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今年是上海大学出版社成立十周年,适逢该社隆重推出大型历史著作《清史纪事本末》(1~10卷)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该社社长、总编辑姚铁军博士,并就该社基本情况、个性化经营、网络出版、品牌建设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举措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
记者(以下简称记):姚社长,您好!贵社最近面向全国大规模招聘、引进高层次编辑、发行和管理人才,此举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请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姚铁军(以下简称姚):首先对《全国新书目》杂志对我社发展的关注表示感谢!上海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大社)成立于1996年, 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亲自创办的。“上海大学出版社”七个大字的手迹即是出自钱老之手。经过十年的发展,上海大学出版社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已发展到拥有员工八十余人、年出书近三百种、创办八种期刊的综合性高校出版社。主要出版高等学校的教材、学术专著、译著、教学工具书、通俗政治理论读物和有关学报、期刊等,设有上海大学期刊社、教材出版中心以及泮溪书店门市部等业务部门。但随着上海大学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出版社也需要实现新的跨越。这不仅是上海大学和上海大学出版社发展的需要,也是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需要。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出版人才来为本社的发展服务,而上海市有利的人才引进政策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我相信,无论任何时候,人才永远是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记:目前,出版业竞争尤其是高校出版竞争激烈,数字与网络媒体的介入大大压缩了传统出版的空间。请问贵社是如何面对这些挑战的?另外,在个性化经营和网络出版方面有哪些应对的策略和举措?
姚:你这个问题提得好!中国国营出版业一方面面临着加入WTO后国际出版巨头从外部介入和国内民营书业从内部崛起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国营出版业内部也面临着出版结构重组、出书领域重构、出书内容细分、出书品牌重建等形势。我们社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总体思路上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优秀出版社,尤其是上海做得较好的出版社的成功经验,明确“努力成为较好”的发展目标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管理思想,夯实“创意出版”的出版理念,依靠创意创新创造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目前我社已出版的较有影响的书有“大中华院士丛书系列”中的《钱伟长文选》(1~5卷)、《徐匡迪文选》(AB卷)、《钱伟长论教育》等,以及“上海市教学高地系列教材”、“社会学与社会发展丛书”、“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丛书”、“大学案例教学丛书”、“计算机文化和应用技术”系列教材等一批图书。此外,“汉语工具书系列”、“经典启蒙文库”、“基础美术阶梯训练教材”、“艺术鉴赏和艺术教育丛书”、“保健养生丛书”等图书,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在个性化经营方面,我社紧紧依托上海大学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在全面抓好为学校师生服务的教材和学术专著出版的同时,重点利用上海大学在人文学科方面的优势,努力在人文社科和美术艺术类图书板块做强做大。上海大学有一大群学术造诣精深、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专家学者,如著名社会学家刘达临、邓伟志、沈关宝等,文学家王晓明、葛红兵、王光东等,经济学家唐豪、陈宪等等,出版社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在美术艺术类图书的营销开拓上,我社已于2005年获准加入了全国专业图书发行联合体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全国美术出版社发行联合体”,销售业绩看涨。
在网络出版方面,我们加强与北大方正集团的合作,现已拥有Apabi电子图书几百种,通过图书营销联盟,实现e纸互动。
记:在图书的品牌建设方面,贵社目前有哪些新的动作?
姚:我社的图书出版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学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以及人文社科图书方面。以历史图书为例, 我社推出的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将填补我国至今尚无一部令人满意的纪事本末体清史这一学术空白。以军事类图书为例,我社策划推出的一批将军事策略和商业活动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活用三十六计》、《活用孙子兵法》、《活用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等图书,一进入市场就深受读者喜爱,反响热烈。其中《活用三十六计》在2004年被国家出版系统的发行协会评为“优秀畅销读物(文教类)”,现已重印七次;《活用孙子兵法》一书也多次重印,并在全国很多大型书店军事类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最值得一提的是《活用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该书在2006年1月份军事类图书零售排行榜中名列第4位,2月份上升到第二位,现已有多家出版商要求购买此书的版权。据2006年2月份东方图书市场监测报告统计,上海大学出版社军事类图书的销售在上海市场居全国各家出版社军事类图书销售量前三位。
记:贵社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具体实施中又有哪些具体措施?
