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教育的内涵界定,提出了大学应该把培养人文精神的着力点放在人文教育上的观点,并提出了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人文精神的内涵界定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和人类社会自我完善所需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品质,包括人类对完善自身的追求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①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人文精神有所缺失,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如果一个人的人文精神有所缺失,那么这个人起码的羞耻感和道德感就会丧失。
大学人文精神主要指大学所弘扬的正确价值观和在此基础上的行为规范,持有这种价值观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如果一个大学生具有人文精神,那么他对待自己,能够珍视生命和热爱生活,并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待他人,能够通情达理并关心、帮助别人;对待国家与社会,能够有爱国主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有奉献的精神和行为;对待大自然,能够热爱大自然,关爱地球,并积极参加各种环境保护活动。
2 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状况
(1)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不厚。许多大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和了解比较少,对于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以及优秀文化更是了解得很少。他们很少讨论国事、天下事,不去关心那些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问题,只知谈论各类明星,上网浏览娱乐、体育、色情、暴力等内容。
(2)思想道德缺失。近几年来,校园中渗入了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以及各种消极的文化观念,这些都对大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不良影响。目前有很多大学生缺少理想,不思进取,精神空虚,缺少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有些大学生不讲道德,只讲实惠,缺少社会责任感;有的大学生不重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缺乏爱心和公德心;有的大学生言行举止粗俗,人生态度世俗化;还有的大学生道德缺失,折射到考试中便是作弊现象的泛滥。
(3)价值观空虚。改革开放的热潮使得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开始破灭,人们关注的重点由政治转向了经济,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有所缺失,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迷失。有的大学中还流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甚至享乐主义,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奋斗精神、献身精神等受到严重冲击;部分大学生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曾一度高扬的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规范正被悄然湮没。
(4)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不强。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甚至心理不健康等问题。第一,自傲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盲目自大,常使人陷入难堪的地步,不能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进而伤害对方的自尊心。第二,自卑心理。大学生有时会感到自己渺小和浅陋,或遭受挫折后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引起自卑心理。第三,恐惧心理。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自己处在一种异常的情景中,产生莫名其妙的心理感受。身陷此境而又孤立无援时,恐惧心理就油然而生。
3 以人文教育作为着力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3.1 人文教育的内涵界定
张岂之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指文学、史学、哲学基础学科以及语言和艺术学科的教育”。张应强认为:“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②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将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气质,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教会大学生对人的各种行为、各种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合理的价值选择,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通过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3.2.1 在课程实施中加强人文教育
美国理工大学生的课程中,人文科学课一般要占30%。比如说,美国哈佛大学就硬性规定了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25%的人文科课程才能毕业。日本《大学设置基准》规定,大学的工科本科生教育中,人文类课程要占到24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7%,而日本筑波等理工科院校,人文类课程已占到基础课程的31%~37.7%。德国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课程已占到课程总量的1/4(含讲座、必修和选修课)。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应考虑增加大学人文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
3.2.2 充分发挥大学教师实施人文教育的作用
人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所以开展人文教育不能忽视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一方面,大学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比任何形式的说教都更加直接,也更加有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大学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大学应该要求每位教师都以身垂范、谨言慎行、为人师表,不仅要有学者之风,而且要有德者之度,大学教师应该将丰富的人文精神呈现给大学生。另一方面,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那些教授人文教育课程的大学教师自身的作用自不待言,而相关的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大学生渗透人文精神。但是这种渗透不是要求大学教师把这些人文知识非常生硬地强加到相关的专业课中,而是要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浸润在相关的专业知识中,特别要注意应该克服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以及纯粹地传授知识的现象。
3.2.3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
(1)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一方面自然景观的建设要体现美,即成为使大学生感受到美的对象。当前,我国许多大学都对校园环境做了很好的规划,这些大学的校园环境非常优美,例如湖光塔影、水清木秀的北京大学。另一方面,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要能给大学生以精神性的文化渲染和熏陶,例如大学校园内可以再现一些名人和伟人的肖像,也可以再现一些他们的名言、警句。另外,一些著名教授的逸闻趣事也会使那些平凡的校园景观充满生机。
(2)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一方面,大学要积极地开展能够提升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各种学术交流会、专题报告会以及举办各种人文教育方面的讲座,还可以让大学生对一些热门话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等等。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具有没有考试压力、可以自由听讲的优点,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具有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大学可以举办各种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展览、文艺演出活动,还可以举办各種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以此来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升华。
3.2.4 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加强人文教育
通过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其人文教育的效果,因此应该丰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环节,利用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和各种载体,使得大学生能够主动灵活、深入浅出地接受各种人文教育,培养他们自身的人文精神。
注释
① 王有炜.人文精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J].高等农业教育,2006(7):43-45.
② 牛金芳.对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式微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5.
