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会用人文精神开启了人类重新认识世界的窗口,引领人们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从此,世博会同时兼当起了人类文明的“思想者”,站在技术巨人的肩上,关注和平、环境和人类的未来,关注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192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将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起,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世界城市化的历史,世博会所展现的也是城市化的进程。今日中国的城乡人口比例,与1851年举办首届世博会时的英国和19、20世纪之交举办一系列世博会时的美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00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活大大改观,但在中国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然伴随着很多问题。在上海世博会的崭新平台上,人们将为各种“城市病”探询“药方”。
实际上,与完善基本生活设施相比,更难做到的是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领域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在人们心中培养一种共同的归属感,使人们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正如首届世博会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同时,还形成了一种对进步观念的崇拜,人们希望,上海世博会在促进城市文明的同时,留下一种新的城市理念,一种能使城市变成人类心灵归属地的理念。
转型契机
2010年的世博会把上海变成了一个浩大的工地,就如同北京奥运会作用于北京一样。目前,北京奥运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正随着奥运的结束成为经济界炙手可热的话题。如果把目光放长远些,对于上海世博会,现在探讨一下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投资的意义,也不会为时过早,毕竟在投资规模及吸引眼球方面,两者难分高下,并且世博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一个经济的“奥运”盛会。
在投资方面,奥运会和世博会也不相上下,由上海世博会引发的相关投资规模将达2500亿元以上,这与北京奥运350亿美元左右的投资规模相当;在消费方面,由于世博会历时长,参观人数多,相关行业如旅游酒店零售受益幅度会较大;在后续效应方面,由于奥运会广泛的电视转播权,世博企业的品牌效应虽然没有奥运大,但是由此产生的技术变革或者产业变革带来的影响则更为深远长久。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快速增长。但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致使多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国际的经验显示,发展模式要适应发展阶段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相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性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高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依靠投资推动的增长模式面临资源瓶颈,带来经济结构扭曲以及各种新的矛盾和不平衡。因此,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抛弃“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模式,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移,进一步变革经济制度,创造经济持续发展的更好环境,就成了中国目前的必然选择。因此,上海世博会由此所产生的技术变革或者产业变革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则会更为深远与长久。
工业庆典
纵观世博会历史,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催生了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从此,世博会就成为了展示各国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成果的舞台。可以说,世博会的举办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进人类走向了全新的现代文明。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爱迪生是美国天才发明家,他的钨丝电灯、话筒和留声机等创造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这些发明主要因为世博会强大的宣传效应而普及于民,爱迪生这个名字也因为世博会变得家喻户晓。1878年,他在巴黎世博会公开演示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的拿破仑,称赞留声机是19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三大发明之一。爱迪生的发明参加过多次世博会,1878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话筒和钨丝电灯,1881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可同时点亮1200只电灯的发电机。爱迪生既是世博会展品的提供者,也是世博会的忠实观众。他因为受到世博会其他成果的启发而产生更多发明灵感。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爱迪生在参观过程中看到法国摄影家马雷发明的一种连续显示照片的装置,还看到当时发明的新型感光胶片,就利用人类视觉暂留现象发明了电影机。几年后,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电影机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现代电影放映机雏形,大大丰富了社会娱乐生活。此外,还有更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事物出现在世博会上,如奔驰的汽车、奥迪斯的电梯、莱特兄弟的飞机、曾作为巴黎世博会标志的埃菲尔铁塔……
世博会拥有开放的胸怀。它不仅为最先步入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国提供展示平台,也给当时那些仍在黑暗中摸索的国度留出活动空间,创造平等机会。世博会象征着包容、欢聚与自由平等,这种理念不断传承、发展,使世博会越来越具有生机和魅力。
四海一家
即使从来不曾走进任何一届世博会,我们的生活也不可能绕开世博会上展现的发明与发现。电话机、电影、煤气灶、计算机、机器人、航天器等人类文明的产物,大都经历过世博会的洗礼。度假村、俱乐部、主题公园、百货商店、自动售货机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公共设施,也无不经由世博会获得启示、萌生创意。在这些发明创新的背后,是人类对追求技术进步的渴求和孜孜不倦。世博会激发了人类的活力、进取心和智慧,促进了人类聪明才智的发展,也正是这种藏在冰冷机器后的人文暖色和精神指向,加速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催化了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世博会在作为承载文明驿站的同时,也在推动着现代化文明的进程。
