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全面实施,其中,1-2年级每周不应少于1课时、3-6年级每周不应少于2课时。不难看出,我国教育部对综合实践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并且,它已经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是系统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初期,这一时期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课程属于活动类课程,并非学科类课程。然而,许多小学将这门课上成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有的小学压根儿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所以,这门课变得无教师、无课标、无纪律。另一方面,有的小学过于重视此课程,相关任课教师将这门课打造得十分学科化。上述两种现象,实质上都是在无效上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纲要》要求这门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由于各个地区在环境、教学资源等客观因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要想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地首要任务应当是结合并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这门课程需要学生从真实生活中出发,亲自实践获取新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景相结合,有效利用起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辅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加入到实践中来。
例如,在教授“关注眼睛,告别近视”这一课题时,我以每个月班内需要换座位这一事件来导入新课。每个月底全班学生都要换座位,班主任会让看不清黑板的学生坐在靠前的位置,视力稍差的学生坐得靠后一些。我针对这件事询问班上的学生:“大家思考一下,我们都是坐在一个班级里学习,为什么会有人看不清黑板,而有的人能看清呢?”很快,就有学生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有的说是因为看书太多,有的说是因为趴着写作业等等。学生的回答都很有道理,接着,我利用互联网上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了近视是如何形成的,并传授给了学生几个判断是否近视的小技巧。学生听完后,都开始端正了坐姿,避免因为不良学习习惯而导致近视。
二、提倡班级小组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在人员限制上具有一定的弹性,既可以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以小组合作为主。有一些实践活动需要整理许多材料,如问卷调查,这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整理好相关信息,因此,个人单独进行就略显吃力了。对于一些工作量繁重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是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举行各种合作活动,达到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和实际参与,每个学生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还能够增强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在教授“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这一课题时,我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了当地的民间艺术有哪些,其中包含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手工艺等等。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并分别给这些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有的小组需要学习民间剪纸艺术、有的小组需要学会一首民间乐曲。我给学生留了一周的时间完成这个任务,要求在下一节课时各个小组轮流表演。这个合作任务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同时还达到了促进学生之间感情的效果。在表演中,每个小组都完成得较为出色。
三、与相关学科有机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学科,它虽然在课程安排上有单独的课时,但其包含的内容都与许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上,也经常能看到与综合探究相关的内容,这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这个角度着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某实践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活动背后的科学真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所学过的学科知识,具有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家乡的方言文化”这一课题时,显然,这一实践活动与语文这一学科紧密相关。在课上,我先让学生试着说出家乡方言与普通话有着明显区别的词语,并将其写在了黑板上。接着,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方言,找出家乡读音与标准读音有差异的地方。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了家乡方言在读音上的特点。此外,我还在网络上找了几个有关方言的视频,比如,四川话、广西话等等,这些方言使得学生听的十分茫然。之后,我便将地方语言文化与普通话进行联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国家大力推荐普通话。学生都能根据刚刚看视频的经验,回答出这一问题。
总而言之,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先从心里重视起这门课程来,虽然这门课不像语数外一样会进行期末考试,但是,在这个不以分数论英雄的年代,此门课的教学效果将会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都是判定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顾伟平.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华夏教师,2018(30):15-16.
[2]黃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4):10-14.
关键词: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课程属于活动类课程,并非学科类课程。然而,许多小学将这门课上成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有的小学压根儿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所以,这门课变得无教师、无课标、无纪律。另一方面,有的小学过于重视此课程,相关任课教师将这门课打造得十分学科化。上述两种现象,实质上都是在无效上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纲要》要求这门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由于各个地区在环境、教学资源等客观因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要想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地首要任务应当是结合并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这门课程需要学生从真实生活中出发,亲自实践获取新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景相结合,有效利用起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辅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加入到实践中来。
例如,在教授“关注眼睛,告别近视”这一课题时,我以每个月班内需要换座位这一事件来导入新课。每个月底全班学生都要换座位,班主任会让看不清黑板的学生坐在靠前的位置,视力稍差的学生坐得靠后一些。我针对这件事询问班上的学生:“大家思考一下,我们都是坐在一个班级里学习,为什么会有人看不清黑板,而有的人能看清呢?”很快,就有学生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有的说是因为看书太多,有的说是因为趴着写作业等等。学生的回答都很有道理,接着,我利用互联网上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了近视是如何形成的,并传授给了学生几个判断是否近视的小技巧。学生听完后,都开始端正了坐姿,避免因为不良学习习惯而导致近视。
二、提倡班级小组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在人员限制上具有一定的弹性,既可以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以小组合作为主。有一些实践活动需要整理许多材料,如问卷调查,这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整理好相关信息,因此,个人单独进行就略显吃力了。对于一些工作量繁重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是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举行各种合作活动,达到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和实际参与,每个学生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还能够增强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在教授“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这一课题时,我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了当地的民间艺术有哪些,其中包含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手工艺等等。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并分别给这些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有的小组需要学习民间剪纸艺术、有的小组需要学会一首民间乐曲。我给学生留了一周的时间完成这个任务,要求在下一节课时各个小组轮流表演。这个合作任务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同时还达到了促进学生之间感情的效果。在表演中,每个小组都完成得较为出色。
三、与相关学科有机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学科,它虽然在课程安排上有单独的课时,但其包含的内容都与许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上,也经常能看到与综合探究相关的内容,这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这个角度着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某实践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活动背后的科学真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所学过的学科知识,具有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家乡的方言文化”这一课题时,显然,这一实践活动与语文这一学科紧密相关。在课上,我先让学生试着说出家乡方言与普通话有着明显区别的词语,并将其写在了黑板上。接着,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方言,找出家乡读音与标准读音有差异的地方。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了家乡方言在读音上的特点。此外,我还在网络上找了几个有关方言的视频,比如,四川话、广西话等等,这些方言使得学生听的十分茫然。之后,我便将地方语言文化与普通话进行联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国家大力推荐普通话。学生都能根据刚刚看视频的经验,回答出这一问题。
总而言之,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先从心里重视起这门课程来,虽然这门课不像语数外一样会进行期末考试,但是,在这个不以分数论英雄的年代,此门课的教学效果将会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都是判定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顾伟平.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华夏教师,2018(30):15-16.
[2]黃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