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工具,思维方式。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英语词汇,阅读理解两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促进英语教学。
【关键词】概念隐喻 认知 思维 英语教学
一、前言
自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问世以来,概念隐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学者的关注。概念隐喻,是基于体验哲学,用一个熟悉的物体或事件指代说明另一个陌生的物体或事件,(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性),或者换句话说,概念隐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略带中国式的“含蓄”,把本难以说出的或不方便直接说出的意思,用更加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经济领域众所周知的“泡沫经济”(Bubble metaphor),就是用泡沫来指代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泡沫(Bubble)通常指的是“昙花一现”,美丽的景象在某个时刻确实存在,但泡沫最大的特征在于一触就破,持续的时间不长,而且并不實在。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Time is money.” 在这个概念隐喻中,用“money”来形容“time”,为的是突出时间的重要性,“money”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特征也恰好和“time”的珍贵相一致。其实,概念隐喻与其说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具体的语言表达只是它其中一种体现方式而已。可以说,隐喻就是一种人类常用的认知方式,它并不晦涩,并不遥远,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是我们有时意识不到而已。
本文将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词汇,阅读,探讨如何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促进英语教学。之前关于概念隐喻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从高职角度的却不多,所以本文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二、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教学应用
1.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众所周知,词汇是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词汇量的多少会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高,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很单调,枯燥,乏味,不仅需要努力的更多,而且还很快就会忘记。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隐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联系,多个物体的延伸,联系。所以,概念隐喻理论有利于多义词的学习,从而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比如以“hand”为例,它本义是“手”,但实际的应用中却语义很丰富,
(1)I put my hand into my pocket and pulled out money.
我把手伸进口袋,掏出了钱。
(2)The hand of army can be seen in the entire electoral process.
整个选举过程都能看出军队的介入。
(3)I want a hand with the children.
我需要有人帮着照看孩子。
从以上的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hand”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但根本的内涵还是“手”,比如“介入”实际上是“插手”,再比如“帮着照看”,实际上就是“搭把手”。其实这种现象也可以使用概念隐喻理论中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加以说明理解。意象图式,通俗一些讲,在我看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习惯性动作,或情景,在大脑中留下的信息符号。它们都是基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体验,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感受,以及所处的文化氛围。
2.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因为单词基础比较薄弱,所以阅读理解能力更是差强人意。通过课堂提问以及课下交流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的难点主要集中于重难点句子的理解,除了复杂句式的语法难点之外,一些隐喻用法的句子,也常常令学生感到困惑。比如说,“The trade war between Adidas and Nike has been going on for a long time.”,学生就会有很多疑惑,其实这句话就是概念隐喻的典型例子之一,众所周知,概念隐喻就是一个人们熟知的具象的概念域到另一个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域的映射,旨在通过耳熟能详的概念解释说明人们未知的概念。“war”,战争,在人类很早的历史中就有,伴随着双方或多方对立,利益的冲突,也有策略,武器,等等。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慢慢的渗透这种概念隐喻的思维方式,相信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难点就会豁然开朗。当然,概念隐喻的思维训练,并不仅仅是几个句子就可以的,而是更多典型例子的不断积累。
三、结论
概念隐喻理论对于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很多认可,但是具体的实际应用,如何更好地操作,却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英语词汇,阅读理解,两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促进英语教学的问题。但分析不够透彻,不够具体,只是宏观描述,缺乏数据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不断改善提高。
参考文献:
[1]White,M.Metaphor and economics:the case of growth[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22):131-151.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概念隐喻 认知 思维 英语教学
一、前言
自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问世以来,概念隐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学者的关注。概念隐喻,是基于体验哲学,用一个熟悉的物体或事件指代说明另一个陌生的物体或事件,(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性),或者换句话说,概念隐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略带中国式的“含蓄”,把本难以说出的或不方便直接说出的意思,用更加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经济领域众所周知的“泡沫经济”(Bubble metaphor),就是用泡沫来指代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泡沫(Bubble)通常指的是“昙花一现”,美丽的景象在某个时刻确实存在,但泡沫最大的特征在于一触就破,持续的时间不长,而且并不實在。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Time is money.” 在这个概念隐喻中,用“money”来形容“time”,为的是突出时间的重要性,“money”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特征也恰好和“time”的珍贵相一致。其实,概念隐喻与其说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具体的语言表达只是它其中一种体现方式而已。可以说,隐喻就是一种人类常用的认知方式,它并不晦涩,并不遥远,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是我们有时意识不到而已。
本文将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词汇,阅读,探讨如何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促进英语教学。之前关于概念隐喻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从高职角度的却不多,所以本文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二、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教学应用
1.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众所周知,词汇是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词汇量的多少会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高,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很单调,枯燥,乏味,不仅需要努力的更多,而且还很快就会忘记。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隐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联系,多个物体的延伸,联系。所以,概念隐喻理论有利于多义词的学习,从而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比如以“hand”为例,它本义是“手”,但实际的应用中却语义很丰富,
(1)I put my hand into my pocket and pulled out money.
我把手伸进口袋,掏出了钱。
(2)The hand of army can be seen in the entire electoral process.
整个选举过程都能看出军队的介入。
(3)I want a hand with the children.
我需要有人帮着照看孩子。
从以上的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hand”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但根本的内涵还是“手”,比如“介入”实际上是“插手”,再比如“帮着照看”,实际上就是“搭把手”。其实这种现象也可以使用概念隐喻理论中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加以说明理解。意象图式,通俗一些讲,在我看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习惯性动作,或情景,在大脑中留下的信息符号。它们都是基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体验,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感受,以及所处的文化氛围。
2.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因为单词基础比较薄弱,所以阅读理解能力更是差强人意。通过课堂提问以及课下交流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的难点主要集中于重难点句子的理解,除了复杂句式的语法难点之外,一些隐喻用法的句子,也常常令学生感到困惑。比如说,“The trade war between Adidas and Nike has been going on for a long time.”,学生就会有很多疑惑,其实这句话就是概念隐喻的典型例子之一,众所周知,概念隐喻就是一个人们熟知的具象的概念域到另一个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域的映射,旨在通过耳熟能详的概念解释说明人们未知的概念。“war”,战争,在人类很早的历史中就有,伴随着双方或多方对立,利益的冲突,也有策略,武器,等等。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慢慢的渗透这种概念隐喻的思维方式,相信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难点就会豁然开朗。当然,概念隐喻的思维训练,并不仅仅是几个句子就可以的,而是更多典型例子的不断积累。
三、结论
概念隐喻理论对于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很多认可,但是具体的实际应用,如何更好地操作,却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英语词汇,阅读理解,两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促进英语教学的问题。但分析不够透彻,不够具体,只是宏观描述,缺乏数据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不断改善提高。
参考文献:
[1]White,M.Metaphor and economics:the case of growth[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22):131-151.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