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课程也被教育部列入必修课范畴。据了解,信息技术的课时普遍较少,基本都是每周一节。那么,如何在这每周45分钟的课堂上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学生有所收获?“高效课堂”打造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高效课堂”,笔者理解,就是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了解学生,知己知彼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节和谐有序、气氛融洽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所以,这里的了解,不仅仅是教师要对学生有所了解,学生之间也要互相了解。首先,要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在学生的心中,就是“上网课”,对信息技术课没有准确认识。这就需要我们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课程的地位、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各方面精心介绍、引导,改变以前的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其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利用调查问卷、论坛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论坛中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板块,也让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之间的分组提供依据。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板块中发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互相之间共同学习提高。
二、精心策划,重视导入
兴趣是做任何事情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开始,是一节“高效课堂”良好的开端和基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首先,设置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贴近社会、学生生活,有层次、循序渐进。其次,情景导入。让学生观看视频、作品或者小游戏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三、探究合作,共同提高
有的时候,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也会在课堂上达到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要加强学生的活动,通过一些互动的活动,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讨论、感受、体会。例如,在学习信息的特征的时候,首先让大家观看电影《花木兰》中带“烽火”的片段,引出了信息的载体依附性;而对于传递共享性,参照着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的《快乐主妇》栏目中的一个比赛环节“一个比画一个猜”,让学生们做游戏。这不但使他们对载体依附性有更深的认识,还知道了信息的传递共享性。通过这些做法,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而且印象也比较深刻。
四、走出课堂,也有收获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多在机房中授课,不论在教师,还是在学生,都已形成了固有的观念。有些章节的内容,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不仅仅能扩充我们的教学形式,更能让学生们增加新鲜感、趣味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图像的处理这一章节,带着数码相机、笔记本等设备工具,领着学生走进大自然,把分组拍摄到的图片做简单处理。在这一过程中,讲述信息获取的各种方式,不同分辨率下拍摄图片的对比等。学生们不仅兴趣高涨,而且参与积极,同时也为后续章节尤其是网页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室外课堂一定要事先组织严密,强调纪律,而且路线安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中还有许多好的方法,这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认真体会、总结。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一、了解学生,知己知彼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节和谐有序、气氛融洽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所以,这里的了解,不仅仅是教师要对学生有所了解,学生之间也要互相了解。首先,要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在学生的心中,就是“上网课”,对信息技术课没有准确认识。这就需要我们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课程的地位、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各方面精心介绍、引导,改变以前的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其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利用调查问卷、论坛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论坛中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板块,也让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之间的分组提供依据。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板块中发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互相之间共同学习提高。
二、精心策划,重视导入
兴趣是做任何事情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开始,是一节“高效课堂”良好的开端和基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首先,设置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贴近社会、学生生活,有层次、循序渐进。其次,情景导入。让学生观看视频、作品或者小游戏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三、探究合作,共同提高
有的时候,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也会在课堂上达到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要加强学生的活动,通过一些互动的活动,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讨论、感受、体会。例如,在学习信息的特征的时候,首先让大家观看电影《花木兰》中带“烽火”的片段,引出了信息的载体依附性;而对于传递共享性,参照着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的《快乐主妇》栏目中的一个比赛环节“一个比画一个猜”,让学生们做游戏。这不但使他们对载体依附性有更深的认识,还知道了信息的传递共享性。通过这些做法,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而且印象也比较深刻。
四、走出课堂,也有收获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多在机房中授课,不论在教师,还是在学生,都已形成了固有的观念。有些章节的内容,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不仅仅能扩充我们的教学形式,更能让学生们增加新鲜感、趣味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图像的处理这一章节,带着数码相机、笔记本等设备工具,领着学生走进大自然,把分组拍摄到的图片做简单处理。在这一过程中,讲述信息获取的各种方式,不同分辨率下拍摄图片的对比等。学生们不仅兴趣高涨,而且参与积极,同时也为后续章节尤其是网页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室外课堂一定要事先组织严密,强调纪律,而且路线安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中还有许多好的方法,这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认真体会、总结。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