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衢后学典范——李曲斋榜书艺术管窥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曲斋是20世纪岭南的重要书家代表,诸体兼擅,以行草见长,善用各种书写工具,自精金美玉的小字到气势磅礴的榜书皆能挥运自如,其中行草榜书颇具特色.文章从“以线条为核心”“接受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博采众长、融会诸艺”三方面对其榜书进行讨论.李曲斋的榜书以文徵明书法为主基调,融合北碑线质,博采贯通,加之以广博的修养,最终得以锤炼出气势磅礴、独具一格的艺术面貌.
其他文献
红色纪念馆应该做好传承红色文化的优秀精神和思想内涵的工作,确保红色文化传承的真实性、准确性,通过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文物的展示,来真正激发广大群众了解红色文化的动力,鼓励大家主动参与到纪念馆未来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文章对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纪念馆的发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博物馆藏品的有效管理对于藏品盘核、保护等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关注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博物馆管理实践中的利用,博物馆的藏品盘查等工作逐渐实现了智慧化.高淳区博物馆的藏品丰富,数字化盘查对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文章就高淳区博物馆藏品智慧盘查做分析与讨论,旨在为实践工作提供帮助.
汇万总春之庙(花神庙),是圆明园濂溪乐处景区南岸一处寺庙型园林风景群.乾隆帝主张“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城市之怀”,使汇万总春之庙不仅是简单的形似西湖花神庙,更表现出仿建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皇家对民间花神信仰的接纳与融合.鉴于对历史文献、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四十景图、御制诗文集以及汇万总春之庙植物种类的考证,文章旨在尝试还原汇万总春之庙景观风貌,探索皇家园林中寺庙景群的植物造景与帝王审美情趣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为园林文化遗产复原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虎纹是北方地区最常见的动物纹饰之一.早在商代,中国北方地区的铜戈上就出现了虎纹装饰.文章对于金属器上所见的虎纹,按照地理环境分成东、中、西三个区域分别进行论述.东区以燕山南北为中心,中区是鄂尔多斯和岱海为主的内蒙古中南部以及晋陕高原,西区以甘宁地区为中心.研究表明,金属器上所见虎纹装饰起源于北方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继而在春秋中期广泛发现于燕山南麓,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则在岱海地区兴盛,战国中期又在鄂尔多斯高原区及甘宁地区流行,之后又逐渐向西传播至新疆及欧亚草原中部区.
文章主要以元朝内部剧烈内战、暗斗为脉络,按历史进程分析阐述元代宜兴县升州原因以及树立太师太平王碑的时间和意图,从俗称、人口迁徙、辖权变更、战事、原兴州城毁并称他名、长期荒芜等方面对现有兴州之称进行整理分析.
玉璧是我国古代玉器中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被古人视为瑞玉,在瑞玉中居于首位.玉璧作为传统礼器,起源最早,出土地域最广,存世量最多,存在时间最长,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见证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和文化的演变过程.汉代,典雅庄重的玉璧因受以玉比德等道德观念的影响,成了诸侯拥有巨大财富的象征,并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功能.汉代玉璧以璧敛尸、以璧镇邪、以璧护尸不朽的功能,具有神圣的威力,无不为人们敬畏和仰视.这正是其他玉器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南阳郡在战国时期本属楚、韩,秦破楚军后,占领宛地,秦昭王时初置南阳郡.南阳郡自设立以来就是大郡,土地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秦末迁不轨之民于南阳,汉时也多封权贵于南阳,南阳又是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因此南阳多富人豪强.南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矿藏丰富,且交通便捷、商业发达,加上统治者的便利政策,使南阳郡经济繁荣、民众富庶,在汉代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毛延寿为王昭君画像”故事广为人知,此故事最早载于《西京杂记》,但若细加考证,便可发现其内容有很多疑点:汉元帝为何不亲自挑选宫女而看画像?画工如何能近距离接触宫女并集体受贿?宫女如何会有巨额行贿之资?最可疑的是王昭君在出塞前是没资格被画成肖像画的,汉代也没有写真性人物画.可见,此故事纯属后人杜撰.
鉴于传统的人工测量方式在大体量文物本体上进行裂隙病害的监测存在直接接触不便和误差控制难度大等问题,嘉峪关文化遗产监测机构尝试将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发的远距离裂缝测宽仪(BJQF-V)应用于嘉峪关光化楼、柔远楼的城台裂隙监测工作实践.通过这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无损监测手段,对城台裂隙发育现状进行监测分析,为该类型的文物本体裂隙监测探索一种可靠的方式.
文博事业属于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群族等多元组织维度下的文化事业范畴,其中文博单位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博事业价值构成与行为导向中包含文物保护、文化继承的成分,但三者又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同时,鉴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历史性、品类广博性、体系复杂性等原因,理清文博事业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在“互联网+”文化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新时期文化建设者、传播者、创新者之间的互动协同,更好地承担自身的文化职能.文章将结合实例,论述三者和谐关系下产生的优秀文化产业案例,以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