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庆祝FESCO成立30年之际,我们要记住那些曾经献出了青春的外企人。至少,我们能在FESCO 30年时,重温一下记录了他们工作和理想的那些文字
1982年,我从通过当时以偏题、怪题举“市”闻名、具有FEscO特色的英文考试进入“外企” (即FESCO公司)之日起,凡经我手的纸片和带有“FEscO外企”字样的报刊文章,或是领导发话让“燕玲同志存”,“退燕玲”的材料,我都有意无意地存了起来。FEscO集团为了寻找30年的历史记忆,我和几人便开始翻腾出那些陈年老纸。除了这些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更多的FEScO历史,还都沉积在我的脑海中。借FEscO集团纪念成立30年之际,我把几箱子的报章纸片献给“外企”,同时献出的还有脑海中的一些记忆片段……
初进外企时,我被留在办公室,从沏茶端水、制表,做会谈记录起步,1983年起担任公司的外事秘书,直至公司成立公共关系部,开始从事起对外联络和对外宣传等工作,其间与国家的主流媒体——电视台,报刊乃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都没少打交道。因此,顺手存下了不少记者采访的报刊文章在整理这些陈报旧刊时,1988年《北京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采访外企的特写文章(见下图)在今天读来仍感到没有过时。其中报道的即出人头地又艰辛不屈的外企人,令人感动至深,唏嘘不已。 外企成长至今如参天大树,我们要记住那些曾经献出了青春的外企人。至少,我们能在FESCO 30年时,重温一下记录了他们工作和理想的那些文字。
易家祥“FESCO特色”的英文考试
外企服务集团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伟业,不得不叹服30年前北京市率全国之先组建了FESCO的奠基人,以及这支创业团队的眼光、智慧与魄力。正是这样一群优秀的人才,正好赶上了中国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改革机遇,使他们一下子焕发出青春与斗志,在改革开放时代的最前沿吹响了创建外企服务集团的“集结号”
FESCO的创业者个个身手不凡,一身的精气神,一身的真才实学:代总经理孙扬先曾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副总经理刘正洪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创办教学部的程云英经理是清华大学英语系的高材生,而担任英文考试的易家祥老师曾是北平燕京大学的学子……他们走到一起的初衷就是为走进国门的外商提供服务,推荐本土人才。
人才服务公司的第一要务当然是要有人才。1979年时国家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向外国公司推荐合格的人才相当困难。何谓合格人才?首先要外语能够沟通。选拔合格人才的第一道关对FESCO来说,就是先要检验每个入职者的外语水准。易家祥老师责无旁贷地成了外企的英文主考官。
之所以说易老师责无旁贷,是因为他具有深厚的英文功底。在与易老师共过事的同事眼中,他是个既血气方刚又童心未泯的性情中人。当年他从燕京大学投身到解放北平的行列;50年代末,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东北边陲的兴凯湖农场劳动改造。其间他一边下地参加强体力劳动,一边背英文字典。几年时间里,他把一本厚厚英文字典里的所有英文单词倒背如流,差不多有2、3万个单词和词条。到了改革开放之年,这一巨大的知识财富终于派上了用场。在组建外企时,易老师作为英文翻译被派到外企工作。
据1979年底进入外企的刚勇成经理回忆,易老师虽有一肚子的英文单词,但轮到他要考别人时也不那么容易,如仅限于在单词上,还不足以作为评判英文水准高低的标尺。于是,边摸索边上阵,易老师先从测试英文口语开始,再自己给自己出题考试,然后结合报考人员的条件。当时的考试对象基本围绕三类人:一是“文革”前即1966年前考入大学的正牌老大学生:一是“文革”中上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一是自学成才的社会上会些外语的各个行业的人员。
1980年中旬,易老师真正开考了。20多位慕名而来的考生面前摆着一份油印的试卷。展开之后,几乎每人都会出一身冷汗——“注意:不可查字典。不可带走或抄走题目。不可用铅笔答卷。字迹必须清楚。字太坏者不录取。注意表现中文水平,中文不行不录取。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下星期三打电话到75.7181—267问考试结果。”
一看便知,这是易老师的语气。易老师平日里对人对事都是这般直来直去,人称“点火即炸”的火爆脾气。
