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对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结果:24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围手术期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42~66岁,平均54岁,病程1个月~26年。病变部位腰4~5,腰5~骶1,手术效果均满意,无并发症,平均住院15天。
护理体会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给予心理疏导,并鼓励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参与治疗活动,以助提高治疗效果。②减轻疼痛:绝对卧床休息,卧床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比站立时下降50%,故卧床休息可减轻负重和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③保证充足睡眠。④做好各种检查及准备工作:练习俯卧位,手术区备皮等工作。因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故术前3天应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免患者不习惯卧床排尿、排便而引起尿潴留、便秘。
术后护理:①体位:术后24小时内平卧,压迫伤口利于止血。②翻身:术后24小时后,可给予患者翻身。指导患者双手交叉于胸前,双下肢屈曲,一手托肩,另一手托臀,双手协同将患者滚动样翻身侧卧或仰卧,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术后第2天进行四肢活动,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做扩胸,深呼吸,增加肺活量,防止肺部并发症,3天后患者应自行翻身。③生命体征的观察:0.5~1小时测脉搏、呼吸、血压各1次,6小时平稳后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根据医嘱定时测量血压。创伤性发热一般持续3~5天,体温在38.5℃以下波动,不需特殊治疗,饮水>2500ml/日,必要时温水擦浴。若术后6~8天又出现较术前严重的难以忍耐的腰背部疼痛,放射至双侧髋部或腹股沟部等,体温正常后又略升高,血沉加快,可考虑为椎间隙感染,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抗感染。④伤口渗出及引流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有无脑脊液漏出,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术后3天内有血性液体引出,一般量50~200ml,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尤其是翻身后应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或反折。如引流管无液体引出,而伤后敷料渗血很多,说明引流管不通畅,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⑤患者返回病房后即观察双下肢感觉及运动情况,并鼓励患者麻醉消失后开始行双下肢的主动伸屈运动,对于活动受限者行被动活动。术后第2天协助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由30°开始,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及幅度,以防止神经根粘连及下肢血栓的发生。如发现患者下肢不活动,感觉消失,说明椎管内出血压迫脊髓所致,应立即报告医生,检查清楚,应尽早手术探查。⑥饮食:肛门未排气前禁食牛奶、蔗糖、薯类、豆制类及葱等产气多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胀,排气后恢复正常饮食。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禁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给营养丰富的饮食,如患者进食差可给静脉高营养,改善营养状况。
出院前健康教育:①腰肌功能训练:对于采取开窗式椎间盘髓核摘除的患者,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少,术后3天即可进行简单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半椎板切除或全椎板切除术式患者术后2周开始进行。患者仰卧位,开始可用头、双肘及双足五点作为支撑点,使背部腰部向上抬起,以后逐渐改为头顶和双足撑三点式抬起腰背部;患者俯卧位,颈部后伸,稍用力后抬起胸部离开床面,双上肢向背后伸,双肩伸直从床上抬起双腿,使腹部为支撑点,身体两头翘起似飞燕点水。锻炼次数与幅度依个人具体情况而定,以不感疲劳为宜。②休息与活动:根据手术具体情况不同,卧床休息1~4周,下床活动时先带好腰围,再逐渐进行,防止突然起来出现体位性晕厥的发生。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围手术期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42~66岁,平均54岁,病程1个月~26年。病变部位腰4~5,腰5~骶1,手术效果均满意,无并发症,平均住院15天。
护理体会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给予心理疏导,并鼓励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参与治疗活动,以助提高治疗效果。②减轻疼痛:绝对卧床休息,卧床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比站立时下降50%,故卧床休息可减轻负重和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③保证充足睡眠。④做好各种检查及准备工作:练习俯卧位,手术区备皮等工作。因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故术前3天应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免患者不习惯卧床排尿、排便而引起尿潴留、便秘。
术后护理:①体位:术后24小时内平卧,压迫伤口利于止血。②翻身:术后24小时后,可给予患者翻身。指导患者双手交叉于胸前,双下肢屈曲,一手托肩,另一手托臀,双手协同将患者滚动样翻身侧卧或仰卧,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术后第2天进行四肢活动,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做扩胸,深呼吸,增加肺活量,防止肺部并发症,3天后患者应自行翻身。③生命体征的观察:0.5~1小时测脉搏、呼吸、血压各1次,6小时平稳后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根据医嘱定时测量血压。创伤性发热一般持续3~5天,体温在38.5℃以下波动,不需特殊治疗,饮水>2500ml/日,必要时温水擦浴。若术后6~8天又出现较术前严重的难以忍耐的腰背部疼痛,放射至双侧髋部或腹股沟部等,体温正常后又略升高,血沉加快,可考虑为椎间隙感染,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抗感染。④伤口渗出及引流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有无脑脊液漏出,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术后3天内有血性液体引出,一般量50~200ml,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尤其是翻身后应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或反折。如引流管无液体引出,而伤后敷料渗血很多,说明引流管不通畅,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⑤患者返回病房后即观察双下肢感觉及运动情况,并鼓励患者麻醉消失后开始行双下肢的主动伸屈运动,对于活动受限者行被动活动。术后第2天协助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由30°开始,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及幅度,以防止神经根粘连及下肢血栓的发生。如发现患者下肢不活动,感觉消失,说明椎管内出血压迫脊髓所致,应立即报告医生,检查清楚,应尽早手术探查。⑥饮食:肛门未排气前禁食牛奶、蔗糖、薯类、豆制类及葱等产气多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胀,排气后恢复正常饮食。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禁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给营养丰富的饮食,如患者进食差可给静脉高营养,改善营养状况。
出院前健康教育:①腰肌功能训练:对于采取开窗式椎间盘髓核摘除的患者,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少,术后3天即可进行简单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半椎板切除或全椎板切除术式患者术后2周开始进行。患者仰卧位,开始可用头、双肘及双足五点作为支撑点,使背部腰部向上抬起,以后逐渐改为头顶和双足撑三点式抬起腰背部;患者俯卧位,颈部后伸,稍用力后抬起胸部离开床面,双上肢向背后伸,双肩伸直从床上抬起双腿,使腹部为支撑点,身体两头翘起似飞燕点水。锻炼次数与幅度依个人具体情况而定,以不感疲劳为宜。②休息与活动:根据手术具体情况不同,卧床休息1~4周,下床活动时先带好腰围,再逐渐进行,防止突然起来出现体位性晕厥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