姚:韩国Jeyong 出版公司向上海大学出版社购买了“汉语工具书系列”中《常用歇后语分类词典》、《常用谚语分类词典》两书的版权,这也是韩国出版机构首次向中国大陆地区购买汉语俗语工具书的版权。多种其它学科图书也将陆续开始与国外出版社的版权合作。
记:请问贵社下一步有什么新的打算?
姚:我们下一步打算在人文社科图书的出版上有一个大的飞跃,尤其是在大人文读物、语言工具书、创意读物、历史旅游和军事读物等方面重点开发。譬如:我们出版的“汉语工具书系列”自2000年起陆续出版至今,累计销量已达66万余册,其中的《常用歇后语分类词典》还获得了全国大学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我们下一步将在坚持为学校的教育科研服务的同时,继续出版“大中华院士丛书”,继续编辑出版高质量的思想随笔文库,由各学者自选尚未成书发表的、反映自己学术特色的作品集中出版,打造反映上海大学人文学科方面,最权威的、最新的、社会影响较大的、有文化历史积淀的精品书。
在期刊出版方面,我们的《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应用科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列入“国家期刊方阵”,《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全国1000家文科学报中,转载率排名跃居第34位,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被收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荣誉,在海内外学术界理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记:颇受国内外关注的“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度年会已在海南落幕。听说您作为嘉宾之一,参加了这届年会。请您谈谈这次盛会对我们出版业有什么启示?
姚:我曾经参与了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财富论坛”的采访组稿工作。当时我在辽宁出版集团的一家出版社服务。会议结束后的第十天,我们就将反映这次会议思想成果的《思维盛宴》一书推向市场。结果几万套图书一销而空,很快再行加印。这次作为嘉宾出席有700多位中外来宾出席的“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度年会,我个人的感觉是:既然本届年会的主题为“亚洲寻求共赢——亚洲的新机会”,那么“共赢”是这次大会的主题词之一,对于我们出版业,也有一个“共赢”的问题,包括出版与发行、出版与作者、出版与读者之间的共赢问题。在大学社,自然也有一个大学出版与大学发展共赢的问题。
记:谢谢姚社长在百忙中接受我刊的采访!祝上海大学出版社有更快的发展!
记者(以下简称记):姚社长,您好!贵社最近面向全国大规模招聘、引进高层次编辑、发行和管理人才,此举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请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姚铁军(以下简称姚):首先对《全国新书目》杂志对我社发展的关注表示感谢!上海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大社)成立于1996年, 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亲自创办的。“上海大学出版社”七个大字的手迹即是出自钱老之手。经过十年的发展,上海大学出版社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已发展到拥有员工八十余人、年出书近三百种、创办八种期刊的综合性高校出版社。主要出版高等学校的教材、学术专著、译著、教学工具书、通俗政治理论读物和有关学报、期刊等,设有上海大学期刊社、教材出版中心以及泮溪书店门市部等业务部门。但随着上海大学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出版社也需要实现新的跨越。这不仅是上海大学和上海大学出版社发展的需要,也是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需要。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出版人才来为本社的发展服务,而上海市有利的人才引进政策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我相信,无论任何时候,人才永远是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记:目前,出版业竞争尤其是高校出版竞争激烈,数字与网络媒体的介入大大压缩了传统出版的空间。请问贵社是如何面对这些挑战的?另外,在个性化经营和网络出版方面有哪些应对的策略和举措?
