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患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念与核心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仁者爱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之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和谐精神,为我们看待和处理医患关系,带来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定位和精神定向,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和谐;文化;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216-01
1 和谐医患关系的定义及现状
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情境与状态。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 医患关系和谐是指具有不同利益需求的医患双方之间的配合、协调、统一的状态。
医患关系现状:近年来,由于政府对医院投入严重不足,医院公益性降低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不明确 ;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转型时期引发的社会矛盾在医院的泛化;对医疗技术的有限性认知不足因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诊疗失当、疗效不理想、服务不到位等引发的医患冲突比例不断上升。中国社科院发布《2008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城市居民认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严重程度超过了“收入差距问题”和“失业问题”。医患关系不和谐加剧了社会诚信危机、制约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使人民群众的利益难以得到公平地维护。医疗纠纷“大闹多赔”,“少闹少赔”等不良现象的存在,模糊了已有的医疗事故赔付标准,扭曲了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念与核心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东方独有的文化瑰宝,在西方被称为“东方精神”,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发展之中。古人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谐是世界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和规律。孔子说:“和无寡”,认为应当遵循和谐之道。《中庸》讲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和谐”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孔子十分重视“和”的价值与作用,他强调“和为贵”,把“和”作为做人处事、治国理政的价值判断标准,把社会和谐作为礼治追求最高的价值目标。儒家学说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涕、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们还应读懂“和”的另一层涵义。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矛盾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中华传统和谐文化还认为,“和”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合而达的一种和谐状态,即“以他平他谓之和”、“和而不同”。“和”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同”,是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性和多样性,和谐“是多样化中的和谐、差异中的和谐,但又不是无原则的附合、同一。孔子也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把和谐的本质特征归纳为“和而不同”,明确地把“和谐”与“同一”区别开来,主张和谐,反对同一。
3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医患和谐
医患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疾病,就有病人;有病人,就有医生,医生和病人原本就是一个互相依赖、相互依存的协同体,而不是“针尖”对“麦芒”矛盾的对立面,疾病才是他们的共同敌人。医生因患者而生、而成长,医学因疾病而发展,失去患者也就失去了医生生存的条件;而患者生病也要医生救治才能摆脱病魔、恢复健康。没有医生的帮助,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就失去了有效的保障。可以说,患者是医生的“衣食父母”,医生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使者。医患双方要把共同托起健康和生命的希望作为最高目标追求,把双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实现和谐相处作为最高价值准则。医患关系应该成为社会上最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医患关系中首先 “医乃仁术” 。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仁者爱人”和“仁爱救人”是古代医者的行为准则。“医乃仁术”作为祖国医学的医德核心内容,可谓和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不谋而合。对人、对生命具有高度的“仁爱”精神,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能对患者怀有“仁爱救人”之心,发大慈恻隐之心,对患者怀有深厚的感情,“视病人如亲人”,视病家疾苦为己事,能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给病人更多的人文关爱。能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医疗环节之中。具有精湛的医术和能为仁而献身的“志士仁人”,一定能赢得患者的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戴,
其次看到医患双方的差异性。在现实的医疗服务中,要承认医患双方是具有各自特殊性和不同利益需求的两大主体,允许他们保持各自的差异性,允许他们有自己不同的利益需求。患者到医院就医的主要利益追求是,能用合理的价格得到具有医术精湛和一丝不苟精神的医务人员的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从而减轻病痛,消除疾病,恢复健康,同时,又能得到医务人员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心灵安慰。医务人员同样也是具有自身特殊性和自身利益需求的特殊群体,承担着维护人们身体健康、解除疾病和痛苦、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任务;所从事的医疗工作是一个具有高风险职业,事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大事,责任重大。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时,要尊重他们的利益需求,尊重他们的价值,使他们在参与医院建设中体验自身需求得到满足、自身建设得到发展的愉悦,把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吸引到医院发展和为患者服务中来,要发挥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医患和谐关系不是要构建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单一或同质的一团和气,追求绝对同一,更不能为了追求绝对同一,而灭绝双方的差异性。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在承认双方的差异性的前提下,在医患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形成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良好互动秩序,即构成有区别的、有差异的相互协调的气氛和秩序。
医患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同样要遵从世界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和规律,即医患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医患之间趋向互相依赖、互相生发的有机统一的和谐状态。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实现医患双方关系的最终和谐,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以格守“和而不同”之法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前提,以“仁者爱人”的人格修养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脑科医院监察室