从英国伦敦的“万国博览会”至今,世界博览会已经走过159年的历程。回望159年世博会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盘点现代文明的得失与利弊后,世博会在慢慢“转身”。20世纪以来的世博会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文发展和人文精神,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博会更多地重视人的生存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民族间的和平、国家间的平等。
1970年大阪世博会从关注人类的“进步”转变为关注人类的“和谐”;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则从和谐的理念具体化到“人与自然的和谐”;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发出了世界能源危机的警示;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敲响了保护地球水资源的警钟;2005年爱知世博会选择了“自然的睿智”为主题,释放出了一片绿色;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本届上海世博会更是暗含了环保的命题,即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从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中已经可以看出,人们正在逐渐重视自然、重视环保,并将环保理念进行一步步地深化。
尊重自然
参观世博会,总会让人先想到去英国馆,因为,正是英国在1851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开创了近、现代人类文明、文化交流的新载体,历经159年的风风雨雨,世博会已从当年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世博会也成为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品牌。
在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人们看不到通常展厅的外墙立面,展馆的大门和四周是自然栗色木围栏,木板上以树叶花纹镂空雕刻,透过花纹可以看到花园里茂盛的树木,进门便步入了一个地道的英国花园。这里是大自然的天地,完全没有意念中的高科技展品或夺人眼目的视觉冲击。40多株酸橙树枝繁叶茂,整齐精神地布满园中,下方栽植许多英国乡土草本花卉,芬芳葱郁。园中一组原始图腾状的抽象木雕与休息坐椅有机结合,供游人观赏和休憩。绿色平静了尘世的喧嚣和浮躁,恬适的心情在自然林木花草中悠然而生。这些植物来自英国本土,除了在世博会期间能春花秋实塑造英伦的自然风景外,会后,更能在异国他乡插队落户,继续传播友谊。以自然之景阐释自然之理,以自然之理吟颂自然之情,这便是一个崇尚自然的英国风格。
这些展品让人了解了人类如何利用仿生原理发明的科学技术,让观众在参与互动的观赏中得到自然的启迪,同时也展示英国解译自然的能力,这些作品是英国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演绎。说是科学家的作品,是因为他们揭示了自然生物科学的原理。说是艺术家的作品,是因为,如果没有通过展示这一形象设计环节,深奥的理念仍无法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和触觉语言。
事实上,本届上海世博会所有展品的创意、设计都源自自然、表现自然,以自然与人的关系,阐述着世博会主题“自然的睿智”。但是透过展示又巧妙地折射了另一个观点: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母亲。正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创意,创造出自然万物之灵——人,才使世界变得富有诗意。因为只有人,才会参悟大自然的睿智,也只有人,才能珍爱大自然的和谐。
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在使人们感受到现代建筑艺术魅力的同时,还成为英国向全世界展示本国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实力的舞台。
世博会象征着包容、欢聚与自由平等,这种理念不断传承、发展,使世博会越来越具有生机和魅力。
在世博会的历史上,曾留下许多经典建筑。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和芬兰馆就是本届世博会特色建筑的代表。
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192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将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起,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世界城市化的历史,世博会所展现的也是城市化的进程。今日中国的城乡人口比例,与1851年举办首届世博会时的英国和19、20世纪之交举办一系列世博会时的美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00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活大大改观,但在中国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然伴随着很多问题。在上海世博会的崭新平台上,人们将为各种“城市病”探询“药方”。
实际上,与完善基本生活设施相比,更难做到的是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领域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在人们心中培养一种共同的归属感,使人们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正如首届世博会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同时,还形成了一种对进步观念的崇拜,人们希望,上海世博会在促进城市文明的同时,留下一种新的城市理念,一种能使城市变成人类心灵归属地的理念。
转型契机
2010年的世博会把上海变成了一个浩大的工地,就如同北京奥运会作用于北京一样。目前,北京奥运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正随着奥运的结束成为经济界炙手可热的话题。如果把目光放长远些,对于上海世博会,现在探讨一下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投资的意义,也不会为时过早,毕竟在投资规模及吸引眼球方面,两者难分高下,并且世博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一个经济的“奥运”盛会。
在投资方面,奥运会和世博会也不相上下,由上海世博会引发的相关投资规模将达2500亿元以上,这与北京奥运350亿美元左右的投资规模相当;在消费方面,由于世博会历时长,参观人数多,相关行业如旅游酒店零售受益幅度会较大;在后续效应方面,由于奥运会广泛的电视转播权,世博企业的品牌效应虽然没有奥运大,但是由此产生的技术变革或者产业变革带来的影响则更为深远长久。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快速增长。但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致使多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国际的经验显示,发展模式要适应发展阶段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相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性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高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依靠投资推动的增长模式面临资源瓶颈,带来经济结构扭曲以及各种新的矛盾和不平衡。因此,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抛弃“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模式,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移,进一步变革经济制度,创造经济持续发展的更好环境,就成了中国目前的必然选择。因此,上海世博会由此所产生的技术变革或者产业变革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则会更为深远与长久。
