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四川本土剧团-无限剧团诚意制作,改编自美国百老汇剧作家尼尔.西蒙(Neil Simon)的早期经典名作《新婚燕尔》(Barefoot in the Park,又译赤脚走公园)2018年初在成都黑螺艺术空间精彩上演。作为百老汇最长寿的剧目,世界各地的剧团都进行过不计其数的本土化改编,然而大多数皆以反响平平告终。无限剧团的这次创作,不仅票房口碑双丰收,更为经典话剧的国际化传播与本土化改编做出了创新示范。
关键词:爱与被爱的制衡;话剧《新婚燕尔》;本土化改编;创新
1963年话剧版《新婚燕尔》首次推出之后连演超过1500场,成为最长寿的百老汇剧目之一。1967年因为简.方达(Jane Fonda)出演的电影版而再次受到世界范围关注。一对新婚6天的年轻夫妻(莉莉和李扬)、单身老妇人(女主角莉莉的母亲素芬)、邻居怪叔叔(韦建国)、快递师傅和电话修理工,六位角色在一间天花板有破洞、暖气不暖、衣柜漏水、厕所没有马桶、卧室小的只能摆得下一张折叠单人床、没有电梯的八楼老宅子里上演了一出笑中带泪的浪漫爱情喜剧。鲁迅说“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喜剧的最高境界正是幽默诙谐、插科打诨中杂糅对生活本质的无情揭露及悲天悯人的关怀。
一、人物剧设
莉莉风情幽默,李扬拘谨保守。一个是年轻的家庭主妇,一个是事业上升期的小律师,二人的婚姻在度完蜜月回到现实的那一刻便开始了考验:爬上八楼高的“新房”。莉莉高价租来的“新房”实为一间老旧的屋子,从蜜月酒店到现实婚房的巨大落差----爬楼让每个人气喘吁吁,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二人抱团取暖、面面相觑。莉莉对婚姻充满了憧憬,认为丈夫白天工作晚上应属于家庭。而领导对李扬委以重任,事业上来之不易的机会李扬当然要珍惜,他决定晚上加班准备第二天上庭的材料。妻子希望过二人世界,丈夫却一心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证明自己。丈母娘素芬突如其来的造访,让这对小夫妻的矛盾第一次加剧。张爱玲说“爱情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平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最消磨人的热情。你情我侬的爱情是理想而短暂的,“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才是人的基本需求和现实境遇。莉莉爱生活,李扬也爱家庭。一个真性情,一个富有责任心。新婚燕尔,爱的平行线却出现了分叉。
二、故事冲突
李扬对莉莉“精心”打造的生活颇有微词。首先是“新房”,这是故事发生的外部环境。每天上下楼梯的折腾,以及整栋楼的那些古怪邻居,尤其是那位不请自来的邻居韦先生,他穿过二人的婚房卧室窗户才能爬回楼顶天台自己的居所。第二是对母亲的爱,这是故事发展的催化剂。莉莉觉得韦先生风情幽默,不顾李扬反对单方面促成母亲素芬和韦先生相亲。韦先生准备了黑暗料理—猪乳头款待大家,而后莉莉又提议驱车前往青城山喝羊肉汤。素芬和韦先生这对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人却在莉莉的撮合下如同干柴遇见烈火,误打误撞“同居”了一宿。母亲的爱情和莉莉的爱情形成了对比参照,莉莉抱怨李扬一直是旁观者(Watcher),没有与自己站在一条战线成为实干者(Do-er)。李扬则认为做一个不干预的旁观者实属不易,自己已尽到最大程度的包容。第三是莉莉和李扬的性格,这是故事的核心矛盾。妻子莉莉年輕、感性、对婚姻充满希望,却太过依附丈夫李扬。对爱的全身心付出也潜藏着不安全感的表达。李扬保守理性,对家庭富有责任心,但不解风情也不善沟通,在“被爱”的洪流中差点溺水身亡。母亲和韦先生作为这对小夫妻的调和剂,在爱与被爱的方式中提供了许多参考和借鉴。爱是渴望,爱也是能力,如何找到爱与被爱的平衡,千古难题。本剧终,以李扬和莉莉夫妻二人的天台营救实现了happy ending。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年轻演员的表演一张一弛,开合有度,将原著的精髓呈现得淋漓尽致。
