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街头摄影始于摄影的诞生期,也恰好是城市的生长期。离开了城市,街头摄影无从谈起。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中就会体验到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异性则塑造了不同的审美意识,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时尚态度。而街头摄影则记录下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这其中就包括了行为举止、衣着打扮,今天人们依然会向过去的风格学习,重塑昔日的时尚品味,而在历史上有许多街头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影响了时尚的前进方向,可见街头摄影见证了时尚的变迁。
关键词:街头风格 时尚摄影 时尚历史
19世纪的欧洲各国以及20世纪前期的美国,其主要的变迁内容之一就是都市化,生逢其时的摄影不可能不对都市的巨大变化视而不见。尤其是城市的街头作为一个活色生香的舞台,更是摄影家不可或缺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热衷于都市题材的摄影师拿起照相机在世界各地的街头巷尾悄然记录下这个城市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以拍摄者的身份和对城市强烈的感受,通过个人视角,面对街头的芸芸众生,表达城市人对于都市生活的真实感受。
一、时尚摄影风格的形成
街头摄影开始进入时尚领域还是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 随着1945年战争的结束,《vogue》调整自身以适应全新的氛围,胜利预示着国内经济将会很快进入复苏状态,人们的需求会重新回到战前,于是在1946年《vogue》杂志搬到了索霍区黄金广场的一处新办公室,并在沙夫茨伯里大街拥有了一座新的影棚。著名时尚摄影师塞西尔·比顿在战争期间作为战地摄影师遍访了世界各地,也许正是经历了惨烈的战争之后,时尚摄影的传统拍摄方式已经不足以另他震撼,于是他在日记中写道:“伦敦让我感受到精神层面的不断陷落。空气似乎已经用尽。我注意到这里的杂乱,丢弃的车票和肮脏的地面,还有无所事事的人们脸上茫然的神情。”战争后人们普遍还留存着悲观伤感的情绪以及对于个人及国家未来命运的迷茫(如图1)。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vogue》的时尚摄影丝毫不会关注社会的变迁,它只关注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却无法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以致于杂志的销量和影响力十分有限。
但它终于迎来了一个转折点,著名的英国时尚摄影师群体“黑色圣三角”开始进入时尚摄影这个行业。布莱恩·达菲于1950年代末加入《vogu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长的他,匪夷所思地享受战时的生活。来自爱尔兰传统天主教工薪家庭的他,在伦敦北部的平民区长大。战争中与家里其他三姊弟在母亲有点过份保护的看顾下成长。他活泼好动,是令父母头痛孩子,于是他12岁的时候,被一所实验性学校招揽收于旗下。但幸运的是这所学校决定借用艺术的力量,尝试以舞蹈、歌剧、绘画、芭蕾等等去熏陶如杜菲这些一般比较野性的孩子。在这实验性计划下被循循诱导的他,在几年之后以绘画专业进入赫赫有名的伦敦圣马丁学院就读。但在绘画系里,他发现此地卧虎藏龙,假若只是潜心于画画好像没有办法出人头地。于是他选择转到当时还不太盛行的时装设计系。后来由于《vogue》时装编辑的推荐,他成为了一名杂志摄影师,他还把街头摄影的和摇滚的态度融入了他的创作(如图2),所以杜菲最喜欢出其不意地攻模特儿们的不备,比如说硬要模特儿一边尽情欢唱、喝酒、跳舞,一边被拍,这样总是可以把模特儿们带到最放松的状态,然后稳稳地抓拍到最自然的风韵。由于拥有时装设计的背景,他对衣料、剪裁等的理解亦优胜于其他摄影师,模特儿的表现跟衣服的呈现,他都同样重视。
1960年大卫·贝利成为他的搭档,当他的职业生涯在杂志领域取得一定进展时,他开始抵抗自己所熟知的时尚世界中存在的某种肤浅,努力让自己的照片与众不同。贝利的作品中模特总是向观者传达出一丝不轻易的优雅,而他把这样的风格树立为自己时尚创作的主导。在前期,他较多使用非常规的小型便携式照相机来创作,这样自由而充满活力的创作方式受到了《vogue》杂志的青睐,并在《vogue》杂志中发布了一个长达14页的专辑,在贝利的创意下,专辑的纪实感和现实主义特色极强,最终大概有30幅作品发表,其中除了时尚照片外,还包含具有本土特色的元素组合——广告牌、标示物,废旧的瓶盖、广告宣传的囤积物、商铺的店面、路标、电影院海报等等,这些元素无一不来自街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物品,而大卫贝利却把它们巧妙地与时尚结合起来,并且拉近了时尚与普通人的距离,由此得到了英国版《vogue》的欣赏。
