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山东省经贸工作的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和现代流通业强省,以“三个一批”为总抓手,突出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流通现代化、节能降耗和民营经济等工作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保持全省工业流通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发展。
2006年的主要调控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争取增长18%,实现利税、利润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技改投资增长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
一、突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三个一批”为总抓手,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为龙头,以支柱产业为主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突破重点装备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拉长产业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到“十一五”末,在重点产业领域完成“双百工程”,大企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世界打响山东名牌。即:建设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培植100种居全国前三位的重点优势产品;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全省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发展到80户;中国名牌产品超过160个,培育出20户中国知名品牌企业、10户世界知名品牌企业。
第一,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结合贯彻国家出台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抓紧制定山东省“十一五”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意见,力争扎实管用。工作上要继续“突出一个抓手,完善三个平台”。突出一个抓手,就是集中力量抓好创新项目建设。完善三个平台,一是推进技术中心建设;二是强化产学研联合;三是搞好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创新。
第二,狠抓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提高先进制造能力。编制出台全省“十一五”企业技术改造规划,将制造业强省建设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妥善用好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和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各市技术改造扶持资金,围绕七个产业链和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按照有较大产业规模、较高技术水平、较强品牌影响的内涵要求,突出支持做优做强100个名列全国同行业前三位的重点优势产品,使之成为代表山东工业产品水平的自主品牌集群。
第三,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改善部分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规定,制定实施山东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鼓励、限制、淘汰的产业、产品和工艺技术。
二、突出发展新型流通业态,进一步加快流通现代化
一是加强宏观政策措施研究。抓紧就山东省推进流通现代化、培育流通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流通设施建设、建立调控应急机制等方面,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大的商业集团和百货连锁企业,加快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启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全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现代物流协调健康发展。三是大力提升餐饮服务业水平。重点抓好特色餐饮和快餐送餐,探索中餐社会化发展的途径。四是进一步完善商品流通体系。重点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和“社区商业示范单位”、“国家级标准化农产品标准市场”创建活动。
三、突出强化政府引导服务,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一是加強市场研究和指导。认真研究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市场走势,密切关注重要生产资料、重要工业产品的市场变化,搞好市场发展动态信息交流和发布,为企业细分市场、搞好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指导。二是组织好省外市场开拓。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参加省外大型展洽活动,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平台。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路子,组织企业特别是资源开采加工型企业尽快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有发展优势的制造业企业,也要走出去建设组装厂,实现“销地产”。
四、突出节能降耗,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启动节能产品认定和可再生能源产品认证工作,研究支持政策,鼓励生产、利用经过认证的节能产品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的产品。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好山东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机遇,抓紧规划和部署,并选择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试点创建活动。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123工程”目标,在全省培育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行业和园区、300个循环经济企业。三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做好《山东省清洁生产条例》的起草,指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着重培育100户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四是进一步完善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措施。完善资源节约统计制度,抓紧制定《山东省节约型社会标准》和评价考核体系,并开展创建和考核工作。
五、突出激活民营经济,进一步壮大县域工业竞争力
一是抓好县域工业发展。要理清思路,出台加快全省县域工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从体制、机制上为县域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整合金融、担保、人才、政策等优势资源,重点支持1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做大。三是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四是加强工业园区管理。推动园区产业集群化。
六、突出加快信息化,切实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把推进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二是搞好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培训工作。三是大力总结推广管理创新典型。要在经验推广上狠下功夫,推动广大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管理观念和方式,加快建立完备、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提高制度化管理水平。
七、突出搞好监测协调,精心组织经济运行
继续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协调,力争超前、准确、及时、有效。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继续强化措施,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分析监测经济运行态势,努力提高经济运行工作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二是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强对亏损企业的监测和分析,找准影响工业经济效益增长的主要因素,引导企业实现增收节支。突出重点行业和产品,大力压缩两项资金占用。三是搞好重要生产要素的供求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生产要素应急协调和保障的新体制、新机制,突出抓好煤电油运的供求衔接和供应保障,优化运输结构,保证运输畅通,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四是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紧紧抓住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继续组织开展好重点专项整治。五是进一步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积极维护省内产业安全。
