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2005年我国提出 “公共文化服务”以来,鄂尔多斯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快推进群众文化改革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2011年5月,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鄂尔多斯市认真落实创建规划,扎实推进各项创建工作,真正使创建工作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普惠城乡居民的文化工程。本文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鄂尔多斯市群艺馆作为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窗口单位,在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鄂尔多斯;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創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相较文化方面,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发展。2005年,我国第一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并阐明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包含工作评价的标准化、政府保障的标准化、公共文化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鄂尔多斯市群艺馆在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从实施背景、现状、及努力方向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施背景
群众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的,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的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为目的的体制、机制的总和。包括群众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群众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包含区域均等、城乡均等和人群均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均等性是指每个公民(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均等和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均等,从而更好的体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基本要求即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
鄂尔多斯,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前,鄂尔多斯偏僻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生活更是贫乏。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担负着提高地区综合实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地广人稀、偏僻落后的鄂尔多斯农牧区,如何发展群众文化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改革开放初期,在鄂尔多斯广阔的农牧区开始建立苏木、乡宣传文化站,成为文化建设的新生事物,影响全市。当时出现的宣传文化站,成为农村牧区思想文化阵地,将群众文化服务送到离农牧民较近的地方。但是,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农牧民,分布于偏僻的农村牧区,多数离文化馆(站)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远,他们经常享受文化生活,显然遇到难题。鄂尔多斯市面对实际寻求适合当地的文化建设路子,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发展路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坚持以群众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苏木文化馆(站)为核心,村嘎查文化室为辐射,流动文化为枢纽,家庭文化户为基点,强化城乡公共文化网络的互补作用。以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为主线,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民智、传播信息的先导作用,为城乡人民群众达小康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使鄂尔多斯的群众文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 年5 月,鄂尔多斯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鄂尔多斯市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文化建设经验与教训,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研究和实践课题,以“创新建设模式,加强流动服务,注重民族特色”为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寻求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路子,取得显著成效。
二、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现状
鄂尔多斯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经验,深入探索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模式,深入探索和实践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入探索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鄂尔多斯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一条创新结构、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内容,突出民族地域特点,阵地与流动相结合、专业团体与业余团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路子,具体做法体现:一是创新群众文化服务结构,延伸群众文化服务网络。鄂尔多斯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地区实际,在加强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家庭文化户,把农牧区家庭文化户纳入全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范畴,初步构建起以市、旗两级为骨干,苏木乡镇、街道、社区和嘎查村为基础,流动文化为枢纽,农牧民家庭文化户和民间组织为延伸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为群众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跟踪巡回文化培训服务。根据鄂尔多斯地广人稀,农牧民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跟踪巡回文化培训服务,使跟踪巡回文化培训服务成为鄂尔多斯市群艺馆建设的一个亮点。跟踪巡回文化培训不仅成为旗区、牧区、嘎查文化传播纽带,而且也成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流动文化车的诞生与发展,为鄂尔多斯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注入了活力,使群众文化服务流动起来,为群众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三是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机制,扶持业余文化团体为群众文化补充力量。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撑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要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共同建设的格局。群艺馆作为群众文化服务起龙头作用,带动各类民间文化组织积极投身于群众文化服务中,形成政府主导的专业文化团体与业余文化团体相结合的多元化机制,拓宽群众文化服务空间。特别是鄂尔多斯市在构建群众文化服务体系中,加强各级文化馆(站)的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扶持鄂尔多斯农牧区出现的“文化独贵龙”、家庭文化户等自发合法群众文化组织。四是创新群众文化服务内容,突出民族地域特点。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演进,使鄂尔多斯有着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积淀。鄂尔多斯完整地传承了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多元文化。把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使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提升提供新的机遇和创造新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鄂尔多斯;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創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相较文化方面,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发展。2005年,我国第一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并阐明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包含工作评价的标准化、政府保障的标准化、公共文化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鄂尔多斯市群艺馆在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从实施背景、现状、及努力方向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施背景
群众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的,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的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为目的的体制、机制的总和。包括群众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群众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包含区域均等、城乡均等和人群均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均等性是指每个公民(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均等和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均等,从而更好的体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基本要求即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
鄂尔多斯,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前,鄂尔多斯偏僻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生活更是贫乏。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担负着提高地区综合实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地广人稀、偏僻落后的鄂尔多斯农牧区,如何发展群众文化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改革开放初期,在鄂尔多斯广阔的农牧区开始建立苏木、乡宣传文化站,成为文化建设的新生事物,影响全市。当时出现的宣传文化站,成为农村牧区思想文化阵地,将群众文化服务送到离农牧民较近的地方。但是,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农牧民,分布于偏僻的农村牧区,多数离文化馆(站)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远,他们经常享受文化生活,显然遇到难题。鄂尔多斯市面对实际寻求适合当地的文化建设路子,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发展路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坚持以群众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苏木文化馆(站)为核心,村嘎查文化室为辐射,流动文化为枢纽,家庭文化户为基点,强化城乡公共文化网络的互补作用。以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为主线,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民智、传播信息的先导作用,为城乡人民群众达小康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使鄂尔多斯的群众文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 年5 月,鄂尔多斯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鄂尔多斯市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文化建设经验与教训,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研究和实践课题,以“创新建设模式,加强流动服务,注重民族特色”为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寻求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路子,取得显著成效。
二、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现状
鄂尔多斯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经验,深入探索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模式,深入探索和实践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入探索群众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鄂尔多斯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一条创新结构、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内容,突出民族地域特点,阵地与流动相结合、专业团体与业余团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路子,具体做法体现:一是创新群众文化服务结构,延伸群众文化服务网络。鄂尔多斯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地区实际,在加强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家庭文化户,把农牧区家庭文化户纳入全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范畴,初步构建起以市、旗两级为骨干,苏木乡镇、街道、社区和嘎查村为基础,流动文化为枢纽,农牧民家庭文化户和民间组织为延伸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为群众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跟踪巡回文化培训服务。根据鄂尔多斯地广人稀,农牧民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跟踪巡回文化培训服务,使跟踪巡回文化培训服务成为鄂尔多斯市群艺馆建设的一个亮点。跟踪巡回文化培训不仅成为旗区、牧区、嘎查文化传播纽带,而且也成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流动文化车的诞生与发展,为鄂尔多斯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注入了活力,使群众文化服务流动起来,为群众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三是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机制,扶持业余文化团体为群众文化补充力量。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撑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要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共同建设的格局。群艺馆作为群众文化服务起龙头作用,带动各类民间文化组织积极投身于群众文化服务中,形成政府主导的专业文化团体与业余文化团体相结合的多元化机制,拓宽群众文化服务空间。特别是鄂尔多斯市在构建群众文化服务体系中,加强各级文化馆(站)的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扶持鄂尔多斯农牧区出现的“文化独贵龙”、家庭文化户等自发合法群众文化组织。四是创新群众文化服务内容,突出民族地域特点。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演进,使鄂尔多斯有着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积淀。鄂尔多斯完整地传承了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多元文化。把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使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提升提供新的机遇和创造新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