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良好的运输生态环境

来源 :运输经理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义不容辞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我们道路运输企业在发展环境比较恶劣的时候,在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在我们对有些现象无能为力的时候,我希望政府也要给我们提供必要的支持。
  
  改善道路运输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道路客运企业目前正在经历着大变革、大调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道路运输业承载着90%以上的客运任务,但是我们该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其它运输方式正处在快速发展期,道路运输业如何顺应形势做强做大?这些都是道路运输企业应该思考的大事情。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样,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强劲动力。
  随着国内民航和铁路的快速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日趋显现。交通运输业进入了大变革、大重组、大发展的新时期。在交通运输业正处于重要转折期和重要发展期的当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道路运输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构建良好的道路运输生态环境是行业现代化的有力保证。我认为,构建行业的运输生态是做大做强道路运输业的前提条件。经过多年发展,道路运输业已经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运输量最大、从业人员最多、通达省份最广的一种运输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道路运输业中依旧存在着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运输效率较低,生产安全、维稳形势严峻等问题。
  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有助于逐步改变道路运输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弊端,拓宽道路运输业资源整合的空间,提高道路运输业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道路运输业尽快做大做强做优,从而更好的发挥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构建良好的道路运输生态环境也是提升道路运输业竞争力的基础环节。如今道路运输业的集约化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市场主体依然处于“多、小、散、弱”的境况,缺少处于主导地位的大而强的企业,行业总体抗风险能力较弱。面对轨道交通的超常规建设和运营速度,以及燃油涨价等行业现象,道路运输业的不稳定性就会表现出来。我们现在面临的恶劣竞争环境是空前的,这对我们道路运输企业是又一次巨大的考验。
  此外,构建良好的道路运输生态环境也是道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道路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目前道路运输业任然属于微利行业,而且由于道路运输还承担着公益性服务的责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重于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帮助政府处理突发事件以及保障特殊节假日运输等关键时刻,道路运输总是要冲在最前面。
  当然在义不容辞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我们道路运输企业在发展环境比较恶劣的时候,在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在我们对有些现象无能为力的时候,我希望政府也要给我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目前道路运输是各种运输方式中政策支持力度最小的,财政补贴也是最少的。
  总之,构建良好的运输生态环境就是要加大管理力度和扶持力度,破除壁垒,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实现道路运输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
  
  道路运输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道路运输业发展正处于调整期和变化期,总体来说道路运输发展既面临着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机遇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带来旺盛的道路运输需求。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道路运输业将迎来极好的发展机会,目前全行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承担着92%的客运量、73%的货运量,以后也必将大有作为。
  机遇二,交通的大发展给道路运输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等都使得路网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提升道路运输企业发展水平创造了先决条件。
  机遇三,道路运输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为道路运输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道路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行业分管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道路运输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运输市场活力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等,为道路运输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拥有这些发展机遇的同时,道路运输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国民经济发展对道路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都对道路运输发展提出了新需求、新挑战。道路运输产业大而不强,服务广而不深,行业宽而不稳的问题突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
  其次,综合运输的进程与发展给道路运输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运输市场经营主体分散,经营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企业既要应对油价上涨的压力,又面临着国内民航、铁路、公交、客运出租等行业的竞争,还面临着同行的竞争。未来竞争程度将更加激烈。
  再次,道路运输结构逐步凸显新的矛盾。目前道路运输市场“多、小、散、弱”的状况难以改变,但是新的运输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集中体现在运输经营结构不合理,运输组织结构少,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现代物流技术、新型网络技术应用十分有限,运力结构上车辆安排不合理等。
  构建良好的道路运输生态环境,促进道路运输业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各自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政府要成为道路运输发展方向的引导者,运输生态环境优化的推动者,通过出台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实施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措施,解决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企业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创新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推动行业持续向好发展。政企联动相得益彰,才能共同构建更加良好的道路运输生态环境。
  
  构建更加良好的运输生态环境
  
  为了构建更加良好的运输生态环境,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分工,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
  细分市场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不同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和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交通主管部门应制定出台统一的《国家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根据制约条件和需求引导的要求,综合定位各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经济里程。民航、铁路与道路运输应该有个最佳的经济运行里程。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布局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
  以太原——北京为例,这条线的动车组建设投资的成本需要93年才能收回,如果把运营成本加上去,则需要180多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我国的高速公路路网已经非常发达,轨道交通为什么还要耗巨资建设?国家在综合运输体系宏观布局上是不是在浪费?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二、科学投放运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我认为道路运输企业可改变目前客运班线定点、定班、定线的模式,增强循环运力的方式,开行假日班、周末班,提高经营效率,既保障有效供给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车辆利用率。
  同时,建设综合运输枢纽,提高综合运输效率。综合运输枢纽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关键,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是通过综合运输枢纽来实现的,加快包括基础设施、运力结构、运输组织和服务方式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统筹规划运输枢纽、注重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连接,建设多种运输方式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的综合运输枢纽。
  现在站场建设的标准愈提愈高,我认为汽车站的功能就是为旅客服务,没必要人为的把建设标准随意提高。以太原的一级站建设为例,其投资一般都在1—2亿元,如此耗费既浪费钱财也不利于资源节约。目前二级站的建设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夯实道路运输硬环境。
  一方面,要发挥道路运输网络优势。道路运输站场是道路运输网络的节点,是组织运输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道路运输实现网络化、规模化的前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接送便捷、辐射城乡的道路运输网络,发挥道路运输比较优势,促进道路运输市场向好的方向发展。在选址、规划、规模建设方面要与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建设规划相协调,使站场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要与集团运输企业进行无缝衔接,方便人民出行,便于货运集散。
  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建设,提升科学化发展水平。信息基础是提高管理的重要手段,应统筹规划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安全可靠的客运信息平台和物流业务信息管理平台,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逐步形成行业内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信息化协调发展。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信息的传导作用,降低运营成本,对道路运输企业有效竞争、充分发挥和谐竞争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标准,引导道路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
  这就要求道路运输业完善物流发展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构建现代物流网络。还要加快制定与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成立专门的物流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物流业的发展。根据区域物流发展情况科学布局建立物流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服务节点。建立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助推现代物流的网络化发展,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战略,多元化、层次化培养物流人才。
  规范行业标准,提升运作效率。道路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统一的技术指标。应想办法降低成本以便大范围推广甩挂运输。山西省曾就此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市的运输企业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并正在努力使甩挂运输做大做强。
  道路企业在税收方面几乎没有财政支持。因此,采用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减轻企业的负担,也是引导道路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走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之路。如果广大道路运输企业能够在大企业、大集团的路子上有所动作,我觉得中国的道路运输会就有更美好的明天。”
  (本刊记者陆静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