工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要格外注意施工安全,这些都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要注重培训和指导专业的高水平管理人员,组建具有实力的项目部优化施工方案,才能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
二、关于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形式粗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管理人员自身教育程度偏低,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的水利水电项目都采用比较粗犷的形式在进行管理,这样的形式大大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如不能精确地处理细节,不能精益求精地履行相关工艺的基本要求等。分析工作的时候不大量地采集数据,简单地凭工作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项目管理的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2.社会认知度低,市场发育不完善,现在,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认知程度,多数的外资项目比较高,但是国有或者政府投资的工程业主的认知度仍然偏低,他们没有意识到项目管理在项目建设中带来的巨大利益和重要作用。甚至有些业主担心项目管理会削弱他们的权利,造成了他们在项目建设中对项目管理的不认知。
3.机构和体系不完全符合项目管理的标准,我国的部分企业在开展项目管理工作时,还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相关体系和组织管理机构,项目管理的操作手册、程序文件、组织结构等不完善,存在项目管理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不能达到科学化、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水平。
三、关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分析
1.管理模式里的代建制模式,这种代建制模式最主要被用于政府部门进行投资的而非商业用途的水利水电项目工程的建设,一般都聘用相关资质的管理公司来处理,最开始时都是在某一点进行试点运行,当总结了一定量的经验和信息后就扩展至整个部分的项目管理,代建制模式也是要政府进行统一的公开竞标,挑出符合需要的项目管理公司来承接这个项目的组织和建设管理工作,当这个工程交工后再交给政府部门的一种管理模式。
2.管理模式里的工程建设监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国外长谈到的项目咨询,是从项目业主角度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实行全面综合管理以实现最终目标的模式,运用到中国后形成的主要形式有PM 模式和DB 模式等,工程建设建立模式是由投资人来委托监理公司的专业人员对该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理,根据实际需要时间来确定管理的时间,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管理范围,在我国的应用中主要是施工期间。
3.管理模式里的平行发包模式,根据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而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管理模式,就成了平行发包模式,这是一种新衍生的管理模式,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个管理模式,主要指投资业主将工程项目拆分、按照工程内容差异分别发包给相关单位、并与之签订合同、约定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管理模式,各个参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监督的部门一定要是政府的相关部门,项目的投资人要将管理任务合理分配,要确定好各个合同的发包内容,根据实际内容选择适合的承包企业,监理单位要密切配合协助业主,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监督保障,但其也包涵了传统的细致管理方面的内容,也有CM 模式下的快速轨道法,这是一种近年来发展很成熟的管理模式,能够让业主对工程有更加细微深入的掌控,也使得工期能够得到有效的缩减。
四、关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原则
1.要求法人做好全局工作,项目法人一定要集中精力做好全局性工作,这是由于在通常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都比较大,战线也很长,复杂程度较高,这就要求项目法人也能够适应工程的高要求,具有较强的整体宏观调控能力,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争取做好全局工作。
2.精简项目组织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工程项目建设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上,更是考虑到这个项目的建设规模和专业特征而必须要转变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项目法人要利用现阶段的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够通过竞争的积极作用来选出优秀的施工单位来进行项目的负责工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工期能够达成既定目标。在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总结经验过后,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仍然有改革不完全,体制不健全的方面存在,因此要极力摆脱过去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旧模式的影响,按照市场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在项目开展的全部过程中充分依靠社会咨询力量,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精简项目组织。
3.鼓励工程项目创新体制,很多的工程建设项目里都采用了建设监理制,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上,就需要相关人员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鼓励工程项目管理上的创新,这样才能够突破传统模式,有新的创新和突破,选择项目法人管理工作量小且管理效果好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可以根据该工程项目的实际设计模式和施工模式来进行试运行。
4.合理分担项目风险,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中,项目的风险一直主要由项目的主体承担,监理单位基本不会承担任何风险,因此在工作的态度上就会存在侥幸心理,虽然监理单位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但是缺乏对项目强烈的责任心,因此要改变这种风险机制,在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上,要采用平衡项目风险,合理分担风险的原则,促进监管单位及人员更好的工作,能够更加有效的监管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及工期。
5.项目的管理要依据具体国情而定,目前,我国已经大致形成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为基本框架的建设管理体制。但是仍然存在建筑单位能力不足的情况,具有一定资质的建筑单位数量有限,这是我国特定时期的国情和综合实力所决定的,因此,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要选择最适合的模式。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息息相关,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水利水电项目管理因为其生产组织的特点,决定了其项目管理复杂,工作跨越交叉组织较多,这就对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力鹏,黄文铮.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2008(1)。
[2] 吴远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1。
[3] 宫孟飞,冯婧,王永军.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发展趋势预测[J].建筑设计管理,2008,25(141):17-20。