三、本土改编
话剧与影视最大的不同也许是空间舞台对叙事的凝练。电影版的《新婚燕尔》传播度较广,女主角简.方达也声名远扬,全世界各地剧团的话剧版也对本剧推波助澜。改编经典难度可想而知。本土无限剧团的这次演绎可谓精彩纷呈。首先,剧中人名改编独具时代感,十分“接地气”。原作夫妻保罗(Paul)和Corie(柯瑞),变成了你我身边的“莉莉”和“李扬”,母亲班夫人和意大利籍怪叔叔(Velosco)变成了四川的“素芬”和典型的50后“韦建国”。称谓的改变不仅仅是翻译这么简单,它带来的是对一代人集体记忆和潜意识的唤起。其次是剧中陈设的本土化改良。洋酒“马爹尼(Martini)”变成了“二锅头”和啤酒,黑暗料理“Knichi”中的鳗鱼肉变成了“猪乳头”,餐前说辞里的“奥巴马”和变成了“马云”…在吃料理的这场戏中,无限剧团不仅保留了百老汇话剧版的经典手势和节奏,还添加了“韦建国”魔性嗓音和略带女性气质的个人化演绎。第三,是本剧的创新----歌曲《青城山下白素贞》的三次使用:素芬与韦先生相亲后四人的自然演绎(情感抒发)、电话修理工在夫妻闹离婚时哼唱(添油加醋)和剧终大团圆(点题)。这首歌在西方原作中是宴会上热辣的扭腰草裙舞“Mashamasha”,而《青城山下白素贞》显然更能引起成都观众的共鸣。此曲原本就是对爱情经典《新白娘子传奇》主题曲的改编,“白蛇传”的普世价值,青城山的本土化连接,修理工哼唱对剧情的强化和加速,成为了本剧最大的点睛之笔。
余华说,一部伟大的电影后面存在着千万部电影,不同的观众带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去与这部电影接触碰撞,发出共鸣之声。话剧其实也一样,相信走进剧场看过此剧的观众,无论是新婚燕尔,还是老夫老妻,甚至还未走进婚姻,只要对爱和被爱还有诉求,定会在爆笑之后探寻爱的制衡,最终闻到相同的蔷薇。
作者简介:
李姝(1984-),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戏剧导演理论与创作、广播电视文艺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
关键词:爱与被爱的制衡;话剧《新婚燕尔》;本土化改编;创新
1963年话剧版《新婚燕尔》首次推出之后连演超过1500场,成为最长寿的百老汇剧目之一。1967年因为简.方达(Jane Fonda)出演的电影版而再次受到世界范围关注。一对新婚6天的年轻夫妻(莉莉和李扬)、单身老妇人(女主角莉莉的母亲素芬)、邻居怪叔叔(韦建国)、快递师傅和电话修理工,六位角色在一间天花板有破洞、暖气不暖、衣柜漏水、厕所没有马桶、卧室小的只能摆得下一张折叠单人床、没有电梯的八楼老宅子里上演了一出笑中带泪的浪漫爱情喜剧。鲁迅说“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喜剧的最高境界正是幽默诙谐、插科打诨中杂糅对生活本质的无情揭露及悲天悯人的关怀。
一、人物剧设
莉莉风情幽默,李扬拘谨保守。一个是年轻的家庭主妇,一个是事业上升期的小律师,二人的婚姻在度完蜜月回到现实的那一刻便开始了考验:爬上八楼高的“新房”。莉莉高价租来的“新房”实为一间老旧的屋子,从蜜月酒店到现实婚房的巨大落差----爬楼让每个人气喘吁吁,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二人抱团取暖、面面相觑。莉莉对婚姻充满了憧憬,认为丈夫白天工作晚上应属于家庭。而领导对李扬委以重任,事业上来之不易的机会李扬当然要珍惜,他决定晚上加班准备第二天上庭的材料。妻子希望过二人世界,丈夫却一心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证明自己。丈母娘素芬突如其来的造访,让这对小夫妻的矛盾第一次加剧。张爱玲说“爱情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平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最消磨人的热情。你情我侬的爱情是理想而短暂的,“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才是人的基本需求和现实境遇。莉莉爱生活,李扬也爱家庭。一个真性情,一个富有责任心。新婚燕尔,爱的平行线却出现了分叉。