1961年特伦斯·多诺万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多诺万的摄影大多以黑白为主,他喜欢运用反传统的手法(如图3),偶尔还有些不恭敬的做法,引入到杂志的编辑出版中,展示了一种崭新的、植根于他最为熟悉的地方——伦敦東区的视觉语言。多诺万有时候把模特们带到饱受炮火蹂躏的废墟上拍摄,有时候又让他们融入钢厂和铁桥的风景中,他那砂砾般的黑色风格与其说像时尚摄影,倒不如说像新闻报道,但又与过去历史上的完全不一样,他把城市的命运变迁与人结合起来,用街头摄影的手法诉说着他对时尚的态度。
于是在60年代,来自东伦敦工人阶级区的布莱恩·杜菲、大卫·贝利及特伦斯·多诺万,三人既是好朋友的同时又是最好的敌人,手法自由奔放的他们震裂了时尚界和出版界的阶级分隔。他们三个人与上一代传统、来自上流社会、绅士般的摄影师们有着天渊之别。
1956年,美国摄影师威廉·克莱因摒弃了《vogue》所钟爱的“快照”美学,技术手法为之一变,包括了镜头的畸变、分裂的焦点、明显而粗糙的颗粒感和特殊剪裁图片的方式。他善于捕捉偶然发生的瞬间(如图3),索菲亚·洛伦曾在1958年说:“他有刀剑一般锋利的眼睛,他的作品无情中又显得十分荒诞。”威廉·克莱因将他那种出人意料的敏锐性呈现在了《vogue》的纸页上,这充分说明了杂志对新奇事物的渴望。
到了1960年之后,这种变革更加明显,对冷战中核威胁的恐惧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时尚的急剧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人们心理的变化,也体现在当时时尚摄影师们的照片中,在威廉克莱因的照片中,乔德雷尔·班克天文望远镜看起来既笨重又阴郁,它指向天空,默默地监视着谁也不知道的东西。而在赫尔默特·牛顿拍摄的低角度时尚照片中,电流在铁丝网后咝咝作响。新式的时装摄影不再是静态的棚拍,摄影师手持相机迎面拍摄,其手法基于街头的纪实摄影,在这些照片中我们经常看到破败的郊区、焦虑的年轻人、亚健康甚至背离传统审美的模特等等。 二、街头摄影与时尚风格的融合
当时尚开始逐步走向街头,提到街头时尚的记录者,就不得不提美国人比尔·坎宁汉,在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记录纽约街头的时尚穿搭,他曾说:“最好的时装秀一定是来自大街上,一直是这样,也将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我总是期待与那些街头时装不期而遇。”在这期间他供职于纽约时报,在上面有两个专栏来告诉纽约人这一季应当如何装扮自己,这两个专栏分别是《在街头》和《午夜时分》《在街头》是他白天去纽约的马路上拍摄一些穿着有趣的普通人甚至下层群体,而《午夜时分》則是去慈善大晚会或者名流聚会拍摄一些像明星艺人巨商大贾之类的上流社会群体(如图4)。他每次拍摄总是会很有侧重的把主题细分,像鞋子和帽子这样的饰品也会单独做一个主题,他会围绕这个主题去进行拍摄(如图5),但是他又和一般的摄影师不同的是他不会拘泥于固定场所,这一点非常难,因为在街上抓拍错过了就没有第二次机会,所以非常需要把握决定性瞬间的能力。美国版《vogue》主编安娜·温图尔曾评价说:“比尔和我之间的那种不同总让我觉得神奇,我的团队和全世界的人看到的是同样的时装秀,但他却总能在大街上发现我们在时装秀里没能发现的精彩。而且在6个月之后,他真的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
街头风格真正走上大雅之堂是在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初新兴的日本设计师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驾马车,分别是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和山本耀司,其中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就受到了街头潮流的直接影响,山本耀司就曾直言不讳地说他的灵感来源于街边的流浪汉,也曾有人问过川久保玲:“你觉得谁是穿着最好看的女人?”她回答说:“纽约街边那个流浪的女人。”而拍摄这张照片的正是比尔·坎宁汉,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一位老妇人,她穿着肥大不合体的外套,拿着打着补丁的破烂雨伞,推着一辆手推车,上面捆扎着被塑料袋包裹着的东西,默默矗立在路旁。不管她的回答在当时看起来是多么的滑稽可笑,但有很多人依然认为她的灵感来自于街头,因为这些元素被川久保玲运用的淋漓尽致(如图6),对于比尔坎宁汉来说这样的装扮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纽约并不罕见。