[4] 张鲲.水利水电工程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5]张基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建设的期间对建设的过程进行有效规划、组织协调并且控制的一项管理行为,它以实现提高工程质量,按工期完成施工,支出在计划内为主要目的。这是水利水工程建设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关于水利水电工程項目管理的特点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具有很多方面的特征,因此它一般情况下周期比较长,资源使用也比较多样,用量也很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一般是在河流周围进行施工,因此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河流等水利水电设施一般也都设立在边远地区,因此材料、设备等的运输等费用都比较大,而且施工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要格外注意施工安全,这些都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要注重培训和指导专业的高水平管理人员,组建具有实力的项目部优化施工方案,才能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
二、关于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形式粗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管理人员自身教育程度偏低,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的水利水电项目都采用比较粗犷的形式在进行管理,这样的形式大大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如不能精确地处理细节,不能精益求精地履行相关工艺的基本要求等。分析工作的时候不大量地采集数据,简单地凭工作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项目管理的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2.社会认知度低,市场发育不完善,现在,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认知程度,多数的外资项目比较高,但是国有或者政府投资的工程业主的认知度仍然偏低,他们没有意识到项目管理在项目建设中带来的巨大利益和重要作用。甚至有些业主担心项目管理会削弱他们的权利,造成了他们在项目建设中对项目管理的不认知。
3.机构和体系不完全符合项目管理的标准,我国的部分企业在开展项目管理工作时,还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相关体系和组织管理机构,项目管理的操作手册、程序文件、组织结构等不完善,存在项目管理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不能达到科学化、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水平。
三、关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分析
1.管理模式里的代建制模式,这种代建制模式最主要被用于政府部门进行投资的而非商业用途的水利水电项目工程的建设,一般都聘用相关资质的管理公司来处理,最开始时都是在某一点进行试点运行,当总结了一定量的经验和信息后就扩展至整个部分的项目管理,代建制模式也是要政府进行统一的公开竞标,挑出符合需要的项目管理公司来承接这个项目的组织和建设管理工作,当这个工程交工后再交给政府部门的一种管理模式。
2.管理模式里的工程建设监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国外长谈到的项目咨询,是从项目业主角度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实行全面综合管理以实现最终目标的模式,运用到中国后形成的主要形式有PM 模式和DB 模式等,工程建设建立模式是由投资人来委托监理公司的专业人员对该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理,根据实际需要时间来确定管理的时间,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管理范围,在我国的应用中主要是施工期间。
3.管理模式里的平行发包模式,根据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而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管理模式,就成了平行发包模式,这是一种新衍生的管理模式,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个管理模式,主要指投资业主将工程项目拆分、按照工程内容差异分别发包给相关单位、并与之签订合同、约定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管理模式,各个参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监督的部门一定要是政府的相关部门,项目的投资人要将管理任务合理分配,要确定好各个合同的发包内容,根据实际内容选择适合的承包企业,监理单位要密切配合协助业主,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监督保障,但其也包涵了传统的细致管理方面的内容,也有CM 模式下的快速轨道法,这是一种近年来发展很成熟的管理模式,能够让业主对工程有更加细微深入的掌控,也使得工期能够得到有效的缩减。
四、关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原则
1.要求法人做好全局工作,项目法人一定要集中精力做好全局性工作,这是由于在通常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都比较大,战线也很长,复杂程度较高,这就要求项目法人也能够适应工程的高要求,具有较强的整体宏观调控能力,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争取做好全局工作。
2.精简项目组织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工程项目建设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上,更是考虑到这个项目的建设规模和专业特征而必须要转变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项目法人要利用现阶段的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够通过竞争的积极作用来选出优秀的施工单位来进行项目的负责工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工期能够达成既定目标。在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总结经验过后,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仍然有改革不完全,体制不健全的方面存在,因此要极力摆脱过去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旧模式的影响,按照市场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在项目开展的全部过程中充分依靠社会咨询力量,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精简项目组织。
3.鼓励工程项目创新体制,很多的工程建设项目里都采用了建设监理制,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上,就需要相关人员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鼓励工程项目管理上的创新,这样才能够突破传统模式,有新的创新和突破,选择项目法人管理工作量小且管理效果好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可以根据该工程项目的实际设计模式和施工模式来进行试运行。
4.合理分担项目风险,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中,项目的风险一直主要由项目的主体承担,监理单位基本不会承担任何风险,因此在工作的态度上就会存在侥幸心理,虽然监理单位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但是缺乏对项目强烈的责任心,因此要改变这种风险机制,在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上,要采用平衡项目风险,合理分担风险的原则,促进监管单位及人员更好的工作,能够更加有效的监管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及工期。
5.项目的管理要依据具体国情而定,目前,我国已经大致形成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为基本框架的建设管理体制。但是仍然存在建筑单位能力不足的情况,具有一定资质的建筑单位数量有限,这是我国特定时期的国情和综合实力所决定的,因此,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要选择最适合的模式。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息息相关,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水利水电项目管理因为其生产组织的特点,决定了其项目管理复杂,工作跨越交叉组织较多,这就对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力鹏,黄文铮.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2008(1)。
[2] 吴远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1。
[3] 宫孟飞,冯婧,王永军.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发展趋势预测[J].建筑设计管理,2008,25(141):17-20。
[4] 张鲲.水利水电工程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5]张基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