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翻译是指将所提供的文言文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语言。其实质是通过古今两套语言符号的转换,精准表达相同的言语意思。但这种转换不是简单的符号替换,而是古今文化的交流和对话、融合和汇通。古今汉语的表达方式有些是相通的,但更多的是差异。因此,在文言文翻译中要加强对字词句差异点的诊断能力,才能顺利译出符合现代汉语特点的现代文。我们借鉴中医传统诊断的四种手法——望、闻、问、切来尝试突破翻译的障碍。
一、望词性
文言文在词语组合上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大量存在名+名、动+动、动+形、形+代等特有的组合现象。翻译时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观“望”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现象,进而准确把握词语对译的技巧。如:
1.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翻译为“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它采用两个名+名的组合形式,中间用“而”连接,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可知,名词不能支配名词,所以“襟”“带”都应该作动词用,即名词活用为动词,亦即名词的意动用法。
2.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生生”翻译为“维持生活”。它采用动+动的组合形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可知,动词不能支配动词,所以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动词活用作名词“生活”。
二、闻词义
文言实词是解释文言语意的关键所在。但这些实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异的情况,理解起来较为复杂。我们必须广“闻”实词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才能正确落实其现代词义。如:
1.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庄周《逍遥游》)“辩”不是“此小大之辩”的“区别”之意,而是“变化”的意思。“辩”是通假字,通“变”。
2.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不同。这就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如果少“闻”词义,我们在翻译时就可能“病”(错误)矣!
三、问用法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乃、其、为、则、之”等,我们要深入“问”询它们的用法,通过分析它们在句中衔接和连贯的对象,判明上下文的关系,从而精确把握其用法。如:
1.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连接“尽吾志”和“不能至”,前后语意构成转折关系,因此其用法是表转折,译为“却”。
2. 鹏之徙于南冥也。(庄周《逍遥游》)“之”连接名词“鹏”和动词“徙”,两者构成主谓关系,所以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如果不问用法,我们就可能翻译出前后矛盾甚至可笑的句意来。
四、切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所以,我们要“切”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等的脉象,通过对这些句式的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如:
1.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王勃《滕王阁序》)可译为: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远道来临,有美好德行的新州刺史宇文氏在此地暂时停留。“之”连接名词和后置定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要把定语提前。
2.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韩愈《祭十二郎文》)“何”疑问代词,“谁”;“尤”动词,“怨恨”。“何尤”,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怨谁”。
望闻问切查难点,细微末节看差异。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望词性、闻词义、问用法、切句式等方法,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敏锐把握这些采分点并精准翻译,才能在文言翻译中得到高分。
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句子。
尚节亭记(节选)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1.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2.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3.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4.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1. 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注意:“芳”“忘忧”“出污而不染”等词类活用,虚词“而”的用法,三个判断句)
2.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注意:“以玉”“以象”“以欹”介宾短语后置,“以之”中“以”的用法)
3.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注意:“之”“以”等虚词,主谓倒装、被动句、判断句等句式)
4. 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注意:“名”,名作动,虚词“之”的用法,“岂……哉”,疑问句式)
【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好玩罢了?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并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表现他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既然这样,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一、望词性
文言文在词语组合上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大量存在名+名、动+动、动+形、形+代等特有的组合现象。翻译时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观“望”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现象,进而准确把握词语对译的技巧。如:
1.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翻译为“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它采用两个名+名的组合形式,中间用“而”连接,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可知,名词不能支配名词,所以“襟”“带”都应该作动词用,即名词活用为动词,亦即名词的意动用法。
2.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生生”翻译为“维持生活”。它采用动+动的组合形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可知,动词不能支配动词,所以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动词活用作名词“生活”。
二、闻词义
文言实词是解释文言语意的关键所在。但这些实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异的情况,理解起来较为复杂。我们必须广“闻”实词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才能正确落实其现代词义。如:
1.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庄周《逍遥游》)“辩”不是“此小大之辩”的“区别”之意,而是“变化”的意思。“辩”是通假字,通“变”。
2.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不同。这就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如果少“闻”词义,我们在翻译时就可能“病”(错误)矣!
三、问用法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乃、其、为、则、之”等,我们要深入“问”询它们的用法,通过分析它们在句中衔接和连贯的对象,判明上下文的关系,从而精确把握其用法。如:
1.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连接“尽吾志”和“不能至”,前后语意构成转折关系,因此其用法是表转折,译为“却”。
2. 鹏之徙于南冥也。(庄周《逍遥游》)“之”连接名词“鹏”和动词“徙”,两者构成主谓关系,所以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如果不问用法,我们就可能翻译出前后矛盾甚至可笑的句意来。
四、切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所以,我们要“切”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等的脉象,通过对这些句式的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如:
1.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王勃《滕王阁序》)可译为: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远道来临,有美好德行的新州刺史宇文氏在此地暂时停留。“之”连接名词和后置定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要把定语提前。
2.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韩愈《祭十二郎文》)“何”疑问代词,“谁”;“尤”动词,“怨恨”。“何尤”,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怨谁”。
望闻问切查难点,细微末节看差异。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望词性、闻词义、问用法、切句式等方法,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敏锐把握这些采分点并精准翻译,才能在文言翻译中得到高分。
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句子。
尚节亭记(节选)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1.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2.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3.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4.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1. 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注意:“芳”“忘忧”“出污而不染”等词类活用,虚词“而”的用法,三个判断句)
2.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注意:“以玉”“以象”“以欹”介宾短语后置,“以之”中“以”的用法)
3.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注意:“之”“以”等虚词,主谓倒装、被动句、判断句等句式)
4. 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注意:“名”,名作动,虚词“之”的用法,“岂……哉”,疑问句式)
【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好玩罢了?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并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表现他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既然这样,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