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京故宫博物院延禧宫院内的灵沼轩为1909年始建的金属玻璃砖石结构建筑.文章将触及灵沼轩中外文化交流的议题,首先讨论玻璃在晚清西式园林中建筑的运用和灵沼轩得名“水晶宫”及“西洋楼”的背景,进而提出这种对其建筑特点简单化的定义事实上忽视了其成型时的全球化背景.将灵沼轩放置到全球工业革命的语境下,可见其建筑结构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欧美国家万国博览会上的“印度亭”“锡兰亭”等“东方建筑”相似,即借用了殖民主义建筑理解下的印度拉杰普特(Rajput))和莫卧儿(Mughal)的建筑元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故宫博物院延禧宫院内的灵沼轩为1909年始建的金属玻璃砖石结构建筑.文章将触及灵沼轩中外文化交流的议题,首先讨论玻璃在晚清西式园林中建筑的运用和灵沼轩得名“水晶宫”及“西洋楼”的背景,进而提出这种对其建筑特点简单化的定义事实上忽视了其成型时的全球化背景.将灵沼轩放置到全球工业革命的语境下,可见其建筑结构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欧美国家万国博览会上的“印度亭”“锡兰亭”等“东方建筑”相似,即借用了殖民主义建筑理解下的印度拉杰普特(Rajput))和莫卧儿(Mughal)的建筑元素.
其他文献
文章以已湮没的清代著名园林广州海山仙馆为例,在没有实物遗存的情况下,从“遗痕”而非“史料”的视角出发,探讨已消失的园林及其遗产.通过园址、地形,以及中西游园者留下的图、像、笔记和游记等不同媒介的遗痕,分析历史上海山仙馆的择址、布局和主体建筑“一堂一台”,讨论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对园林的差异性认识,并回顾海山仙馆衰败后,其遗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忽略、清除、再发现和被不断用于塑造荔枝湾景观的过程.文章认为已消失园林的遗痕传播与景观重塑过程中所形成层叠的历史记忆是其遗产价值的重要体现.
“同学们,今年的全国交通安全日就要来了,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做文明出行的好孩子.”2021年12月2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前夕,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师范附属小学的校园里再次响起了清亮的倡议声,这已经是该校第10年举办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校园宣传活动.近年来,吉安交警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坚决做好“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这项社会工程,不断强化对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安全交通、文明交通、法制交通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多,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90亿人,占总人口的13.50%,接近国际通行的深度老龄化水平标准14%.“行”作为最基本的一项生活需求,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老年人出行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近期,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对近2年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剖析事故暴露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老年人交通安全风险及宣传教育对策建议.
中国园林遗产保护研究尚在探索阶段,其中假山的保护还少有探讨,但随着相关实践的需求与进展,这方面的理论认知亟待深化.假山的保护维修与一般园林遗产保护有共同性,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其共同性在于景境价值作为核心目标、真实性及整体性作为基本原则,以及使用体验作为必要内容,这需要深入的历史理论认知、科学细致的技术性分析等以获得真实性和完整性,并重点关注安全性与功能性的保障问题.其独特性在于假山在技术与艺术上的一体性和实践性,其保护维修无法通过一般设计与施工的分离来达到理想效果,而强烈依赖主持匠师的能力;而且匠师的意义
文章聚焦于传统中国园林遗产在新世纪的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理论问题,指出中国传统园林遗产保护区别于普通的建筑遗产保护,也与西方古典园林遗产保护有所不同.文章认为,园林遗产的保护修缮不仅涉及到如何维系原有的生态系统和发挥其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作用,也涉及到如何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发挥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的作用.文章从七个方面提出修缮与利用传统园林遗产的理念,也提出在以传承为目标的项目中,应结合园林遗产的类别和可能的愿景,补充更多的展示和利用的方式.
宁芙花园,是位于罗马东南约50 km的一座英式风景园.这里曾经是一座中世纪古城,1382年之后逐渐荒芜,19世纪中期德国历史学家格雷戈罗维乌斯将宁芙誉为“中世纪的庞贝”.20世纪之后,在原先的城堡、城墙、教堂和其他古城建筑遗址的基础上,卡埃塔尼家族将这座废墟逐步改造为一座花园,并在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之下延续至今.基于业已成熟的“评鉴性”修缮理论,意大利的历史古迹保护学界结合园林保护的特殊性开展了深入的实践性研究.文章在梳理和分析意大利历史园林修复方面的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宁芙花园展开个案分析,探讨了“评
本刊记者:湖南公安交管部门在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重大风险隐患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rn蒋建湘:近年来,湖南省公安交管部门扎实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有力确保了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平稳可控.
文章以坐落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东北角昌古山顶上的昌古纳拉扬神庙建筑群(Changu Narayan Temple compound)为研究对象,梳理该建筑群作为一个典型的尼泊尔圣域的建立过程.文章从观念与物质环境的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经由神话传说对地理景观的阐释所建立的圣地观念,以及围绕圣地观念所形成的崇拜关系;指出组成昌古纳拉扬圣域之物质要素,本质上既是崇拜关系的表现,也是服务于信徒与神灵基本崇拜关系的物质媒介,其持续的变迁也正体现了这一崇拜关系延续的生命力.
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近年来对于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开展.现阶段针对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已经较为成熟且成体系,但是并没有针对园林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完整研究体系.尤其对于假山的保护,大多停留在抢救性保护阶段,且尚未对假山病害做出清晰明确的定义.文章通过将假山与砖砌、石窟石刻文物进行类比,提出了假山作为石质文物可能出现的病害以及预防性保护办法,并且提示了园林假山的预防性保护区别于建筑遗产的核心内容——针对假山环境的预防性保护,希望建立一套针对江南私家园林假山的预防性保护体系,以达到对其进行科学、系统、规
“园林”是居游之所,是山水营造之地,也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因此,传统园林的修葺,也往往是某种特定社会关系的维护、调整及适应.始建于清初的扬州休园,在之后的百年内有数次重要的修葺行为,本文对照了休园的修葺与郑氏家族的发展,发现每次修葺都与园林争夺、家族地位延续密切相关.休园成为衡量郑氏家族实力与政治地位的重要标识物,而园林修葺也因之具有了对公众与城市进行宣告的意义.在第三次修葺后,休园发展出独特而有标识性的阁道空间.作为跨越式立体交通的构筑物,“阁道”因其大体量与规整性,在大部分江南园林的营造中较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