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自学能力的培养,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自学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 自学方法 自学能力 自学习惯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的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部分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人。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进行预习。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异常兴奋。有时下了课就找我兴高采烈地说:“老师,这部分知识我已经预习会了!”我有时一方面鼓励他,一方面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给大家讲清楚了,就算你预习会了。”这时,他就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进一步预习。通过自学,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就可以弄懂学会,只需老师再引导学生把它梳理一下、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对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议论,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结所在,使后面的讲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二、课堂教学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
通过自学议论,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老师备课时,一般地说,对学习上的这种难点估计是正确的,也有时估计得不够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修改教案。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议论,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这样做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自学能力才能发展,不断提高。就让我们每位教师从课堂40分钟做起,指导、点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出色的老师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这需要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表情;既要有艺术家的表演才能,又要有科学家的睿智头脑。在实际教学中,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用心灵去打动学生,用知识去吸引学生。教师要欣赏自己的学生,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儿进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知识充满渴望,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四、自学还要多看书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概括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精神,实打实地着眼于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也即以书本知识为主,而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但是有的老师仅把它单纯作为习题集,只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接触课本;有的老师偶而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读读定义、法则等结论而已。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知识全是*“听会”的。他们不会自主地、独立地阅读课本;即使反复看了,也提不出问题。
培养学生看书自学,一是可以指导学生在新授之前,带着学习目标看书,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带着问题听讲。二是在新授过程中,某些知识属介绍性直接给出的,不需讲解,学生自学课本即可。三是可以在新授以后看书,消化巩固所学内容,给学生留有讨论或质疑的余地,也可以养成学生做作业之前把知识梳理一遍再动手练习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看书时,不仅仅要使学生阅读书上的例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阅读时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五、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老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老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常常要精心构思,让学生自学,实验、观察、思考、控究、讨论,这样长期的训练,可以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 自学方法 自学能力 自学习惯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的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部分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人。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进行预习。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异常兴奋。有时下了课就找我兴高采烈地说:“老师,这部分知识我已经预习会了!”我有时一方面鼓励他,一方面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给大家讲清楚了,就算你预习会了。”这时,他就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进一步预习。通过自学,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就可以弄懂学会,只需老师再引导学生把它梳理一下、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对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议论,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结所在,使后面的讲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二、课堂教学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
通过自学议论,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老师备课时,一般地说,对学习上的这种难点估计是正确的,也有时估计得不够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修改教案。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议论,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这样做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自学能力才能发展,不断提高。就让我们每位教师从课堂40分钟做起,指导、点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出色的老师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这需要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表情;既要有艺术家的表演才能,又要有科学家的睿智头脑。在实际教学中,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用心灵去打动学生,用知识去吸引学生。教师要欣赏自己的学生,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儿进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知识充满渴望,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四、自学还要多看书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概括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精神,实打实地着眼于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也即以书本知识为主,而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但是有的老师仅把它单纯作为习题集,只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接触课本;有的老师偶而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读读定义、法则等结论而已。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知识全是*“听会”的。他们不会自主地、独立地阅读课本;即使反复看了,也提不出问题。
培养学生看书自学,一是可以指导学生在新授之前,带着学习目标看书,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带着问题听讲。二是在新授过程中,某些知识属介绍性直接给出的,不需讲解,学生自学课本即可。三是可以在新授以后看书,消化巩固所学内容,给学生留有讨论或质疑的余地,也可以养成学生做作业之前把知识梳理一遍再动手练习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看书时,不仅仅要使学生阅读书上的例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阅读时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五、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老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老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常常要精心构思,让学生自学,实验、观察、思考、控究、讨论,这样长期的训练,可以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