【关键词】和谐;文化;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216-01
1 和谐医患关系的定义及现状
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情境与状态。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 医患关系和谐是指具有不同利益需求的医患双方之间的配合、协调、统一的状态。
医患关系现状:近年来,由于政府对医院投入严重不足,医院公益性降低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不明确 ;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转型时期引发的社会矛盾在医院的泛化;对医疗技术的有限性认知不足因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诊疗失当、疗效不理想、服务不到位等引发的医患冲突比例不断上升。中国社科院发布《2008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城市居民认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严重程度超过了“收入差距问题”和“失业问题”。医患关系不和谐加剧了社会诚信危机、制约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使人民群众的利益难以得到公平地维护。医疗纠纷“大闹多赔”,“少闹少赔”等不良现象的存在,模糊了已有的医疗事故赔付标准,扭曲了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念与核心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东方独有的文化瑰宝,在西方被称为“东方精神”,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发展之中。古人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谐是世界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和规律。孔子说:“和无寡”,认为应当遵循和谐之道。《中庸》讲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和谐”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孔子十分重视“和”的价值与作用,他强调“和为贵”,把“和”作为做人处事、治国理政的价值判断标准,把社会和谐作为礼治追求最高的价值目标。儒家学说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涕、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们还应读懂“和”的另一层涵义。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矛盾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中华传统和谐文化还认为,“和”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合而达的一种和谐状态,即“以他平他谓之和”、“和而不同”。“和”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同”,是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性和多样性,和谐“是多样化中的和谐、差异中的和谐,但又不是无原则的附合、同一。孔子也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把和谐的本质特征归纳为“和而不同”,明确地把“和谐”与“同一”区别开来,主张和谐,反对同一。
3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医患和谐
医患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疾病,就有病人;有病人,就有医生,医生和病人原本就是一个互相依赖、相互依存的协同体,而不是“针尖”对“麦芒”矛盾的对立面,疾病才是他们的共同敌人。医生因患者而生、而成长,医学因疾病而发展,失去患者也就失去了医生生存的条件;而患者生病也要医生救治才能摆脱病魔、恢复健康。没有医生的帮助,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就失去了有效的保障。可以说,患者是医生的“衣食父母”,医生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使者。医患双方要把共同托起健康和生命的希望作为最高目标追求,把双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实现和谐相处作为最高价值准则。医患关系应该成为社会上最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医患关系中首先 “医乃仁术” 。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仁者爱人”和“仁爱救人”是古代医者的行为准则。“医乃仁术”作为祖国医学的医德核心内容,可谓和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不谋而合。对人、对生命具有高度的“仁爱”精神,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能对患者怀有“仁爱救人”之心,发大慈恻隐之心,对患者怀有深厚的感情,“视病人如亲人”,视病家疾苦为己事,能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给病人更多的人文关爱。能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医疗环节之中。具有精湛的医术和能为仁而献身的“志士仁人”,一定能赢得患者的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戴,
其次看到医患双方的差异性。在现实的医疗服务中,要承认医患双方是具有各自特殊性和不同利益需求的两大主体,允许他们保持各自的差异性,允许他们有自己不同的利益需求。患者到医院就医的主要利益追求是,能用合理的价格得到具有医术精湛和一丝不苟精神的医务人员的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从而减轻病痛,消除疾病,恢复健康,同时,又能得到医务人员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心灵安慰。医务人员同样也是具有自身特殊性和自身利益需求的特殊群体,承担着维护人们身体健康、解除疾病和痛苦、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任务;所从事的医疗工作是一个具有高风险职业,事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大事,责任重大。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时,要尊重他们的利益需求,尊重他们的价值,使他们在参与医院建设中体验自身需求得到满足、自身建设得到发展的愉悦,把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吸引到医院发展和为患者服务中来,要发挥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医患和谐关系不是要构建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单一或同质的一团和气,追求绝对同一,更不能为了追求绝对同一,而灭绝双方的差异性。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在承认双方的差异性的前提下,在医患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形成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良好互动秩序,即构成有区别的、有差异的相互协调的气氛和秩序。
医患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同样要遵从世界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和规律,即医患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医患之间趋向互相依赖、互相生发的有机统一的和谐状态。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实现医患双方关系的最终和谐,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以格守“和而不同”之法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前提,以“仁者爱人”的人格修养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脑科医院监察室