1982年,川久保玲推出了著名的乞丐装,她在这个系列中大量运用残破布满孔洞的黑灰色材料,甚至将衣服接缝暴露在外,这一系列服装色调阴郁暗淡,结构松垮,衣形不整,袖长不一,显示出一种邋遢的感觉。在这之前,人们一直用精美的做工,昂贵的面料,合体的剪裁来突出个人的社会地位,无论是封建贵族还是新兴资产阶级无一不是如此,但川久保玲的结构主义手法和具有暴力美学的破坏性面料肌理,让整件衣服变得更加具有戏剧性,一反西方秀场女装精致、高贵的风格,进一步冲击了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让街头的社会低阶层的文化走上时尚之巅,彻底颠覆了传统时装的法则。
三、街头时尚的普及
街头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地下文化的广泛传播,大众逐渐开始正视过去被我们忽略的历史。其实,自人类文明开始,就有了街头文化,它来源于大众最原始的创造和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表现出一定地区的民间特点,直白的来说就是草根文化,显示出一定时代的市井生活风貌。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街头文化表现首先体现的是个性化,多样化,灵活性强等特点,其次街头文化具有一定的品牌特征,就像出现的街头音乐说唱音乐、摇滚音乐等。还有街头舞蹈街舞、滑板族、滑旱冰等,很多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伴随出现的是街头服饰、涂鸦等,使得街头文化各领千秋又独具特色。
90 年代开始至今是街头时尚风格的 “黄金年代”。以Hip-Hop 嘻哈文化为首的各类街头文化大爆发,纽约和东京成为全球街头文化的风向标。藤原浩将从纽约接触到的街头潮流文化带回东京,使东京在短短10 年内一跃成为街头文化的另一个代表性城市,而被日本街头教父藤原浩挖掘的 NIGO、西山彻等设计师已经是潮流圈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街头品牌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如:Supreme、Stussy、Carhartt……这些品牌从过去的平民服装中吸取灵感,像工装、军事风格、运动风格等,在这些新兴品牌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偏爱休闲运动装,混搭风格一时风头无两。
随着传统奢侈品品牌的日益衰落,急需要重新开辟新的市场,因此纷纷走下普通人遥不可及的神坛,开始追赶潮流。LV与Supreme合作了限量单品;Rimowa也联合Off-White推出联名行李箱,Gucci与Helen Downie合作了娃娃脸限量成衣,Prada与插画师推出了漫画系列,Burberry邀请Gosha推出了街头风外套,时尚品牌也纷纷陷入街头时装的怀旧情绪,努力去挖掘它的美学价值。
结语
时尚的改变总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时尚的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从贵族的城堡走向了街边的大众,从昂贵的高级定制到今天的快时尚服装,但不变的是街头摄影依然在用过去的方式记录者我们的生活与时尚历史的变迁。在今天,互联网的传输下,人人皆可去改变时尚,人们仍然去追寻过去的时尚风貌,也正是这些街头的记录者不经意间悄悄记录下了我们当下的时尚风格,给后人留下了灵感宝藏。
参考文献:
[1]【英】罗宾·德里克 罗宾·繆尔.看不见的vogue[M].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
[2]【英】罗宾·繆尔.风尚一世纪[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7.
[3]林路.街头摄影史[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
[4]【英】玛尼·弗格.时尚通史[M].中国画报出版社,2020.
[5]【美】Bill Cunningham .Bill Cunningham: On the Street[M] Clarkson Potter Publishing,2019.
[6]【美】Jonathan Daniel Pryce.Garcon Style[M].Laurence King Publishing,2019.
[7]王小瑜,吴劭鹏.森山大道的摄影艺术语言探索[J].艺术生活,2018.
[8]叶田田.川久保玲,时装解构者[J].艺术与设计,2017(5).
[9]王婧.比尔·坎宁汉:街拍,时尚摄影的另一种方式 [J].人像摄影.
[10]曹孟莎.时装与街头文化的融合——以约翰瑞奇蒙德的服饰作品为例[J].西部皮革,2016(11).