除此,试题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科班考试规律和考题揪着考生的思维与意境的惯性,天马行空般无序地拉扯,搜肠刮肚地追忆那些恍若于眼前,但怎么也想不起来的一串串单词与句型。另外,用罗马数字标示,这也是易老师的欧派风格之一,整份试卷有4大类内容,包括:中译英(50分),共10道题。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时政要闻,太阳系的10大行星要一个一个用英文写出来,膀胱、乳腺等遗传生物医学词汇都要考,还要翻译诸如“现在的比利时国王的祖父亚尔培是爬山跌死的”短文。
所选的英译中考题,全部出自英文原文报章。比如,这次从香港的一位英国人原著中摘选一段有关探讨香港人自律问题的章节。下次考题则是关于南非赌王的文章。为了准备每周的考试。易老师以过人的毅力,大量阅读外报外刊,他请已在外商处工作的外聘员工给他提供过期的英文报刊,如Time或华尔街日报等,以便从中挑选英译中翻译题目。当时对来自于社会各个层次参加外企考试的人来说,能接触到原文的人凤毛麟角。幸好我保存了几份当初的试卷(见右图),否则今天我们就只能凭空回忆了。
这样的考试每个星期一次。不论考生的性别、年龄,学历背景。凭这一张试卷便一决雌雄,还把应试者分为“三六九等”,也就是说,应试者的外文水平如何,能到外国公司担任何种职务,根据这份试卷便可分出高下:50分以下属办事员水准;50-60分为初秘;60-70分可任中秘:70分以上可担任翻译。这些职务都是与外聘工资直接挂钩的。
据晏帛回忆,当时参加考试的人最多时一次就有50-60人。晏帛现在外企航服公司,他是1982年初进入外企的,一直负责易老师考试之后的下一道人力资源业务程序。晏帛一贯低调和蔼,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和风细雨。他介绍说,直到1988年以后,外商自己选择、点名推荐的人员日趋增多,外企独有的英文水平的测试逐渐让位于外商自己对人员选用的考核。
凡是亲身参加过易老师英文考试的人无不为易老师渊博的学识、超人的毅力和正直的人格折服。随着英文考试越来越不再频繁(据回忆差不多是在1997年以后就不再有这样的考试了),易老师相应也有了富余时间。他开始向法律英语挑战。因为当时很多中外合资合作的合同、协议书、备忘录都要进行英译中、中译英的文字翻译。易老师又以极大的热情钻研起来,直至成为当时北京市合同英语的专家高手。他曾多次应邀去对外经贸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法
1982年,我从通过当时以偏题、怪题举“市”闻名、具有FEscO特色的英文考试进入“外企” (即FESCO公司)之日起,凡经我手的纸片和带有“FEscO外企”字样的报刊文章,或是领导发话让“燕玲同志存”,“退燕玲”的材料,我都有意无意地存了起来。FEscO集团为了寻找30年的历史记忆,我和几人便开始翻腾出那些陈年老纸。除了这些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更多的FEScO历史,还都沉积在我的脑海中。借FEscO集团纪念成立30年之际,我把几箱子的报章纸片献给“外企”,同时献出的还有脑海中的一些记忆片段……
初进外企时,我被留在办公室,从沏茶端水、制表,做会谈记录起步,1983年起担任公司的外事秘书,直至公司成立公共关系部,开始从事起对外联络和对外宣传等工作,其间与国家的主流媒体——电视台,报刊乃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都没少打交道。因此,顺手存下了不少记者采访的报刊文章在整理这些陈报旧刊时,1988年《北京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采访外企的特写文章(见下图)在今天读来仍感到没有过时。其中报道的即出人头地又艰辛不屈的外企人,令人感动至深,唏嘘不已。 外企成长至今如参天大树,我们要记住那些曾经献出了青春的外企人。至少,我们能在FESCO 30年时,重温一下记录了他们工作和理想的那些文字。
易家祥“FESCO特色”的英文考试
外企服务集团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伟业,不得不叹服30年前北京市率全国之先组建了FESCO的奠基人,以及这支创业团队的眼光、智慧与魄力。正是这样一群优秀的人才,正好赶上了中国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改革机遇,使他们一下子焕发出青春与斗志,在改革开放时代的最前沿吹响了创建外企服务集团的“集结号”