③ 文南生.国内外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综述[J].交通职业教育,2008(4):45-46.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人文精神的内涵界定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和人类社会自我完善所需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品质,包括人类对完善自身的追求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①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人文精神有所缺失,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如果一个人的人文精神有所缺失,那么这个人起码的羞耻感和道德感就会丧失。
大学人文精神主要指大学所弘扬的正确价值观和在此基础上的行为规范,持有这种价值观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如果一个大学生具有人文精神,那么他对待自己,能够珍视生命和热爱生活,并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待他人,能够通情达理并关心、帮助别人;对待国家与社会,能够有爱国主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有奉献的精神和行为;对待大自然,能够热爱大自然,关爱地球,并积极参加各种环境保护活动。
2 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状况
(1)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不厚。许多大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和了解比较少,对于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以及优秀文化更是了解得很少。他们很少讨论国事、天下事,不去关心那些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问题,只知谈论各类明星,上网浏览娱乐、体育、色情、暴力等内容。
(2)思想道德缺失。近几年来,校园中渗入了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以及各种消极的文化观念,这些都对大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不良影响。目前有很多大学生缺少理想,不思进取,精神空虚,缺少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有些大学生不讲道德,只讲实惠,缺少社会责任感;有的大学生不重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缺乏爱心和公德心;有的大学生言行举止粗俗,人生态度世俗化;还有的大学生道德缺失,折射到考试中便是作弊现象的泛滥。
(3)价值观空虚。改革开放的热潮使得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开始破灭,人们关注的重点由政治转向了经济,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有所缺失,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迷失。有的大学中还流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甚至享乐主义,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奋斗精神、献身精神等受到严重冲击;部分大学生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曾一度高扬的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规范正被悄然湮没。
(4)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不强。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甚至心理不健康等问题。第一,自傲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盲目自大,常使人陷入难堪的地步,不能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进而伤害对方的自尊心。第二,自卑心理。大学生有时会感到自己渺小和浅陋,或遭受挫折后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引起自卑心理。第三,恐惧心理。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自己处在一种异常的情景中,产生莫名其妙的心理感受。身陷此境而又孤立无援时,恐惧心理就油然而生。
3 以人文教育作为着力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3.1 人文教育的内涵界定
张岂之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指文学、史学、哲学基础学科以及语言和艺术学科的教育”。张应强认为:“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②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将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气质,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教会大学生对人的各种行为、各种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合理的价值选择,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通过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3.2.1 在课程实施中加强人文教育
美国理工大学生的课程中,人文科学课一般要占30%。比如说,美国哈佛大学就硬性规定了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25%的人文科课程才能毕业。日本《大学设置基准》规定,大学的工科本科生教育中,人文类课程要占到24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7%,而日本筑波等理工科院校,人文类课程已占到基础课程的31%~37.7%。德国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课程已占到课程总量的1/4(含讲座、必修和选修课)。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应考虑增加大学人文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
3.2.2 充分发挥大学教师实施人文教育的作用
人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所以开展人文教育不能忽视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一方面,大学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比任何形式的说教都更加直接,也更加有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大学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大学应该要求每位教师都以身垂范、谨言慎行、为人师表,不仅要有学者之风,而且要有德者之度,大学教师应该将丰富的人文精神呈现给大学生。另一方面,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那些教授人文教育课程的大学教师自身的作用自不待言,而相关的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大学生渗透人文精神。但是这种渗透不是要求大学教师把这些人文知识非常生硬地强加到相关的专业课中,而是要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浸润在相关的专业知识中,特别要注意应该克服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以及纯粹地传授知识的现象。
3.2.3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
(1)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一方面自然景观的建设要体现美,即成为使大学生感受到美的对象。当前,我国许多大学都对校园环境做了很好的规划,这些大学的校园环境非常优美,例如湖光塔影、水清木秀的北京大学。另一方面,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要能给大学生以精神性的文化渲染和熏陶,例如大学校园内可以再现一些名人和伟人的肖像,也可以再现一些他们的名言、警句。另外,一些著名教授的逸闻趣事也会使那些平凡的校园景观充满生机。
(2)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一方面,大学要积极地开展能够提升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各种学术交流会、专题报告会以及举办各种人文教育方面的讲座,还可以让大学生对一些热门话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等等。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具有没有考试压力、可以自由听讲的优点,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具有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大学可以举办各种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展览、文艺演出活动,还可以举办各種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以此来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升华。
3.2.4 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加强人文教育
通过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其人文教育的效果,因此应该丰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环节,利用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和各种载体,使得大学生能够主动灵活、深入浅出地接受各种人文教育,培养他们自身的人文精神。
注释
① 王有炜.人文精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J].高等农业教育,2006(7):43-45.
② 牛金芳.对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式微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5.
③ 文南生.国内外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综述[J].交通职业教育,2008(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