[12]刘雅婷,谢启凡.森山大道的幽玄之美[J].大众文艺.
[13]宗和.穿上70年前的牛仔[J].品质生活.
[14]刘量.时尚摄影中的反时尚研究[J].青年作家.
关键词:街头风格 时尚摄影 时尚历史
19世纪的欧洲各国以及20世纪前期的美国,其主要的变迁内容之一就是都市化,生逢其时的摄影不可能不对都市的巨大变化视而不见。尤其是城市的街头作为一个活色生香的舞台,更是摄影家不可或缺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热衷于都市题材的摄影师拿起照相机在世界各地的街头巷尾悄然记录下这个城市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以拍摄者的身份和对城市强烈的感受,通过个人视角,面对街头的芸芸众生,表达城市人对于都市生活的真实感受。
一、时尚摄影风格的形成
街头摄影开始进入时尚领域还是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 随着1945年战争的结束,《vogue》调整自身以适应全新的氛围,胜利预示着国内经济将会很快进入复苏状态,人们的需求会重新回到战前,于是在1946年《vogue》杂志搬到了索霍区黄金广场的一处新办公室,并在沙夫茨伯里大街拥有了一座新的影棚。著名时尚摄影师塞西尔·比顿在战争期间作为战地摄影师遍访了世界各地,也许正是经历了惨烈的战争之后,时尚摄影的传统拍摄方式已经不足以另他震撼,于是他在日记中写道:“伦敦让我感受到精神层面的不断陷落。空气似乎已经用尽。我注意到这里的杂乱,丢弃的车票和肮脏的地面,还有无所事事的人们脸上茫然的神情。”战争后人们普遍还留存着悲观伤感的情绪以及对于个人及国家未来命运的迷茫(如图1)。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vogue》的时尚摄影丝毫不会关注社会的变迁,它只关注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却无法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以致于杂志的销量和影响力十分有限。
但它终于迎来了一个转折点,著名的英国时尚摄影师群体“黑色圣三角”开始进入时尚摄影这个行业。布莱恩·达菲于1950年代末加入《vogu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长的他,匪夷所思地享受战时的生活。来自爱尔兰传统天主教工薪家庭的他,在伦敦北部的平民区长大。战争中与家里其他三姊弟在母亲有点过份保护的看顾下成长。他活泼好动,是令父母头痛孩子,于是他12岁的时候,被一所实验性学校招揽收于旗下。但幸运的是这所学校决定借用艺术的力量,尝试以舞蹈、歌剧、绘画、芭蕾等等去熏陶如杜菲这些一般比较野性的孩子。在这实验性计划下被循循诱导的他,在几年之后以绘画专业进入赫赫有名的伦敦圣马丁学院就读。但在绘画系里,他发现此地卧虎藏龙,假若只是潜心于画画好像没有办法出人头地。于是他选择转到当时还不太盛行的时装设计系。后来由于《vogue》时装编辑的推荐,他成为了一名杂志摄影师,他还把街头摄影的和摇滚的态度融入了他的创作(如图2),所以杜菲最喜欢出其不意地攻模特儿们的不备,比如说硬要模特儿一边尽情欢唱、喝酒、跳舞,一边被拍,这样总是可以把模特儿们带到最放松的状态,然后稳稳地抓拍到最自然的风韵。由于拥有时装设计的背景,他对衣料、剪裁等的理解亦优胜于其他摄影师,模特儿的表现跟衣服的呈现,他都同样重视。
1960年大卫·贝利成为他的搭档,当他的职业生涯在杂志领域取得一定进展时,他开始抵抗自己所熟知的时尚世界中存在的某种肤浅,努力让自己的照片与众不同。贝利的作品中模特总是向观者传达出一丝不轻易的优雅,而他把这样的风格树立为自己时尚创作的主导。在前期,他较多使用非常规的小型便携式照相机来创作,这样自由而充满活力的创作方式受到了《vogue》杂志的青睐,并在《vogue》杂志中发布了一个长达14页的专辑,在贝利的创意下,专辑的纪实感和现实主义特色极强,最终大概有30幅作品发表,其中除了时尚照片外,还包含具有本土特色的元素组合——广告牌、标示物,废旧的瓶盖、广告宣传的囤积物、商铺的店面、路标、电影院海报等等,这些元素无一不来自街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物品,而大卫贝利却把它们巧妙地与时尚结合起来,并且拉近了时尚与普通人的距离,由此得到了英国版《vogue》的欣赏。
1961年特伦斯·多诺万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多诺万的摄影大多以黑白为主,他喜欢运用反传统的手法(如图3),偶尔还有些不恭敬的做法,引入到杂志的编辑出版中,展示了一种崭新的、植根于他最为熟悉的地方——伦敦東区的视觉语言。多诺万有时候把模特们带到饱受炮火蹂躏的废墟上拍摄,有时候又让他们融入钢厂和铁桥的风景中,他那砂砾般的黑色风格与其说像时尚摄影,倒不如说像新闻报道,但又与过去历史上的完全不一样,他把城市的命运变迁与人结合起来,用街头摄影的手法诉说着他对时尚的态度。
