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说明。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现代素质教育 审美观 创造力
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一浪高于一浪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而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呢?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性思维为主,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因此,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一、内容上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
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认为,幼儿绘画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幅图画的完成,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企及的。她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这和英国里德、美国罗恩菲德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如出一辙。“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教”被认为是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儿童。这种观点虽说有失偏颇,但在目前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笔者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一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山水;有的则像树林……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另外,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用色的良好习惯(不是一下子摊在桌子上,而是用一支拿一支,用完之后放回去),不准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等。
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小鸟”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各种叫声;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把画好的画倒过来挂,等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三、正确评价儿童绘画,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前几年,《中国教育报》上载有一个美国、日本和中国小孩画苹果的故事,曾掀起轩然大波,并引起一场教育观的讨论。一位贵妇曾对马蒂斯所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贵妇人认为画得真实才好,而马蒂斯一语就道出了绘画的追求。一次,我在教学生画《雏鸡图》时,一部分学生把小鸡画在纸的下面边线上,而上面边线多是一个太阳、几朵白云;中间剩下大片空白。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把小鸡往中间画一点,他们说:“小鸡怎会在空中。”我恍然大悟:他们是把纸的底边作地平面了。我引导他们:假如我们站高一点看地面或是在飞机上看地面,我们的图画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们是用“心”在画了。在教学中,学生有一点思想及创造性我都会提出表扬。如一年级李极把鸡眼睛画到鸡的嘴上说想打架了,巫晓聪把麻雀画得像凤凰一样并且用装饰色彩;这难道不是创造吗?
儿童画是儿童特有的一种语言,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是儿童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我们要努力去理解并认识其意义,革新内容;从过程入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因为小学美术教学并非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真正实现审美、认识、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并举的功能,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让北一小)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现代素质教育 审美观 创造力
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一浪高于一浪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而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呢?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性思维为主,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因此,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一、内容上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
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认为,幼儿绘画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幅图画的完成,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企及的。她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这和英国里德、美国罗恩菲德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如出一辙。“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教”被认为是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儿童。这种观点虽说有失偏颇,但在目前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笔者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一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山水;有的则像树林……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另外,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用色的良好习惯(不是一下子摊在桌子上,而是用一支拿一支,用完之后放回去),不准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等。
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小鸟”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各种叫声;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把画好的画倒过来挂,等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三、正确评价儿童绘画,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前几年,《中国教育报》上载有一个美国、日本和中国小孩画苹果的故事,曾掀起轩然大波,并引起一场教育观的讨论。一位贵妇曾对马蒂斯所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贵妇人认为画得真实才好,而马蒂斯一语就道出了绘画的追求。一次,我在教学生画《雏鸡图》时,一部分学生把小鸡画在纸的下面边线上,而上面边线多是一个太阳、几朵白云;中间剩下大片空白。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把小鸡往中间画一点,他们说:“小鸡怎会在空中。”我恍然大悟:他们是把纸的底边作地平面了。我引导他们:假如我们站高一点看地面或是在飞机上看地面,我们的图画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们是用“心”在画了。在教学中,学生有一点思想及创造性我都会提出表扬。如一年级李极把鸡眼睛画到鸡的嘴上说想打架了,巫晓聪把麻雀画得像凤凰一样并且用装饰色彩;这难道不是创造吗?
儿童画是儿童特有的一种语言,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是儿童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我们要努力去理解并认识其意义,革新内容;从过程入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因为小学美术教学并非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真正实现审美、认识、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并举的功能,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让北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