2006年的主要调控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争取增长18%,实现利税、利润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技改投资增长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
一、突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三个一批”为总抓手,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为龙头,以支柱产业为主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突破重点装备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拉长产业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到“十一五”末,在重点产业领域完成“双百工程”,大企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世界打响山东名牌。即:建设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培植100种居全国前三位的重点优势产品;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全省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发展到80户;中国名牌产品超过160个,培育出20户中国知名品牌企业、10户世界知名品牌企业。
第一,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结合贯彻国家出台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抓紧制定山东省“十一五”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意见,力争扎实管用。工作上要继续“突出一个抓手,完善三个平台”。突出一个抓手,就是集中力量抓好创新项目建设。完善三个平台,一是推进技术中心建设;二是强化产学研联合;三是搞好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创新。
第二,狠抓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提高先进制造能力。编制出台全省“十一五”企业技术改造规划,将制造业强省建设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妥善用好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和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各市技术改造扶持资金,围绕七个产业链和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按照有较大产业规模、较高技术水平、较强品牌影响的内涵要求,突出支持做优做强100个名列全国同行业前三位的重点优势产品,使之成为代表山东工业产品水平的自主品牌集群。
第三,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改善部分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规定,制定实施山东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鼓励、限制、淘汰的产业、产品和工艺技术。
二、突出发展新型流通业态,进一步加快流通现代化
一是加强宏观政策措施研究。抓紧就山东省推进流通现代化、培育流通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流通设施建设、建立调控应急机制等方面,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大的商业集团和百货连锁企业,加快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启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全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现代物流协调健康发展。三是大力提升餐饮服务业水平。重点抓好特色餐饮和快餐送餐,探索中餐社会化发展的途径。四是进一步完善商品流通体系。重点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和“社区商业示范单位”、“国家级标准化农产品标准市场”创建活动。
三、突出强化政府引导服务,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一是加強市场研究和指导。认真研究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市场走势,密切关注重要生产资料、重要工业产品的市场变化,搞好市场发展动态信息交流和发布,为企业细分市场、搞好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指导。二是组织好省外市场开拓。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参加省外大型展洽活动,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平台。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路子,组织企业特别是资源开采加工型企业尽快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有发展优势的制造业企业,也要走出去建设组装厂,实现“销地产”。
四、突出节能降耗,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启动节能产品认定和可再生能源产品认证工作,研究支持政策,鼓励生产、利用经过认证的节能产品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的产品。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好山东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机遇,抓紧规划和部署,并选择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试点创建活动。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123工程”目标,在全省培育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行业和园区、300个循环经济企业。三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做好《山东省清洁生产条例》的起草,指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着重培育100户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四是进一步完善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措施。完善资源节约统计制度,抓紧制定《山东省节约型社会标准》和评价考核体系,并开展创建和考核工作。
五、突出激活民营经济,进一步壮大县域工业竞争力
一是抓好县域工业发展。要理清思路,出台加快全省县域工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从体制、机制上为县域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整合金融、担保、人才、政策等优势资源,重点支持1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做大。三是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四是加强工业园区管理。推动园区产业集群化。
六、突出加快信息化,切实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把推进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二是搞好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培训工作。三是大力总结推广管理创新典型。要在经验推广上狠下功夫,推动广大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管理观念和方式,加快建立完备、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提高制度化管理水平。
七、突出搞好监测协调,精心组织经济运行
继续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协调,力争超前、准确、及时、有效。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继续强化措施,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分析监测经济运行态势,努力提高经济运行工作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二是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强对亏损企业的监测和分析,找准影响工业经济效益增长的主要因素,引导企业实现增收节支。突出重点行业和产品,大力压缩两项资金占用。三是搞好重要生产要素的供求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生产要素应急协调和保障的新体制、新机制,突出抓好煤电油运的供求衔接和供应保障,优化运输结构,保证运输畅通,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四是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紧紧抓住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继续组织开展好重点专项整治。五是进一步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积极维护省内产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