于是在60年代,来自东伦敦工人阶级区的布莱恩·杜菲、大卫·贝利及特伦斯·多诺万,三人既是好朋友的同时又是最好的敌人,手法自由奔放的他们震裂了时尚界和出版界的阶级分隔。他们三个人与上一代传统、来自上流社会、绅士般的摄影师们有着天渊之别。
1956年,美国摄影师威廉·克莱因摒弃了《vogue》所钟爱的“快照”美学,技术手法为之一变,包括了镜头的畸变、分裂的焦点、明显而粗糙的颗粒感和特殊剪裁图片的方式。他善于捕捉偶然发生的瞬间(如图3),索菲亚·洛伦曾在1958年说:“他有刀剑一般锋利的眼睛,他的作品无情中又显得十分荒诞。”威廉·克莱因将他那种出人意料的敏锐性呈现在了《vogue》的纸页上,这充分说明了杂志对新奇事物的渴望。
到了1960年之后,这种变革更加明显,对冷战中核威胁的恐惧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时尚的急剧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人们心理的变化,也体现在当时时尚摄影师们的照片中,在威廉克莱因的照片中,乔德雷尔·班克天文望远镜看起来既笨重又阴郁,它指向天空,默默地监视着谁也不知道的东西。而在赫尔默特·牛顿拍摄的低角度时尚照片中,电流在铁丝网后咝咝作响。新式的时装摄影不再是静态的棚拍,摄影师手持相机迎面拍摄,其手法基于街头的纪实摄影,在这些照片中我们经常看到破败的郊区、焦虑的年轻人、亚健康甚至背离传统审美的模特等等。 二、街头摄影与时尚风格的融合
当时尚开始逐步走向街头,提到街头时尚的记录者,就不得不提美国人比尔·坎宁汉,在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记录纽约街头的时尚穿搭,他曾说:“最好的时装秀一定是来自大街上,一直是这样,也将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我总是期待与那些街头时装不期而遇。”在这期间他供职于纽约时报,在上面有两个专栏来告诉纽约人这一季应当如何装扮自己,这两个专栏分别是《在街头》和《午夜时分》《在街头》是他白天去纽约的马路上拍摄一些穿着有趣的普通人甚至下层群体,而《午夜时分》則是去慈善大晚会或者名流聚会拍摄一些像明星艺人巨商大贾之类的上流社会群体(如图4)。他每次拍摄总是会很有侧重的把主题细分,像鞋子和帽子这样的饰品也会单独做一个主题,他会围绕这个主题去进行拍摄(如图5),但是他又和一般的摄影师不同的是他不会拘泥于固定场所,这一点非常难,因为在街上抓拍错过了就没有第二次机会,所以非常需要把握决定性瞬间的能力。美国版《vogue》主编安娜·温图尔曾评价说:“比尔和我之间的那种不同总让我觉得神奇,我的团队和全世界的人看到的是同样的时装秀,但他却总能在大街上发现我们在时装秀里没能发现的精彩。而且在6个月之后,他真的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
街头风格真正走上大雅之堂是在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初新兴的日本设计师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驾马车,分别是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和山本耀司,其中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就受到了街头潮流的直接影响,山本耀司就曾直言不讳地说他的灵感来源于街边的流浪汉,也曾有人问过川久保玲:“你觉得谁是穿着最好看的女人?”她回答说:“纽约街边那个流浪的女人。”而拍摄这张照片的正是比尔·坎宁汉,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一位老妇人,她穿着肥大不合体的外套,拿着打着补丁的破烂雨伞,推着一辆手推车,上面捆扎着被塑料袋包裹着的东西,默默矗立在路旁。不管她的回答在当时看起来是多么的滑稽可笑,但有很多人依然认为她的灵感来自于街头,因为这些元素被川久保玲运用的淋漓尽致(如图6),对于比尔坎宁汉来说这样的装扮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纽约并不罕见。
1982年,川久保玲推出了著名的乞丐装,她在这个系列中大量运用残破布满孔洞的黑灰色材料,甚至将衣服接缝暴露在外,这一系列服装色调阴郁暗淡,结构松垮,衣形不整,袖长不一,显示出一种邋遢的感觉。在这之前,人们一直用精美的做工,昂贵的面料,合体的剪裁来突出个人的社会地位,无论是封建贵族还是新兴资产阶级无一不是如此,但川久保玲的结构主义手法和具有暴力美学的破坏性面料肌理,让整件衣服变得更加具有戏剧性,一反西方秀场女装精致、高贵的风格,进一步冲击了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让街头的社会低阶层的文化走上时尚之巅,彻底颠覆了传统时装的法则。