工业庆典
纵观世博会历史,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催生了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从此,世博会就成为了展示各国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成果的舞台。可以说,世博会的举办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进人类走向了全新的现代文明。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爱迪生是美国天才发明家,他的钨丝电灯、话筒和留声机等创造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这些发明主要因为世博会强大的宣传效应而普及于民,爱迪生这个名字也因为世博会变得家喻户晓。1878年,他在巴黎世博会公开演示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的拿破仑,称赞留声机是19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三大发明之一。爱迪生的发明参加过多次世博会,1878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话筒和钨丝电灯,1881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可同时点亮1200只电灯的发电机。爱迪生既是世博会展品的提供者,也是世博会的忠实观众。他因为受到世博会其他成果的启发而产生更多发明灵感。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爱迪生在参观过程中看到法国摄影家马雷发明的一种连续显示照片的装置,还看到当时发明的新型感光胶片,就利用人类视觉暂留现象发明了电影机。几年后,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电影机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现代电影放映机雏形,大大丰富了社会娱乐生活。此外,还有更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事物出现在世博会上,如奔驰的汽车、奥迪斯的电梯、莱特兄弟的飞机、曾作为巴黎世博会标志的埃菲尔铁塔……
世博会拥有开放的胸怀。它不仅为最先步入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国提供展示平台,也给当时那些仍在黑暗中摸索的国度留出活动空间,创造平等机会。世博会象征着包容、欢聚与自由平等,这种理念不断传承、发展,使世博会越来越具有生机和魅力。
四海一家
即使从来不曾走进任何一届世博会,我们的生活也不可能绕开世博会上展现的发明与发现。电话机、电影、煤气灶、计算机、机器人、航天器等人类文明的产物,大都经历过世博会的洗礼。度假村、俱乐部、主题公园、百货商店、自动售货机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公共设施,也无不经由世博会获得启示、萌生创意。在这些发明创新的背后,是人类对追求技术进步的渴求和孜孜不倦。世博会激发了人类的活力、进取心和智慧,促进了人类聪明才智的发展,也正是这种藏在冰冷机器后的人文暖色和精神指向,加速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催化了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世博会在作为承载文明驿站的同时,也在推动着现代化文明的进程。
从英国伦敦的“万国博览会”至今,世界博览会已经走过159年的历程。回望159年世博会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盘点现代文明的得失与利弊后,世博会在慢慢“转身”。20世纪以来的世博会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文发展和人文精神,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博会更多地重视人的生存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民族间的和平、国家间的平等。
1970年大阪世博会从关注人类的“进步”转变为关注人类的“和谐”;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则从和谐的理念具体化到“人与自然的和谐”;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发出了世界能源危机的警示;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敲响了保护地球水资源的警钟;2005年爱知世博会选择了“自然的睿智”为主题,释放出了一片绿色;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本届上海世博会更是暗含了环保的命题,即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从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中已经可以看出,人们正在逐渐重视自然、重视环保,并将环保理念进行一步步地深化。
尊重自然
参观世博会,总会让人先想到去英国馆,因为,正是英国在1851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开创了近、现代人类文明、文化交流的新载体,历经159年的风风雨雨,世博会已从当年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世博会也成为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品牌。
在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人们看不到通常展厅的外墙立面,展馆的大门和四周是自然栗色木围栏,木板上以树叶花纹镂空雕刻,透过花纹可以看到花园里茂盛的树木,进门便步入了一个地道的英国花园。这里是大自然的天地,完全没有意念中的高科技展品或夺人眼目的视觉冲击。40多株酸橙树枝繁叶茂,整齐精神地布满园中,下方栽植许多英国乡土草本花卉,芬芳葱郁。园中一组原始图腾状的抽象木雕与休息坐椅有机结合,供游人观赏和休憩。绿色平静了尘世的喧嚣和浮躁,恬适的心情在自然林木花草中悠然而生。这些植物来自英国本土,除了在世博会期间能春花秋实塑造英伦的自然风景外,会后,更能在异国他乡插队落户,继续传播友谊。以自然之景阐释自然之理,以自然之理吟颂自然之情,这便是一个崇尚自然的英国风格。
这些展品让人了解了人类如何利用仿生原理发明的科学技术,让观众在参与互动的观赏中得到自然的启迪,同时也展示英国解译自然的能力,这些作品是英国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演绎。说是科学家的作品,是因为他们揭示了自然生物科学的原理。说是艺术家的作品,是因为,如果没有通过展示这一形象设计环节,深奥的理念仍无法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和触觉语言。
事实上,本届上海世博会所有展品的创意、设计都源自自然、表现自然,以自然与人的关系,阐述着世博会主题“自然的睿智”。但是透过展示又巧妙地折射了另一个观点: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母亲。正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创意,创造出自然万物之灵——人,才使世界变得富有诗意。因为只有人,才会参悟大自然的睿智,也只有人,才能珍爱大自然的和谐。
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在使人们感受到现代建筑艺术魅力的同时,还成为英国向全世界展示本国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实力的舞台。
世博会象征着包容、欢聚与自由平等,这种理念不断传承、发展,使世博会越来越具有生机和魅力。
在世博会的历史上,曾留下许多经典建筑。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和芬兰馆就是本届世博会特色建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