二、故事冲突
李扬对莉莉“精心”打造的生活颇有微词。首先是“新房”,这是故事发生的外部环境。每天上下楼梯的折腾,以及整栋楼的那些古怪邻居,尤其是那位不请自来的邻居韦先生,他穿过二人的婚房卧室窗户才能爬回楼顶天台自己的居所。第二是对母亲的爱,这是故事发展的催化剂。莉莉觉得韦先生风情幽默,不顾李扬反对单方面促成母亲素芬和韦先生相亲。韦先生准备了黑暗料理—猪乳头款待大家,而后莉莉又提议驱车前往青城山喝羊肉汤。素芬和韦先生这对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人却在莉莉的撮合下如同干柴遇见烈火,误打误撞“同居”了一宿。母亲的爱情和莉莉的爱情形成了对比参照,莉莉抱怨李扬一直是旁观者(Watcher),没有与自己站在一条战线成为实干者(Do-er)。李扬则认为做一个不干预的旁观者实属不易,自己已尽到最大程度的包容。第三是莉莉和李扬的性格,这是故事的核心矛盾。妻子莉莉年輕、感性、对婚姻充满希望,却太过依附丈夫李扬。对爱的全身心付出也潜藏着不安全感的表达。李扬保守理性,对家庭富有责任心,但不解风情也不善沟通,在“被爱”的洪流中差点溺水身亡。母亲和韦先生作为这对小夫妻的调和剂,在爱与被爱的方式中提供了许多参考和借鉴。爱是渴望,爱也是能力,如何找到爱与被爱的平衡,千古难题。本剧终,以李扬和莉莉夫妻二人的天台营救实现了happy ending。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年轻演员的表演一张一弛,开合有度,将原著的精髓呈现得淋漓尽致。
三、本土改编
话剧与影视最大的不同也许是空间舞台对叙事的凝练。电影版的《新婚燕尔》传播度较广,女主角简.方达也声名远扬,全世界各地剧团的话剧版也对本剧推波助澜。改编经典难度可想而知。本土无限剧团的这次演绎可谓精彩纷呈。首先,剧中人名改编独具时代感,十分“接地气”。原作夫妻保罗(Paul)和Corie(柯瑞),变成了你我身边的“莉莉”和“李扬”,母亲班夫人和意大利籍怪叔叔(Velosco)变成了四川的“素芬”和典型的50后“韦建国”。称谓的改变不仅仅是翻译这么简单,它带来的是对一代人集体记忆和潜意识的唤起。其次是剧中陈设的本土化改良。洋酒“马爹尼(Martini)”变成了“二锅头”和啤酒,黑暗料理“Knichi”中的鳗鱼肉变成了“猪乳头”,餐前说辞里的“奥巴马”和变成了“马云”…在吃料理的这场戏中,无限剧团不仅保留了百老汇话剧版的经典手势和节奏,还添加了“韦建国”魔性嗓音和略带女性气质的个人化演绎。第三,是本剧的创新----歌曲《青城山下白素贞》的三次使用:素芬与韦先生相亲后四人的自然演绎(情感抒发)、电话修理工在夫妻闹离婚时哼唱(添油加醋)和剧终大团圆(点题)。这首歌在西方原作中是宴会上热辣的扭腰草裙舞“Mashamasha”,而《青城山下白素贞》显然更能引起成都观众的共鸣。此曲原本就是对爱情经典《新白娘子传奇》主题曲的改编,“白蛇传”的普世价值,青城山的本土化连接,修理工哼唱对剧情的强化和加速,成为了本剧最大的点睛之笔。
余华说,一部伟大的电影后面存在着千万部电影,不同的观众带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去与这部电影接触碰撞,发出共鸣之声。话剧其实也一样,相信走进剧场看过此剧的观众,无论是新婚燕尔,还是老夫老妻,甚至还未走进婚姻,只要对爱和被爱还有诉求,定会在爆笑之后探寻爱的制衡,最终闻到相同的蔷薇。
作者简介:
李姝(1984-),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戏剧导演理论与创作、广播电视文艺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