FESCO的创业者个个身手不凡,一身的精气神,一身的真才实学:代总经理孙扬先曾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副总经理刘正洪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创办教学部的程云英经理是清华大学英语系的高材生,而担任英文考试的易家祥老师曾是北平燕京大学的学子……他们走到一起的初衷就是为走进国门的外商提供服务,推荐本土人才。
人才服务公司的第一要务当然是要有人才。1979年时国家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向外国公司推荐合格的人才相当困难。何谓合格人才?首先要外语能够沟通。选拔合格人才的第一道关对FESCO来说,就是先要检验每个入职者的外语水准。易家祥老师责无旁贷地成了外企的英文主考官。
之所以说易老师责无旁贷,是因为他具有深厚的英文功底。在与易老师共过事的同事眼中,他是个既血气方刚又童心未泯的性情中人。当年他从燕京大学投身到解放北平的行列;50年代末,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东北边陲的兴凯湖农场劳动改造。其间他一边下地参加强体力劳动,一边背英文字典。几年时间里,他把一本厚厚英文字典里的所有英文单词倒背如流,差不多有2、3万个单词和词条。到了改革开放之年,这一巨大的知识财富终于派上了用场。在组建外企时,易老师作为英文翻译被派到外企工作。
据1979年底进入外企的刚勇成经理回忆,易老师虽有一肚子的英文单词,但轮到他要考别人时也不那么容易,如仅限于在单词上,还不足以作为评判英文水准高低的标尺。于是,边摸索边上阵,易老师先从测试英文口语开始,再自己给自己出题考试,然后结合报考人员的条件。当时的考试对象基本围绕三类人:一是“文革”前即1966年前考入大学的正牌老大学生:一是“文革”中上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一是自学成才的社会上会些外语的各个行业的人员。
1980年中旬,易老师真正开考了。20多位慕名而来的考生面前摆着一份油印的试卷。展开之后,几乎每人都会出一身冷汗——“注意:不可查字典。不可带走或抄走题目。不可用铅笔答卷。字迹必须清楚。字太坏者不录取。注意表现中文水平,中文不行不录取。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下星期三打电话到75.7181—267问考试结果。”
一看便知,这是易老师的语气。易老师平日里对人对事都是这般直来直去,人称“点火即炸”的火爆脾气。
除此,试题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科班考试规律和考题揪着考生的思维与意境的惯性,天马行空般无序地拉扯,搜肠刮肚地追忆那些恍若于眼前,但怎么也想不起来的一串串单词与句型。另外,用罗马数字标示,这也是易老师的欧派风格之一,整份试卷有4大类内容,包括:中译英(50分),共10道题。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时政要闻,太阳系的10大行星要一个一个用英文写出来,膀胱、乳腺等遗传生物医学词汇都要考,还要翻译诸如“现在的比利时国王的祖父亚尔培是爬山跌死的”短文。
所选的英译中考题,全部出自英文原文报章。比如,这次从香港的一位英国人原著中摘选一段有关探讨香港人自律问题的章节。下次考题则是关于南非赌王的文章。为了准备每周的考试。易老师以过人的毅力,大量阅读外报外刊,他请已在外商处工作的外聘员工给他提供过期的英文报刊,如Time或华尔街日报等,以便从中挑选英译中翻译题目。当时对来自于社会各个层次参加外企考试的人来说,能接触到原文的人凤毛麟角。幸好我保存了几份当初的试卷(见右图),否则今天我们就只能凭空回忆了。
这样的考试每个星期一次。不论考生的性别、年龄,学历背景。凭这一张试卷便一决雌雄,还把应试者分为“三六九等”,也就是说,应试者的外文水平如何,能到外国公司担任何种职务,根据这份试卷便可分出高下:50分以下属办事员水准;50-60分为初秘;60-70分可任中秘:70分以上可担任翻译。这些职务都是与外聘工资直接挂钩的。
据晏帛回忆,当时参加考试的人最多时一次就有50-60人。晏帛现在外企航服公司,他是1982年初进入外企的,一直负责易老师考试之后的下一道人力资源业务程序。晏帛一贯低调和蔼,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和风细雨。他介绍说,直到1988年以后,外商自己选择、点名推荐的人员日趋增多,外企独有的英文水平的测试逐渐让位于外商自己对人员选用的考核。
凡是亲身参加过易老师英文考试的人无不为易老师渊博的学识、超人的毅力和正直的人格折服。随着英文考试越来越不再频繁(据回忆差不多是在1997年以后就不再有这样的考试了),易老师相应也有了富余时间。他开始向法律英语挑战。因为当时很多中外合资合作的合同、协议书、备忘录都要进行英译中、中译英的文字翻译。易老师又以极大的热情钻研起来,直至成为当时北京市合同英语的专家高手。他曾多次应邀去对外经贸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