三、街头时尚的普及
街头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地下文化的广泛传播,大众逐渐开始正视过去被我们忽略的历史。其实,自人类文明开始,就有了街头文化,它来源于大众最原始的创造和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表现出一定地区的民间特点,直白的来说就是草根文化,显示出一定时代的市井生活风貌。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街头文化表现首先体现的是个性化,多样化,灵活性强等特点,其次街头文化具有一定的品牌特征,就像出现的街头音乐说唱音乐、摇滚音乐等。还有街头舞蹈街舞、滑板族、滑旱冰等,很多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伴随出现的是街头服饰、涂鸦等,使得街头文化各领千秋又独具特色。
90 年代开始至今是街头时尚风格的 “黄金年代”。以Hip-Hop 嘻哈文化为首的各类街头文化大爆发,纽约和东京成为全球街头文化的风向标。藤原浩将从纽约接触到的街头潮流文化带回东京,使东京在短短10 年内一跃成为街头文化的另一个代表性城市,而被日本街头教父藤原浩挖掘的 NIGO、西山彻等设计师已经是潮流圈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街头品牌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如:Supreme、Stussy、Carhartt……这些品牌从过去的平民服装中吸取灵感,像工装、军事风格、运动风格等,在这些新兴品牌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偏爱休闲运动装,混搭风格一时风头无两。
随着传统奢侈品品牌的日益衰落,急需要重新开辟新的市场,因此纷纷走下普通人遥不可及的神坛,开始追赶潮流。LV与Supreme合作了限量单品;Rimowa也联合Off-White推出联名行李箱,Gucci与Helen Downie合作了娃娃脸限量成衣,Prada与插画师推出了漫画系列,Burberry邀请Gosha推出了街头风外套,时尚品牌也纷纷陷入街头时装的怀旧情绪,努力去挖掘它的美学价值。
结语
时尚的改变总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时尚的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从贵族的城堡走向了街边的大众,从昂贵的高级定制到今天的快时尚服装,但不变的是街头摄影依然在用过去的方式记录者我们的生活与时尚历史的变迁。在今天,互联网的传输下,人人皆可去改变时尚,人们仍然去追寻过去的时尚风貌,也正是这些街头的记录者不经意间悄悄记录下了我们当下的时尚风格,给后人留下了灵感宝藏。
参考文献:
[1]【英】罗宾·德里克 罗宾·繆尔.看不见的vogue[M].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
[2]【英】罗宾·繆尔.风尚一世纪[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7.
[3]林路.街头摄影史[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
[4]【英】玛尼·弗格.时尚通史[M].中国画报出版社,2020.
[5]【美】Bill Cunningham .Bill Cunningham: On the Street[M] Clarkson Potter Publishing,2019.
[6]【美】Jonathan Daniel Pryce.Garcon Style[M].Laurence King Publishing,2019.
[7]王小瑜,吴劭鹏.森山大道的摄影艺术语言探索[J].艺术生活,2018.
[8]叶田田.川久保玲,时装解构者[J].艺术与设计,2017(5).
[9]王婧.比尔·坎宁汉:街拍,时尚摄影的另一种方式 [J].人像摄影.
[10]曹孟莎.时装与街头文化的融合——以约翰瑞奇蒙德的服饰作品为例[J].西部皮革,2016(11).
[12]刘雅婷,谢启凡.森山大道的幽玄之美[J].大众文艺.
[13]宗和.穿上70年前的牛仔[J].品质生活.
[14]刘量.时尚摄影中的反时尚研究[J].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