姚:你这个问题提得好!中国国营出版业一方面面临着加入WTO后国际出版巨头从外部介入和国内民营书业从内部崛起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国营出版业内部也面临着出版结构重组、出书领域重构、出书内容细分、出书品牌重建等形势。我们社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总体思路上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优秀出版社,尤其是上海做得较好的出版社的成功经验,明确“努力成为较好”的发展目标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管理思想,夯实“创意出版”的出版理念,依靠创意创新创造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目前我社已出版的较有影响的书有“大中华院士丛书系列”中的《钱伟长文选》(1~5卷)、《徐匡迪文选》(AB卷)、《钱伟长论教育》等,以及“上海市教学高地系列教材”、“社会学与社会发展丛书”、“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丛书”、“大学案例教学丛书”、“计算机文化和应用技术”系列教材等一批图书。此外,“汉语工具书系列”、“经典启蒙文库”、“基础美术阶梯训练教材”、“艺术鉴赏和艺术教育丛书”、“保健养生丛书”等图书,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在个性化经营方面,我社紧紧依托上海大学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在全面抓好为学校师生服务的教材和学术专著出版的同时,重点利用上海大学在人文学科方面的优势,努力在人文社科和美术艺术类图书板块做强做大。上海大学有一大群学术造诣精深、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专家学者,如著名社会学家刘达临、邓伟志、沈关宝等,文学家王晓明、葛红兵、王光东等,经济学家唐豪、陈宪等等,出版社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在美术艺术类图书的营销开拓上,我社已于2005年获准加入了全国专业图书发行联合体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全国美术出版社发行联合体”,销售业绩看涨。
在网络出版方面,我们加强与北大方正集团的合作,现已拥有Apabi电子图书几百种,通过图书营销联盟,实现e纸互动。
记:在图书的品牌建设方面,贵社目前有哪些新的动作?
姚:我社的图书出版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学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以及人文社科图书方面。以历史图书为例, 我社推出的十卷本《清史纪事本末》将填补我国至今尚无一部令人满意的纪事本末体清史这一学术空白。以军事类图书为例,我社策划推出的一批将军事策略和商业活动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活用三十六计》、《活用孙子兵法》、《活用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等图书,一进入市场就深受读者喜爱,反响热烈。其中《活用三十六计》在2004年被国家出版系统的发行协会评为“优秀畅销读物(文教类)”,现已重印七次;《活用孙子兵法》一书也多次重印,并在全国很多大型书店军事类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最值得一提的是《活用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该书在2006年1月份军事类图书零售排行榜中名列第4位,2月份上升到第二位,现已有多家出版商要求购买此书的版权。据2006年2月份东方图书市场监测报告统计,上海大学出版社军事类图书的销售在上海市场居全国各家出版社军事类图书销售量前三位。
记:贵社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具体实施中又有哪些具体措施?
姚:韩国Jeyong 出版公司向上海大学出版社购买了“汉语工具书系列”中《常用歇后语分类词典》、《常用谚语分类词典》两书的版权,这也是韩国出版机构首次向中国大陆地区购买汉语俗语工具书的版权。多种其它学科图书也将陆续开始与国外出版社的版权合作。
记:请问贵社下一步有什么新的打算?
姚:我们下一步打算在人文社科图书的出版上有一个大的飞跃,尤其是在大人文读物、语言工具书、创意读物、历史旅游和军事读物等方面重点开发。譬如:我们出版的“汉语工具书系列”自2000年起陆续出版至今,累计销量已达66万余册,其中的《常用歇后语分类词典》还获得了全国大学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我们下一步将在坚持为学校的教育科研服务的同时,继续出版“大中华院士丛书”,继续编辑出版高质量的思想随笔文库,由各学者自选尚未成书发表的、反映自己学术特色的作品集中出版,打造反映上海大学人文学科方面,最权威的、最新的、社会影响较大的、有文化历史积淀的精品书。
在期刊出版方面,我们的《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应用科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列入“国家期刊方阵”,《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全国1000家文科学报中,转载率排名跃居第34位,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被收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荣誉,在海内外学术界理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记:颇受国内外关注的“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度年会已在海南落幕。听说您作为嘉宾之一,参加了这届年会。请您谈谈这次盛会对我们出版业有什么启示?
姚:我曾经参与了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财富论坛”的采访组稿工作。当时我在辽宁出版集团的一家出版社服务。会议结束后的第十天,我们就将反映这次会议思想成果的《思维盛宴》一书推向市场。结果几万套图书一销而空,很快再行加印。这次作为嘉宾出席有700多位中外来宾出席的“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度年会,我个人的感觉是:既然本届年会的主题为“亚洲寻求共赢——亚洲的新机会”,那么“共赢”是这次大会的主题词之一,对于我们出版业,也有一个“共赢”的问题,包括出版与发行、出版与作者、出版与读者之间的共赢问题。在大学社,自然也有一个大学出版与大学发展共赢的问题。
记:谢谢姚社长在百忙中接受我刊的采访!祝上海大学出版社有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